夏荷 发表于 2004-6-17 00:35:16

孙中山先生不是客家人?

早前有網友問孫中山先生是不是客家人,有回帖說:
孙中山先生不是客家人 ,在史学界已得到澄清。

NO.1683 我的一些问题!(2002-4-13 12:15)

孙中山先生不是客家人
姓名: 鲁阳玖
e-mail: lyg1961@yahoo.com.cn
发自: 广州

孙中山先生不是客家人 ,在史学界已得到澄清。
“孙中山先生是客家人”之说源自客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罗香林先生,由于历史的局限,以及罗先生本人在治学方面的偏颇,把相差几百年的紫金“琏昌公”与东莞“连昌公”混为一谈,引起学术界的争论。由于罗是名家,在崇尚权威的年代,孙科先生自己也搞不清楚。因而他只能两边都承认,既到孙中山先生认可的祖地东莞上沙拜祖,也到紫金“寻根”(当然,中山孙家族人对此是不以为然的)。现摘录有关资料,以正视听。

广府民系伟人孙中山先生家谱:
二十传裔孙满、乾恭述早年在乡之见闻……(略)

見: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1&highlight=&page=1

我送了張帖:
NO.75575 (2004-6-8 23:09)
孫中山是不是客家人大家沒有必要去爭論,是不是應該由他家族的人自己說,請去買一本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穗芳寫的[我的祖父孫中山],書中有十分詳盡的記載。

為方便網友們了解,現將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穗芳女士寫的[我的祖父孫中山]一書中有關[孫中山家世源流]一節轉帖如下:

1.追溯孙家族谱
  展开孙家族谱,可以发现孙中山的远祖经过豫、赣、闽、粤的辗转迁徙,清康熙中叶定居于香山,民族大义,屡世相传,时时影响着孙中山。
  1966年我(孙穗芳,孙中山的孙女--编者注)从檀香山到台湾去探望父亲孙科。
  父亲是1965年从美国回到台湾的,他住在阳明山第一宾馆。在日本人占领台湾期间,这里曾是日本天皇的夏宫,山虽不高,但轻云淡雾缭绕,满山苍翠欲滴,真正的“无处不见花,遍地皆群芳”,风景极其秀丽;人在这里,仿佛置身于一方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叫人心旷神恰。这段时间,我常常和父亲一起沿着山径漫步,那年父亲已是75岁高龄,但仍然思路敏捷,记忆强健。我们一边散步,一边听他天南海北、古往今来的感慨挥洒。
  父亲讲:在唐朝以前,我们广东孙氏这一族住在河南的陈留,到了晚唐僖宗中和三年,也就是公元883年,我们的远祖是中书舍人及两浙节度使孙拙。孙拙的儿子叫孙俐,是个很贤达能干的人。在黄巢举事时,他做承宣史,带兵去平息,因立了军功,被封了东平侯,驻在虔州虔化县,就是现在江西省的宁都县。由于治理成绩显著,老百姓安居乐业;当地的人都挽留他,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由此来看,孙俐就是我们广东香山孙氏南迁的始祖。

寻根溯源
  从1980年至1995年,我共回中国大陆访问了33次,在中国大陆,我走亲访友,寻查探访,获得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其中最有成效的是1983年11月,我回到香山,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市,与该市中山研究会的学者讨论了祖父的家世,他们很重视我的建议,立即组织了一个调查、考证祖父家世的专门小组,这使我很感动。这个小组成立不久便开展了研究工作,他们走访了邑中老人、家族亲属,函调有关县志、族谱,考证了无数的树堂柱、田屋契文和山坟墓碑,工作得极为细致,极有成效。
  在这些调查中,一个最有价值的发现,是1984年前后在江西省宁都县田头乡孙屋底村孙世龙家发现的五卷六本(宁都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里面记载了孙氏家族从晚唐到明永乐年间在河南、江西、福建的繁衍情况。这个最新发现的(修族谱)记载着:河南陈留县的孙倒是孙氏人赣的远祖。孙俐是唐朝的中书舍人孙拙之子,唐朝末年的“黄巢之乱”,孙俐因英勇善战,被选为百将东平侯,引兵征战闽越江右间,后定居于江西宁都县。这个记载和以前关于祖父家世著作的考证大致相同。
  像在父亲的《八十述略》一书里,提到孙俐五传至承事公,迁居福建长汀的河田;而(修族谱)的记载是:俐生孙实,实生七子,其中三子孙士元生孙有敬,敬第一个由江西宁都迁居福建长汀河田,成为孙家人间的始祖。此后,孙家在闽历居四代,直到明朝永乐年间,孙的第七代子孙孙友松由闽迁徙到广东省紫金县忠兴坝落户,成为孙家人粤的始祖。
  从孙友松又十一代,适时明清之际,十一世祖孙鼎标,随钟丁先起义抗清,以英勇善战,为钟氏器重,尝于一日升官三级。时人乃称公馆为连升馆,颂其功也。此后,鼎标公以兵败北,孙氏族人为避免战祸,多流徙离散。其次子连昌公,迁居增城,康熙中叶,再迁居香山县涌口门村务农渔,成为孙家人香山的肇族。孙连昌公到涌口门村,越二传,至连昌公之孙孙殿朝起,始由涌口门村迁入翠亨村,成为孙家人翠亨村的开墓祖。殿朝生恒辉,辉生敬贤,贤生达成,而孙达成就是祖父孙中山的父亲。由此可知,孙恒辉、孙敬贤、孙达成、孙中山、孙科都诞生在翠亨村。
  祖父孙中山的祖父孙敬贤公生于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去世于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享年62岁。孙敬贤公共生三子,我的太祖父、孙中山的父亲达成(1813--1888年)是长子,还有次子学成(1823--1864年)和三子观成(1826-1867年)。

夏荷 发表于 2004-6-17 00:36:58

全国唯一中山中学在紫金 

全国唯一中山中学在紫金  

新华网广州11月16日电(秦仲阳 黄其添 毕醒世)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7周年日子里,紫金县中坝镇正积极准备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恢复中山镇原名。记者昨天在紫金采访时了解到,中坝不但现在有不少以“中山”命名的书店、饭店,还有全国惟一的一所“中山中学”。
  今年10月,孙中山 的孙女孙穗芳博士回到紫金祭祖,明确提出希望将中坝镇恢复中山原名后,紫金县领导层认为通过恢复“中山”镇名,修葺孙中山祖籍地重要地面建筑物等,修建孙中山纪念馆,开办孙中山展览馆,可以提升紫金乃至河源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因此立即要求有关部门办理上报审批更名事宜。
  
“中坝”原名叫“中山”
  据《紫金县志》记载,1949年5月,紫金县划为4区28乡,其中附城区辖中山乡;1957年12月,紫金县撤销区的设置,改为29个乡(镇),其中有中坝乡,此后再没出现中山乡的名称。
  今年10月8日,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博士回到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村祭祖。在她专著里的《孙中山家族世系表》中记载了孙中山的祖宗有松(考)、骆氏(妣)是在“明永乐年自河田迁至紫金中坝,为入粤始祖(入粤一世),生四子:敬忠、惠忠、勤忠、荣忠”。传至孙中山先生为十八世。
  到了连昌(考)、陈氏(妣)(入粤第十二世)时,“清康熙年间由紫金中坝迁居广东增城,复徙中山(香山)县涌口门村。”
  较早确认孙中山先生祖籍地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罗香林,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也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回忆文章,经实地考查,认为孙氏入粤始祖是孙友松,祖居地是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村。
  
