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4-6-10 09:40:25

闽台客家:山的儿女 山的品格 文/谢重光(转)

闽台客家:山的儿女 山的品格
新华网福建频道 2004-06-09 10:47:58

--------------------------------------------------------------------------------


    在福建西南部,武夷山脉东麓,玳瑁山、彩眉山、博平山和松毛岭诸山脉之间, 岗峦重叠,沟壑纵横,大小不一的山间盆地星罗棋布。生活于其间的是一个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特殊人群,人们称之为客家,又称客家人、客人。

    客家人是一个在不断迁徙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民系。唐代安史之乱、唐末五代的连年纷争,以及两宋之际、宋元之际惨烈的民族战争的连天烽火,一次次驱迫着中原和江淮的百姓,拖家带口,颠沛流离,辗转来到赣闽粤交界的大山区,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及其他少数民族进行长期的融合,终于在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中原文化为主导,又带有浓厚的南方各土著文化色彩的新文化,同时形成一个汉民族在南方的新支系。这个新的民系,被他们的邻居广府人、福佬人称为“客人”、“客家”, 久而久之,这个新民系也接受了这样的称呼,自称为“客家”、“客家人”了。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赣南、闽西、粤东广袤山区,人称客家大本营,闽西只是客家大本营的一角。但从这个民系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闽西堪称客家人的核心住地。 因为赣南有赣江与长江相连,与中原的交通相对方便,这样的地理形势,一方面使赣南吸纳了大量北方移民,另一方面又使移民到达赣南之后还是没有充分的安全感, 直到越过武夷山进入闽西之后才觉得真正脱离了战祸,才能安心下来重创家园,生息繁衍。至于粤东,地理位置偏远,北方移民进入粤东,一般都要经由赣南、闽西中转,时间也在宋元之后。于是,闭塞而安全的闽西充当了客家人早期活动的中心舞台。

    其时武夷山脉的诸多隘口,如石城通宁化的站岭隘、瑞金通长汀的新路岭、会昌通武平的筠门岭等等,都是客家人往来汀、赣的交通要道。也许是历史上站岭隘沟通汀赣的作用最大,也许还有其他种种机缘,后世诸多客家族谱,大多记载其祖上先经由站岭隘到达石壁,居住一段时间之后,再转迁各地。站岭隘东麓的美丽盆地石壁寨,因而享有客家移民中转站的盛名,进而取得了“客家祖地”的崇高地位。 这样,宁化石壁就成为客家人互相认同的文化符号,这一符号形成和广为传播的过程,正是客家民系自我意识形成和强化的过程。

    其实,汀江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更大。汀江是福建境内第四大河,也是闽西客家的母亲河。它发源于宁化、长汀境内的武夷山麓,干流全长285公里,自北朝南纵贯长汀、上杭、永定三县,流至广东大埔县三河坝,与梅江汇合为韩江,继续奔流注入南海。客家人来到汀州之后,汀江桀骜不驯的脾气慢慢得到了改造,发挥灌溉农田、航行运输之利,就像慈爱的母亲,以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客家人民,使汀州变成客家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当然,驯服汀江、开发山区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客家人为此付出了辛勤的血汗,它所结出的果实,不但有物质方面的平畴沃野、五谷丰登、经济发展,也有精神方面的民间信仰、故事传说、文化繁荣。像客家乡土保护神定光古佛,客家化、山区化了的妈祖,就是闽西客家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产物。汀江龙门山顶的龙王庙、五谷神庙,汀江畔的