乡亲捐建中山中学
  中山中学现任校长张广平昨日对记者说,当时中山中学原址有几个学堂,拟建中学后由当地9大姓各捐建一座教室,组成了中山中学。这是全国最早、也是惟一的一所中山中学,其它地方出现的只叫中山纪念中学。后来中山乡还建了一所中山纪念小学,中坝镇第二中学也改名庆龄中学。
  
拟建孙中山祖籍展馆
  紫金县博物馆馆长黄清方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紫金县所做的主要工作有:成立孙中山祖籍研究协会,召开纪念孙中山诞生120周年大会,编辑整理孙中山祖籍研究史料,将孙友松墓、骆八十娘墓、中坝孙中山祖籍纪念馆列为紫金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考虑抓紧开办孙中山祖籍展览馆。
 
  
 

夏荷 发表于 2004-6-17 00:38:59

浓浓乡情系中原—访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博士 

浓浓乡情系中原—访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博士  

中新社郑州十二月三日电题:浓浓乡情系中原

  ——访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博士

  作者:门杰丹


  “我的祖父是客家人,唯唯客家,系出中原。世界客属文化中心在郑东经济开发区奠基、建造,我将在文化中心内为祖父立一座铜像,宣扬客家精神。”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

  今年已六十八岁的孙穗芳博士,现任美国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夏威夷中国妇女慈善总会会长、夏威夷太平洋大学校董等职。十月份,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期间,孙穗芳博士因为有事未能及时参加。十一月二十三日,应河南省客家联谊会会长林雪梅的邀请,她专程携慈善界、企业界人士等一行八人前到中原祖根地寻根拜祖,考察访问。

  作为客家人的后裔,孙博士在对祖根地进行为期十天的考察访问期间,浓浓乡情溢于言表。此间,孙博士到祖上出生地开封陈留追祖探源,到河洛口、黄河探寻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参观了巩义“神堤”、登封少林寺、洛阳关林庙,并到新郑皇帝故里寻根拜祖、缅怀始祖功德。

  在洛阳华侨中学等参观地,孙博士还慷慨解囊,捐资助学。以孙博士为首的考察团一行已与河南有关部门达成协议,将洛阳华侨学校更名为中山华侨学校,在开封陈留建立一座孙中山纪念堂,在洛阳建立客家始祖地公园。孙博士将在这两地和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期间奠基的世界客属文化中心分别为祖父孙中山立三座铜像,激励中原儿女发扬以孙中山等为优秀代表的客家先民们“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的精神,为“振兴中华”而贡献力量。

  “中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客家人的祖根地,到祖根地、孕育华夏文明的黄河岸边、到轩辕皇帝故里,寻根拜祖,内心很激动。中原儿女都很重视文化,也很积极地追忆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致力于研究、宏扬孙中山思想,满腔热情在世界各地演讲、讲学,在华人华侨界颇具影响的孙穗芳博士欣慰地对记者说。

  孙穗芳博士表示,她将广泛宣传中原悠久灿烂的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介绍更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到中原故里寻根拜祖、投资兴业。

  在即将结束考察访问离开中原之际,孙穗芳博士欣然提笔,饱蘸深情写下了“中原情,客家根”、“锦绣中华”十个大字。

夏荷 发表于 2004-6-17 00:41:02

将在惠州建中山中学

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博士 将在惠州建中山中学
2003-11-21 14:29:21  广州日报
  南方网讯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37周年。昨日(11月20日),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已68岁高龄的孙穗芳博士,风尘仆仆地来到惠州,追寻孙中山先生当年在惠州开展革命活动的足迹。据悉,这是自1923年孙中山先生离开惠州后,80年来孙中山先生的后人第一次来惠州。
  孙穗芳博士现任美国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夏威夷中国妇女慈善总会会长、夏威夷太平洋大学校董。孙穗芳1959年从祖国内地移居美国檀香山至今。
  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先生曾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其中有2次起义便是在惠州进行的:即历史上著名的1900年惠州三洲田起义和1907年惠州七汝湖起义。如今80年过去了,孙中山先生当年进行革命活动的遗址都得到了惠州市政府的悉心保护并成为了对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看到这一切,孙博士深感欣慰,她说,能在惠州建一所中山中学是她最大的心愿。(编辑:唐莉娜)

夏荷 发表于 2004-6-17 00:45:19

我還是這樣講:孫中山先生是不是客家人,大家沒有必要去爭論,是不是應該由他家族的人自己說。

oliodu 发表于 2004-6-17 06:10:34

Posted by 夏荷 at 2004-6-17 00:45
我還是這樣講:孫中山先生是不是客家人,大家沒有必要去爭論,是不是應該由他家族的人自己說。

孫中山先生已經不是他家族的事而已了 他是全中國的孫中山

夏荷 发表于 2004-6-17 09:57:25

Posted by oliodu at 2004-6-17 06:10
孫中山先生已經不是他家族的事而已了 他是全中國的孫中山

你說得對,孫中山先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但對他是否客家人問題,近年引起很多爭論,
有人說[孙中山先生不是客家人 ,在史学界已得到澄清。]
有誰比他自己家族的人更了解呢?孫中山先生後人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用了很長的時間進行考證,在孫穗芳女士的書中已經寫得很清楚了,[史学界]還[澄清]什麼?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4-6-17 10:20:51

中山学者考证的,正是左埗头孙氏族谱与翠亨、东莞的联系,还与浙江、江西一脉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准确无误地对接上。这就是新成果。所有论据都支持“东莞说”。这是中山的研究,网上资料丰富。
而紫金之说,举的还是旧材料。有时新闻报道还把紫金-东莞-香山作为迁移路线,这样的资料,肯定不准确。科先生并不清楚“东莞”与“紫金”两地对于他的祖籍而言是互不相容的关系。
孙穗芳女士也是如此。

客家学者的误导,是误认的根源。

--------------------------------------------------------------------------------
孙中山远祖来自东莞的物证

──康公真君古庙碑


刘居上/文 杨广华/摄
  1996年9月,我应邀到南朗镇左步考察孙中山先生的家世源流,意外地在孙氏大宗祠里见到一方最近发现的《康公真君古庙碑记》。

  这面石碑是用云石刻凿的,据说多年前曾被村民用作盖粪池板,近日拆建新居时才被重新发现,但只被视为一般文物,未受重视。

  细读碑文,可知康公庙是左步孙、阮两姓居民于清光绪八年捐建的,距今约150年。

  碑记指出:“圣堂康公真君庙者,我左步头东中两堡香火也。”“溯自洪武初,我前人(按:指孙氏)来居于乡,始辟中堡,阮族复来,由是为东堡。”碑记还指出左步“乡旧名平步头”。


  特约撰稿人:
  刘居上,祖籍广东梅县,1941年在澳门出生,母亲是中山人,而且在中山生活和工作了大半辈子,所以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自称中山人。多年来从事中山的历史、文化和风俗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歪打正着地当了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出版了《中山采风录》、《求学──孙中山在家乡的故事》及诗歌、小说等著作共七种。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香山报》总编辑。

  孙中山的远祖孙民章(常德公)是在元末因避战乱从江西宁都经南雄迁居东莞的,其四世孙孙玄从东莞再迁香山县(今中山市)。孙玄的长子孙缔儿即左步孙氏的始祖,次子孙缔宗即涌口孙氏的始祖,其后涌口孙氏后人再迁翠亨村。以上资料在《翠亨孙氏族谱》和《左步孙氏源流考》中都有记载,但尚欠足够的物证,加上学者罗香林的误断,导致国内长期存在孙中山远祖来自东莞及来自紫金两种观点的激烈争论。
  康公庙碑是孙氏先人在150年前留下的物证,对于“东莞说”是强有力的支持。不仅如此,由于它证实左步头乡旧名平步头,使左步孙氏族谱与江西宁都的《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准确无误地接上,从而证实孙民章的远祖就是唐代的东平侯孙利,由此上溯到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孙武乃至洪荒年代的虞舜。左步孙氏与孙中山一家渊源极深,孙中山于1912年5月回翠亨村省亲时,曾专程到左步孙氏大宗祠谒祖。左步乡人近年重修孙氏大宗祠时,特意在宗祠外加建一座“孙文谒祖门”,以示永志不忘。



帖子附图: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396 个阅览者 关闭本窗口

第97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 四平大马(2004-06-09 19:42:46.0) 赞成:0票, 反对:0票


这样的新闻,把紫金与东莞融合起来,有何依据?
“她(孙穗芳女士)说,要将先祖居住过的东莞长安、中山、紫金三地连在一起,以文化名人和旅游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孙中山孙女孙穗芳河源寻根》 。


研究证明:浙江-江西-东莞-香山的家谱世系,粤方言区的文化特质,无可置疑。历史的迷雾,无谓的弯路,许多是人为的。



情系珠江
中级会员




积分 812
发帖 830
注册 2003-4-12
来自 广东
IP源 218.19.*
NO.70781 (2004-5-29 07:27)
--------------------------------------------------------------------------------
孙中山的家世――资料与研究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目录
六、研究与评述(Z)



中山先生祖籍问题争论的由来 (选录)



邱 捷



众所周知,关于中山先生的祖籍,有紫金与东莞两说。紫金说是已故知名学者罗香林先生提出的,在《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作了详尽的论证。本人虽赞成东莞说,在中山先生祖籍这个学术问题上与罗先生的意见有所不同,但对他的学术建树十分景仰。不管我在中山先生祖籍问题上的观点是否正确,对罗先生的学术地位自不会有任何影响。笔者正是本着罗先生尊崇中山先生的精神及对有疑点的学术问题应该寻根究底的主张,才对中山先生的家世源流再作探讨的。前几年主要依据翠亨孙中山故居保存的文物,以及对翠亨一带的调查考察,再结合有关文献,发表了一些论文。本文则拟着重反映《国父家世源流考》出版前有关中山先生祖籍问题的记述及讨论;此外,对中山先生关于家族问题的言论,也谈一些浅见。



(一)



目前,“关于(中山)先生家世源流,学者之间颇有争议,先生家属之间,意见亦不一致。”无论是学者,还是其他方面的人士,似乎仍有人对中山先生祖籍问题争论的由来不甚了解。例如,前些年就有人在文章中提到,东莞说是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民党党史会)提出来的,其依据是邓慕韩“摘抄拼凑”的《孙总理家谱》。持此说者在文章中没有注明出处,不过,东莞说无论如何不是出自邓慕韩或者是国民党党史会。

据笔者所知,在《国父家世源流考》之前披露的中山先生关于祖籍的自述,仅有出版于1925年的美国人Paul Linebarger(林百克)之 Sun Yat-sen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 (中译本名《孙逸仙传记》)一书一段话:“Choy Hung...that is the hamlet of my birth, and the birthplace of my immediate forebears. I say immediate forebears, for we have lived only a few generations in Choy Hung. The village of our ancestral temples is at Kung Kun, on the East River.”

在1926年出版的徐植仁的中译本中,上面的话译为:“其实我和我的几代祖,的确是生在翠亨村里的。不过我家住在那里,只有数代,我们的家庙,却在东江的一个龚公村(Kung Kun)里。”

对照原文,徐植仁的翻译显然不确切。最后一句,比较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我们祖祠所在的村庄,在东江之Kung Kun”。问题是Kung Kun是什么地方。罗先生本人曾认为Kung Kun乃Tung Kun之误。他在《客家研究导论》第8章转引了这段话,并加了个注说:“Linebarger氏谓孙公自述,祖祠在东江Kung Kun,下一字为‘莞’对音,上字当是Tung字之误,据其地望推之,当是东莞无疑,民十五开智书局译本,误作龚公,非是。”

罗先生后来改变了自己的观点,这在学术研究中是常事,当然不可用他早期的论点作为否定他后来论点的依据,但于此也可见,东莞说在当日其实是谈论中山先生祖籍者的共识。

既然英文是Kung Kun而不是Tung Kun,即使同意罗先生早年的说法,中山先生的这段自述也不可以作为东莞说的重要依据。不过,翠亨故居保存的《孙氏家谱》有“始祖、二世、三世、四世祖俱在东莞县长沙乡居住”的记载。这本家谱是孙妙茜姑太留下的,已故的翠亨故居纪念馆负责人李旭昭先生,以及仍健在的杨连逢先生(孙妙茜之孙)在给笔者的复信中,对家谱是否妙茜姑太遗物的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这本孙老姑太保存的家谱,当是东莞说的主要来源。不过,家谱本身有不少矛盾抵牾之处。笔者虽赞成东莞说,但完全知道,有关谱牒并不是无懈可击的。

三十年代记录的一些中山先生直系亲属的意见,大概是时人普遍接受东莞说的重要原因。

1931年4月26日,国民党党史会的钟公任到翠亨采访,事后在《总理幼年事迹报告书》中记录了孙妙茜的一段答问:“孙氏始祖在东莞县,至五世始迁中山县。其后于此县中曾迁徙过一二处,至十四世始住翠亨村。”这段答问与翠亨《孙氏家谱》的记载相合。

1932年9月,国民党党史会编印的《总理年谱长编初稿》出版,其“一岁”条关于中山先生的先世的记载是:“……十五世祖常德公为元杭州刺史,迁珠玑巷,后与莞伯何真公善,复偕子贵荣桂华贵绍贵武,至东莞员头山居,乃为来粤之始。十四世祖贵华公,分居上沙乡,迄明代。十三世祖礼赞公始迁香山县,即今所称中山县者,居东镇涌口村。生二子,长乐千,次乐南,乐千又分居左沙头。……清乾隆时,七世祖瑞英公再迁镇内翠亨乡,居迳仔蓢,建宗祠,明祀典。顾丁口甚稀,老壮多外出,未几而宗祠以圮……瑞英公以降,六世祖建昌公,五世祖迥千公,四世祖殿朝公,曾祖恒辉公,祖敬贤公,历世未显。父达成公。”

这里的世次是以中山先生为准上溯计算的,同一般谱牒刚好相反。其中错误不少,例如六世祖(按谱牒是十二世祖)连昌公就误作“建昌公”。《总理年谱长编初稿》印行后,国民党党史会曾向中山先生的亲属、故旧征求意见,事后编成《总理年谱长编初稿各方签注汇编》。对前面所引之记载,邹鲁、王云五、何炳松、陈紫枫、孙科、陆灿、邓慕韩、吴醒汉都提出了修改意见。以上各人,无一人对东莞说有异议。孙科的签注只是把“分居左沙头”改为“分居左埗头”。“埗”字非常见字,孙科先生做了改动,可见他细读了这部份内容。左埗头孙氏源出东莞,日后,罗香林先生在《国父家世源流考》写了一章“国父上世与左埗头同源说之非是”。但孙科先生在签注时是接受翠亨孙氏与左埗头孙氏同源、翠亨孙氏祖籍为东莞之说的。孙科先生后来为《国父家世源流考》作序,接受紫金说,今日这点常为持紫金说者所强调。但也应看到孙科先生曾接受东莞说。

中山先生长兄孙眉的后人孙满先生、孙乾先生则一直坚持自己家族的祖籍为东莞,几十年没有改变。1933年5月22日,孙满、孙乾偕同邓慕韩到东莞上沙调查先代世系。 他们当时都是已经担任公职的成年人,如果不是认定东莞为祖籍,自不会去东莞。

尽管近年有些著作提到,一些知名人士早在中山先生生前已经知道翠亨孙氏的祖籍为紫金,但如果看产生于《国父家世源流考》出版之前形成的记载,这些说法很难找到印证。三十年代,东莞上沙与员头山发生争认中山先生祖籍之事。其时,同中山先生关系极为密切的胡汉民、邓泽如等人仍健在,但没有一个人对中山先生祖籍为东莞的说法表示怀疑。由胡汉民、陈济棠、白崇禧、刘纪文、邹鲁、林翼中具名的致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的公函也只是附上上沙、员头山争认的全部文件请其核办而已。

不过,这次上沙与员头山争认之事,也暴露了东莞说的一些问题。看来,翠亨孙氏祖籍为东莞,主要是来自祖辈的口碑相传,翠亨《孙氏家谱》固然问题不少,而东莞方面提供的谱牒,疑点更多。当时高良佐先生已经指出,东莞方面提供的一种由十三世孙立宝、孙立国在道光十三年修成的所谓《总理家谱四修谱序》,其内容与翠亨孙氏绝无关系。而在世系图中“连昌”一再误作“建昌”(邱按:显然是来自《总理年谱长编初稿》)。员头山的孙洁生称,“上沙孙族家谱,本极简单,而于分支香山之支独详,且为后日增添补缀者”。高良佐于是作出判断:“可知关于总理先族故%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4-6-17 10:27:36

情系珠江
中级会员




积分 812
发帖 830
注册 2003-4-12
来自 广东
IP源 218.19.*
NO.70782 (2004-5-29 07:28)
--------------------------------------------------------------------------------
(二)



罗香林先生曾经到翠亨作过几天调查,见过《孙氏列祖生没纪念部(簿)》,知道翠亨孙氏自十二世祖连昌公以后才有系统的记载,又可能了解到翠亨附近客家村的居民很多是从紫金迁来的,加上有翠亨孙氏是个客家家族的先入之见,便猜测“孙公上代,原住紫金,后迁东莞”。

几乎在《客家研究导论》出版的同时,发生了东莞上沙与员头山争认祖籍之事,其时披露的各种谱牒资料,有不少不合理的地方。罗香林先生逐渐对东莞说产生怀疑。他在1938年2月出版的《更生评论》第2卷第2期发表了《国父孙公中山家世考》一文,对自己几年前在《客家研究导论》中认为Kung Kun乃Tung Kun之误的说法作了修正,认为“总理先世既未必与左埗头孙氏同,亦未必即出于东莞上沙”,并提出“Kung Kun既为东江区域之属地,按其地望似即指永安县之公坑或公坑嶂而言,永安即紫金县,公坑在永安东部琴江都,自公坑至其东北邻地中心坝,皆有孙氏居住”,这种“假定之解释”,实际上已经认定紫金是中山先生的祖籍了。

此后,罗香林先生托人“为致函紫金各界,详为调查”。他的朋友李蔚春出任紫金县长,该县孙桂香等提供了一种据称是光绪二年紫金孙氏族谱的抄本,罗香林先生于1941年8月1日看到这一抄本。这个族谱抄本提到忠坝孙氏祖墓、祖祠有如下记载:“所遗祭田,小土名林塘肚。又忠坝公馆背,灌水塘,杨坊矿石屋下三坟地。旱塘仔即上镇约开基之始祖也。分四房:长房祠堂上孙排,二房祠堂上袁田,三房祠堂下孙排。黄牛挨磨,即开基祖祠是也。”同时,族谱抄本有“十二世祖讳琏昌公,移居曾城,于后未知”的记载。因为其中有“公馆背”,罗先生认为这就是“公馆村”, 与Kung Kun相合;而翠亨孙氏《列祖生没纪念部(簿)》所记,第一位是十二世祖连昌公,罗先生认为即紫金的琏昌,从而得出中山先生祖籍是紫金的结论。对罗先生的论证,研究中山先生家世的学者都了解,而《国父家世源流考》也非难见之书,因此,本文对罗先生的论证过程就不详为引录了。

可见,罗先生原来是接受东莞说的,但又猜测紫金为更早的祖籍;后来则排除东莞,认定紫金。从提出紫金某地可能是中山先生的祖籍,到发现紫金孙氏族谱抄本,其间经过了七八年;如果有人想要伪造的话,那么罗先生前面的猜测或假设等于提供了线索或依据。然而,因为当事人恐怕都已作古,其中的细节已无法查考;而对罗先生本人的学术道德,更不应有所怀疑。因此,在讨论中山先生家世源流时,大家都把紫金孙氏族谱作为来源可靠的资料看待。但笔者想要指出的是,即使紫金孙氏族谱是真的,它也与翠亨孙氏无关。罗先生据此而作出中山先生祖籍为紫金的结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也是很难成立的。

Linebarger所记录的那段中山先生的自述,无论在英文原本或中文译本,都并无中山先生自述“在东江公馆村”的文字。如前所述,那段自述较准确的译法,应为“我们祖祠所在的村庄,在东江之Kung Kun”。一般中国人讲自己的籍贯,通常是讲省和县(有时也说州、府),所以罗先生开头说的Kung Kun乃Tung Kun(东莞)之误,对照原文,应是比较合理的解释。按罗先生后来的意见,翠亨孙氏在迁移过程中已经忘记祖籍的县名,而仅记住了公馆村一小名。这种情况在中国人中是极为少见的。笔者在1992年1月同本校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林家有教授及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先后任馆长的李伯新、萧润君两先生对翠亨附近的居民作过调查。据甘水连、甘国雄、甘桂明等人介绍,翠亨村附近的客家村以姓甘的最多,甘姓祖先是从紫金迁来的,他们都从长辈处得知紫金为祖籍,但祖先从什么村、何时迁来就不清楚,可能有三四百年了。如果真如罗先生所说,翠亨孙氏是康熙中叶之后始从紫金迁到翠亨,那么,到中山先生的祖、父辈,其间不过百余年,中山先生的祖父敬贤公还很重视风水,在附近有众多紫金同乡,乡亲们都没有忘记祖籍的情况下,唯独翠亨孙氏把祖籍在何县都忘记了,要由族外人士日后重新考证,这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再细读紫金孙氏族谱前面所引的文字,我们可知,“公馆背”只是一处祖坟所在地的小土名,祖祠则在上孙排、上袁田、下孙排、黄牛挨磨等处。被认为是中山先生祖籍的村庄,按县、都、约、乡、村五级地名是“紫金(永安)县琴江都上正(镇)约中坝孙屋排村”(现在的地名是紫金县中坝发昌乡孙屋排),并不叫“公馆村”。如果说,翠亨孙氏在迁入百余年后,就已经把祖籍的县、都、约、乡、村五级地名都忘记了,只记住一处祖坟(不是家庙)所在地的小土名的前半截(“公馆背”也不等于“公馆”),这无论如何也是不合情理的。

就算“紫金县琴江都上正(镇)约中坝孙屋排村”即是“公馆村”,也与前引中山先生的自述无关。这个所谓的“公馆村”在紫金县东北角,位于韩江支流琴江上游,只能算是“韩江公馆村”而非“东江公馆村”。

而紫金的十二世祖琏昌是否就是翠亨的十二世祖连昌呢?“琏”、“连”的不同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即使紫金孙氏真有一位十二世祖琏昌,也与翠亨孙氏十二世祖连昌的年代不合。按翠亨孙氏《列祖生没纪念部(簿)》,十二世祖连昌公生于1669年(康熙八年己酉);但紫金的琏昌则据称参加过发生在顺治初年(约1646年)的钟丁先抗清起事。紫金方面提供的史实成了中坝琏昌并非翠亨连昌的铁证。因此,紫金中坝孙氏族谱与翠亨孙氏《列祖生没纪念部(簿)》无论如何都无法相接。

紫金中坝孙氏是客家人,但中山先生的先辈,在没有客家人的涌口、翠亨等村居住,而不是住进附近的客家村(翠亨三面都被客家村包围,其中多数人祖籍为紫金,而翠亨的居民则全讲本地白话)。在中山先生这代(十八世)以前,翠亨孙氏只与讲本地白话的家族通婚,而不与附近的客家家族通婚。翠亨孙氏平时讲广州话系统的白话。翠亨孙氏所有祖妣的墓碑都称安人,而不是像一般客家妇女的墓碑那样称孺人。客家妇女不缠足,而在清朝时翠亨孙氏的妇女是缠足的,而且,中山先生反对给妹妹缠足时,孙母杨太夫人用只有客家人才不缠足的理由来说服儿子。在昔日乡居(而且附近有大量紫金小同乡)的条件下,一个客家家族不会迁出原籍百多年就把语言、习俗改变殆尽。可见,翠亨孙氏并非一个客家家族,这点,也是中山先生祖籍并非紫金的有力论据。

因此,仅仅对紫金说本身的论据作分析,即可推翻其说。更何况我们研究中山先生的家世源流,本应依据翠亨孙氏本身的各种文物文献上溯探求,而不能无视这些文物文献。翠亨故居保存的家谱、契据、帐册,都足以证明翠亨孙氏在明朝时已经在香山居住,并非十二世始从外地迁来。十二世以前的祖墓,不少仍存在,与十二世以后的祖先同葬一处。 这些文物文献,更进一步证明紫金说不能成立。

《国父家世源流考》出版后,各方反应不一,既有赞成者,亦有反对者,在国民党党史会内也有不同看法。据党史会纂修林一厂工作日记所记,在党史会工作的邓慕韩、孙镜、莫纪彭诸人反对把《国父家世源流考》中的“国父家世源流图表”附入《总理年谱长编稿》内。孙镜甚至“欲请委员会议决禁止该书出版”,莫纪彭、龙毓峻诸人也赞成此种建议。许师慎仍主东莞说,“谓彼能查出总理民元往东莞证物”。林一厂则认为对罗著“不必禁止,只要作为史料,俟本会将来派员赴翠亨、紫金、增城等地复查为妥”。林调阅了包括钟公任的《总理幼年事迹报告书》等资料,连同《国父家世源流考》详细抄录对照比较,在阅读时便打算拟草一篇文章,认为对罗著应“指明其有可疑之处,但不能遽推翻其说,须俟派员复查”。后来他动笔写作《罗香林著国父家世源流考未足征信之点》一文。复查结果如何,限于见闻,笔者无从揣测。但从此之后,就一直存在东莞说和紫金说的争论了。



据(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编:《第二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1999年5月版。
http://www.sunyat-sen.org/p_sun/sunjiasi/sunjiansi103.htm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4-6-17 10:28:45

情系珠江
中级会员




积分 812
发帖 830
注册 2003-4-12
来自 广东
IP源 218.19.*
NO.70782 (2004-5-29 07:28)
--------------------------------------------------------------------------------
(二)



罗香林先生曾经到翠亨作过几天调查,见过《孙氏列祖生没纪念部(簿)》,知道翠亨孙氏自十二世祖连昌公以后才有系统的记载,又可能了解到翠亨附近客家村的居民很多是从紫金迁来的,加上有翠亨孙氏是个客家家族的先入之见,便猜测“孙公上代,原住紫金,后迁东莞”。

几乎在《客家研究导论》出版的同时,发生了东莞上沙与员头山争认祖籍之事,其时披露的各种谱牒资料,有不少不合理的地方。罗香林先生逐渐对东莞说产生怀疑。他在1938年2月出版的《更生评论》第2卷第2期发表了《国父孙公中山家世考》一文,对自己几年前在《客家研究导论》中认为Kung Kun乃Tung Kun之误的说法作了修正,认为“总理先世既未必与左埗头孙氏同,亦未必即出于东莞上沙”,并提出“Kung Kun既为东江区域之属地,按其地望似即指永安县之公坑或公坑嶂而言,永安即紫金县,公坑在永安东部琴江都,自公坑至其东北邻地中心坝,皆有孙氏居住”,这种“假定之解释”,实际上已经认定紫金是中山先生的祖籍了。

此后,罗香林先生托人“为致函紫金各界,详为调查”。他的朋友李蔚春出任紫金县长,该县孙桂香等提供了一种据称是光绪二年紫金孙氏族谱的抄本,罗香林先生于1941年8月1日看到这一抄本。这个族谱抄本提到忠坝孙氏祖墓、祖祠有如下记载:“所遗祭田,小土名林塘肚。又忠坝公馆背,灌水塘,杨坊矿石屋下三坟地。旱塘仔即上镇约开基之始祖也。分四房:长房祠堂上孙排,二房祠堂上袁田,三房祠堂下孙排。黄牛挨磨,即开基祖祠是也。”同时,族谱抄本有“十二世祖讳琏昌公,移居曾城,于后未知”的记载。因为其中有“公馆背”,罗先生认为这就是“公馆村”, 与Kung Kun相合;而翠亨孙氏《列祖生没纪念部(簿)》所记,第一位是十二世祖连昌公,罗先生认为即紫金的琏昌,从而得出中山先生祖籍是紫金的结论。对罗先生的论证,研究中山先生家世的学者都了解,而《国父家世源流考》也非难见之书,因此,本文对罗先生的论证过程就不详为引录了。

可见,罗先生原来是接受东莞说的,但又猜测紫金为更早的祖籍;后来则排除东莞,认定紫金。从提出紫金某地可能是中山先生的祖籍,到发现紫金孙氏族谱抄本,其间经过了七八年;如果有人想要伪造的话,那么罗先生前面的猜测或假设等于提供了线索或依据。然而,因为当事人恐怕都已作古,其中的细节已无法查考;而对罗先生本人的学术道德,更不应有所怀疑。因此,在讨论中山先生家世源流时,大家都把紫金孙氏族谱作为来源可靠的资料看待。但笔者想要指出的是,即使紫金孙氏族谱是真的,它也与翠亨孙氏无关。罗先生据此而作出中山先生祖籍为紫金的结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也是很难成立的。

Linebarger所记录的那段中山先生的自述,无论在英文原本或中文译本,都并无中山先生自述“在东江公馆村”的文字。如前所述,那段自述较准确的译法,应为“我们祖祠所在的村庄,在东江之Kung Kun”。一般中国人讲自己的籍贯,通常是讲省和县(有时也说州、府),所以罗先生开头说的Kung Kun乃Tung Kun(东莞)之误,对照原文,应是比较合理的解释。按罗先生后来的意见,翠亨孙氏在迁移过程中已经忘记祖籍的县名,而仅记住了公馆村一小名。这种情况在中国人中是极为少见的。笔者在1992年1月同本校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林家有教授及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先后任馆长的李伯新、萧润君两先生对翠亨附近的居民作过调查。据甘水连、甘国雄、甘桂明等人介绍,翠亨村附近的客家村以姓甘的最多,甘姓祖先是从紫金迁来的,他们都从长辈处得知紫金为祖籍,但祖先从什么村、何时迁来就不清楚,可能有三四百年了。如果真如罗先生所说,翠亨孙氏是康熙中叶之后始从紫金迁到翠亨,那么,到中山先生的祖、父辈,其间不过百余年,中山先生的祖父敬贤公还很重视风水,在附近有众多紫金同乡,乡亲们都没有忘记祖籍的情况下,唯独翠亨孙氏把祖籍在何县都忘记了,要由族外人士日后重新考证,这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再细读紫金孙氏族谱前面所引的文字,我们可知,“公馆背”只是一处祖坟所在地的小土名,祖祠则在上孙排、上袁田、下孙排、黄牛挨磨等处。被认为是中山先生祖籍的村庄,按县、都、约、乡、村五级地名是“紫金(永安)县琴江都上正(镇)约中坝孙屋排村”(现在的地名是紫金县中坝发昌乡孙屋排),并不叫“公馆村”。如果说,翠亨孙氏在迁入百余年后,就已经把祖籍的县、都、约、乡、村五级地名都忘记了,只记住一处祖坟(不是家庙)所在地的小土名的前半截(“公馆背”也不等于“公馆”),这无论如何也是不合情理的。

就算“紫金县琴江都上正(镇)约中坝孙屋排村”即是“公馆村”,也与前引中山先生的自述无关。这个所谓的“公馆村”在紫金县东北角,位于韩江支流琴江上游,只能算是“韩江公馆村”而非“东江公馆村”。

而紫金的十二世祖琏昌是否就是翠亨的十二世祖连昌呢?“琏”、“连”的不同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即使紫金孙氏真有一位十二世祖琏昌,也与翠亨孙氏十二世祖连昌的年代不合。按翠亨孙氏《列祖生没纪念部(簿)》,十二世祖连昌公生于1669年(康熙八年己酉);但紫金的琏昌则据称参加过发生在顺治初年(约1646年)的钟丁先抗清起事。紫金方面提供的史实成了中坝琏昌并非翠亨连昌的铁证。因此,紫金中坝孙氏族谱与翠亨孙氏《列祖生没纪念部(簿)》无论如何都无法相接。

紫金中坝孙氏是客家人,但中山先生的先辈,在没有客家人的涌口、翠亨等村居住,而不是住进附近的客家村(翠亨三面都被客家村包围,其中多数人祖籍为紫金,而翠亨的居民则全讲本地白话)。在中山先生这代(十八世)以前,翠亨孙氏只与讲本地白话的家族通婚,而不与附近的客家家族通婚。翠亨孙氏平时讲广州话系统的白话。翠亨孙氏所有祖妣的墓碑都称安人,而不是像一般客家妇女的墓碑那样称孺人。客家妇女不缠足,而在清朝时翠亨孙氏的妇女是缠足的,而且,中山先生反对给妹妹缠足时,孙母杨太夫人用只有客家人才不缠足的理由来说服儿子。在昔日乡居(而且附近有大量紫金小同乡)的条件下,一个客家家族不会迁出原籍百多年就把语言、习俗改变殆尽。可见,翠亨孙氏并非一个客家家族,这点,也是中山先生祖籍并非紫金的有力论据。

因此,仅仅对紫金说本身的论据作分析,即可推翻其说。更何况我们研究中山先生的家世源流,本应依据翠亨孙氏本身的各种文物文献上溯探求,而不能无视这些文物文献。翠亨故居保存的家谱、契据、帐册,都足以证明翠亨孙氏在明朝时已经在香山居住,并非十二世始从外地迁来。十二世以前的祖墓,不少仍存在,与十二世以后的祖先同葬一处。 这些文物文献,更进一步证明紫金说不能成立。

《国父家世源流考》出版后,各方反应不一,既有赞成者,亦有反对者,在国民党党史会内也有不同看法。据党史会纂修林一厂工作日记所记,在党史会工作的邓慕韩、孙镜、莫纪彭诸人反对把《国父家世源流考》中的“国父家世源流图表”附入《总理年谱长编稿》内。孙镜甚至“欲请委员会议决禁止该书出版”,莫纪彭、龙毓峻诸人也赞成此种建议。许师慎仍主东莞说,“谓彼能查出总理民元往东莞证物”。林一厂则认为对罗著“不必禁止,只要作为史料,俟本会将来派员赴翠亨、紫金、增城等地复查为妥”。林调阅了包括钟公任的《总理幼年事迹报告书》等资料,连同《国父家世源流考》详细抄录对照比较,在阅读时便打算拟草一篇文章,认为对罗著应“指明其有可疑之处,但不能遽推翻其说,须俟派员复查”。后来他动笔写作《罗香林著国父家世源流考未足征信之点》一文。复查结果如何,限于见闻,笔者无从揣测。但从此之后,就一直存在东莞说和紫金说的争论了。



据(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编:《第二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1999年5月版。
http://www.sunyat-sen.org/p_sun/sunjiasi/sunjiansi103.htm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4-6-17 10:39:37

第98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 四平大马(2004-06-09 19:48:33.0) 赞成:0票, 反对:0票


一、罗香林对外国学者言论的“kungkun的村庄”硬译为“公馆村”,“考证”为紫金某地“公馆背”等等,把素无来往的不同家族“考证”为同一源流,“连昌”与“琏昌”混,以猜测为依据,是一种误导,孙中山纪念馆的网站有大量第一手材料,证明这是不对的,孙中山及其家族与翠亨村附近的涌口村、与东莞上沙均有历史联系,而从无“紫金”之说,此外,各种传言也没有任何依据,孙中山从未涉足紫金祭祖就说明问题。而且紫金县名始于1914年,古称“永安”,从未与紫金孙氏有联系,又没有涉足紫金,怎会言必称“紫金”?罗香林的《国父家世源流》是在孙中山逝世多年以后写成的论文。追随孙中山革命、长期与孙中山朝夕相处的邓慕韩,以及孙科,从没听过孙中山说过“紫金”为“祖居”或“祖籍”。邓慕韩经过考证,早已明确东莞祖居与翠亨孙氏的渊源关系,随后其他学者收集的确凿证据越来越多,足以否定“紫金说”。

二、孙中山孙女孙穗芳,把紫金和东莞长安都看作是祖居地(详见新闻报道),可知对族谱、家世并不了解。孙氏族人(包括孙中山两位嫡孙、两位侄孙、孙女等亲人)确定东莞说的材料和亲笔签名,孙中山纪念馆有收藏。详尽资料,网上应有尽有,略作对比可知。

三、孙中山的祖居地、祖籍、母语,有大量的实证、祖辈回忆、史料证明。孙中山翠亨村祖先老屋的用具、风俗与东莞粤语区相同,例如帽子,是东莞市的尖头大帽,类似北方的斗笠,但用料和风格是东莞式的。而东江客家仅有妇女戴圆头、加上布边的客家凉帽。本人就是东莞移民后裔,进入孙中山祖辈的老屋,各种用具所具备的东莞粤方言区的风格,十分明显。

四、广府族群共有的珠玑巷认同,与东莞祖居地在风俗方面的相似,与客家民系的明显区别,足以证明“东莞说”是可靠的。

夏荷 发表于 2004-6-17 10:43:06

令人費解的是,孫穗芳女士不是自己一個人去尋根,而是得到政府各級文史部門協助的,
她在[寻根溯源]中說:
  从1980年至1995年,我共回中国大陆访问了33次,在中国大陆,我走亲访友,寻查探访,获得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其中最有成效的是1983年11月,我回到香山,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市,与该市中山研究会的学者讨论了祖父的家世,他们很重视我的建议,立即组织了一个调查、考证祖父家世的专门小组,这使我很感动。这个小组成立不久便开展了研究工作,他们走访了邑中老人、家族亲属,函调有关县志、族谱,考证了无数的树堂柱、田屋契文和山坟墓碑,工作得极为细致,极有成效。

原來孫女士得出的結果被[史學界]否定,說她拜錯祖先了。我很不明白,協助她的那些文史部門的人,怎會糊塗到這種地步?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4-6-17 10:43:47

孙中山侄孙的态度

据考紫金孙琏昌曾参加过钟丁先抗清起义,而钟丁先起义发生在清顺治三年左右,即1646年前后,而香山孙连昌1669年才出世,因此,无论如何,紫金孙琏昌与香山孙连昌也不可能是同一人。即使同时代,也不可能独自迁进广府村庄而不到客家村庄去。




孙 满



  广州《岭南文史》1993年第2期潘汝瑶、何国华之《孙中山祖籍问题争论的始末》,以满主张吾翠亨孙氏祖籍为东莞而不承认紫金之故,指满“对孙家家族历史知之甚少”;又称:“孙满是孙中山的侄孙,孙中山在世时他还是小孩,其父又早年去世,他何处得来家史知识?”或谓满承认东莞为祖籍“毫无根据”,并指满受人利用,自造家谱赝品。对上述质问及无根据之攻击,满自不能缄默不言,爰撰此文以正视听。



  满为翠亨孙氏十八世长房德彰公(孙眉)嫡孙,十九世长房建谋公(孙昌)长子,生于民前六年(1906年),幼随先祖父居住澳门。民国六年(1917年),先父为国捐躯,满与弟乾返乡就养于先祖母谭太夫人。先叔祖德明公(即国父中山先生)悯予兄弟孤苦,令人接余兄弟出广州,使居于广州河南大元帅府,由宋太夫人(庆龄)照料,后又送余兄弟至广州培正中学就读,满兄弟皆承先叔祖抚育,得以成立。及民十四年(1925年)叔祖逝世,满已廿龄,惊闻噩耗,哀痛欲绝。满早岁于乡间,得常随侍先姑婆妙茜姑太及叔祖元配卢太夫人,对家族历史颇有所闻见,非如所称“对孙家家族历史知之甚少”。诸长辈及乡中父老咸称翠亨孙氏祖籍为东莞,与左埗头孙氏同源,现尚有先祖德彰公、先叔祖德明公于民元(1912年)五月谒左埗头祖祠照片多帧为证。民廿二年(1933年)满兄弟曾随邓慕韩前往东莞导访祖先祠墓。及至抗战军兴,始有所谓吾翠亨孙氏出自紫金之说,余力持其非。及至赴台后又数向先叔建华公(孙科)提及,以先叔既为东莞上沙题写“国父先代故乡”,又承认紫金为祖籍,殊不可解。先叔答以无论东莞紫金,均为尊崇国父起见,不必过于计较。以上情形,吾孙氏兄弟子侄均知其详。若翠亨孙氏确为来自紫金,系客籍人士,今客籍人于政界、财界、学界多有巨子;先祖父、先叔祖及先父多有客籍友人,满又何必拒绝承认?惟吾孙氏语言、风俗与紫金客籍人有异,满今年八十有八,不能讲客语,先祖、先叔祖、先叔与家人相处,均操广州白话,此亦亲友所共知者。且先祖德彰公及先姑婆妙茜遗下各种家族文物,均为与紫金孙氏无关之明证,以是未便承认紫金为祖籍,非满好辩,亦非有恶于某县某籍人士也。满纵愚鲁不孝,亦断无冒认祖籍、伪造家谱之必要。若为名乎?满为国父侄孙,余祖、父均功在国家;当今之世,无论籍贯在何处皆有平等之权利,认东莞为祖籍固不足增余之荣宠。若为利乎?满行年九十,尚复何求?且祖籍无论紫金抑或东莞皆不能予满分毫之利。谓满受人利用,陷入“东莞说”者“以孙制孙”、“以亲制亲”之计,更为无稽。满曾受高等教育,今已两倍于不惑之年,岂外人所能轻易耸动者?余数十年来不承认紫金为祖籍,一以贯之,以此说不足为据之故也。满忝为翠亨孙氏长房嫡孙,于吾家族事务自当有发言权,无须外姓人允准,岂有潘、何两位于吾族家世源流有发言权,满反无发言权之理乎?

  瑞英公为翠亨孙氏十一世祖,其墓在连昌公墓侧,客岁6月满曾再返中山祭祀。瑞英公在历史上并非有名人物,于今亦无遗下任何产业,如并非吾翠亨孙氏先祖,其墓何以准许列入孙家祖坟坟场?满又何必祭祀之?《孙中山祖籍问题争论的始末》一文强称瑞英公非十二世祖连昌公之父,非吾翠亨孙氏祖先。潘、何两位并非我孙氏族人,试问有何资格将瑞英公革除出族?且其文称“瑞英公是单身汉,单身汉如何能生连昌公?没有父子关系的两人,硬说他们是父子俩,这不仅是虚构问题,而且是道德问题。”吾翠亨孙氏族人世世代代拜祀至今之先祖竟被他人指为伪造,实对吾翠亨孙氏宗族之极为不尊。

  尚有一事,乃余所不忍言又不能不言者。潘先生又曾撰文《孙中山是客家人,祖籍在紫金》(刊《客家史与客家人研究》1989年第1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题目已失之武断,兹暂不论;其文论及余曾祖达成公一节,尤为荒谬。现翠亨故居纪念馆收藏有达成公兄弟批耕瑞英祖遗下山荒合约,系先姑婆妙茜姑太遗下之家族文物。达成公兄弟于合约中自称为瑞英祖之嗣孙,潘先生竟指为伪造,并称:“我以为这是因为达成公不是真正瑞英公的后代,他不可能自认他是瑞英公的那一代孙,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只能从权地采用了这个含糊名词,正如刚才在上面所说过的那样,使用‘嗣孙’两字要看是哪种场合,才能辨明其意义。在宗法社会里,一个祖尝的尝产如尝山、尝田等的使用权,只有其直系子孙才能分享。尝田通常轮耕或收租,山荒地可能批种,在批种的时候,按照习俗,其对象必须是直系子孙,达成公虽然孙姓,但和瑞英公这一派孙氏,是不相统属的。现在想要批种瑞英公的尝山,除非攀宗认亲,在合约上写上个什么亲属的名词,以符合乡俗,否则,就不可能得到对方批种的同意,在这种场合下,使用含糊不清的‘嗣孙’(不管是哪种意义)这个名词是完全可能的。但不能以此即认为是瑞英公的真正后嗣。”吁!是何言哉!按潘先生所言,达成公非唯与瑞英公不相统属,且达成公为批耕山荒,攀亲认宗,甘作外族人嗣孙。言下之意,竟直指作伪者为达成公!吾曾祖达成公为德彰公、德明公(国父)生父,平生耿介自持,从不为苟且蝇营之事,载于史籍,众人皆知。今有人公然诬指达成公作伪,此为我翠亨孙氏子孙所万万不能容忍者。



吾翠亨孙氏先世,躬耕数代,家族文献遗存无多;自德彰公、德明公以还,两代为国宣劳,无暇于家族事务。加以昔年国家多故,是以吾家族文物之收集整理尚欠完备。学者对吾翠亨孙氏家世源流,有所歧议,本无足怪。海内外人士,如作学理之探讨,客观之研究,满无不表示欢迎,即使意见不一,亦无须加以干涉。若有人作意气之争,甚至辱及吾孙氏先人,此非惟满兄弟子侄所不能容忍,也是大家不能赞同的。



据广州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孙中山研究论文集》(10—11),1994年版。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4-6-17 10:46:55

孙中山纪念馆馆藏原件:

关于孙氏祖籍和家世源流问题,是这次孙满先生回乡想要澄清的主要问题。此次孙满先生带回了一些资料,供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研究。孙满先生认为他的祖籍在广东的东莞是不容质疑的。这次他带回了其祖父德彰所藏的“家谱略记”原件和孙氏十二世祖连富(翠亨孙氏十二世连昌的兄弟)的后人孙华祥(现居檀香山)所藏的族谱影印件。据孙满先生说,这个影印件曾在台北孙治强处保管了一段时间,这次孙满先生回乡把它带回。这个族谱与孙中山故居所藏(原为孙妙茜所藏)的族谱基本吻合,进一步证实了瑞英与连昌的传代关系,为孙中山祖籍东莞说提供了又一证据。现有族谱中孙家的传代关系又与孙氏墓葬基本吻合。孙满先生认为:从当地的历史和民俗方面看,孙家不是客家人。因为:1、客家人移居到此,一般与客家人合居,而不与当地人合居,涌口村不是客家村,左步村和翠亨村也不是客家村,孙家迁居到这些村子,显然不是客家人。2、过去本地人一般不与客家人通婚,孙家亲属在翠亨的无一人与客家人通婚。孙满先生说:出门在外的有两个人与客家人结婚的,即孙婉的丈夫戴恩赛和孙治强的妻子林伦可,在当地的没有。3、孙家不讲、也不会讲客家话。孙氏居住的涌口门村和涌口村、左步村的语言是与闽语同一语系,而不属客家语系。这些都可证明孙中山祖籍不是客家,即不是从紫金迁来,而是从东莞迁来的。当有人提到关于孙氏祖先是从紫金迁来的说法是罗香林提出,孙科承认的。孙满先生说:“当年在重庆,罗香林的《国父家世源流考》请孙科写序,并由罗香林代孙科起草了序的文稿,请孙科签字,我曾对科叔说,关于我们的祖籍不应认为是在紫金,而科叔则认为人家(指罗香林)是学者,我们应尊重学者的研究。后来科叔也认同过我们的祖籍在东莞的意见。”“罗香林是移花接木,硬把孙氏祖先的传代关系剪断,然后在紫金找到一本族谱接上。”

在看了孙家部分坟墓和看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所藏的《孙氏家谱》和《列祖生没纪念簿》后,针对有人说这些东西是伪造的的言论,孙满先生说:“这些都是真的,都是真的,山坟是真的,家谱也是真的,尽管在家谱中有些误点,当是传抄时的错误所致,但决无伪造可言。”孙满先生认为:孙氏山坟是世代相传、年年祭拜的孙家祖先的墓葬,岂有弄错之理,更何来伪造。

孙满先生自始至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孙家的祖先来自东莞”。


回复 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步行天下 回复时间: 2004-04-17 11:28 第 129 楼 管理员:家园守望者





Re:Re:Re:Re:Re:Re:Re:Re:我所知道的客家名人!

翠亨的各种文物史料与传说证实,翠亨孙氏不是由紫金的孙琏昌迁居、繁衍而来的,而是由与紫金孙氏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莞孙氏迁来的,且迁居的时间要比孙琏昌失踪早150年左右。

孙达成家谱明确记载,孙瑞英妻子为梁氏,孙连昌是其第三子。这一家谱,是得到孙中山的孙子等多名家人亲笔签字确认,并由孙中山纪念馆保存的。孙瑞英的墓是与孙中山的长辈葬在一起的,而且翠亨孙氏与左埗头、东莞孙氏素有联系,而与紫金客家孙氏素无联系。东莞孙氏祠堂,早有翠亨孙中山族人前往祭祖;而紫金孙氏祖墓,是在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出来以后才有孙科、孙穗芳等人前往拜祭。

 

十一世祖考瑞英公

生卒年月无考

    妣梁氏

生卒年月无考

   生连昌公(第三子)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4-6-17 10:48:56

孙中山的绝大部分家人,包括孙子孙治平、孙治强,以及孙穗瑛、孙满、孙乾等等,都认同东莞,并在族谱上郑重签字,存孙中山纪念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孙中山先生不是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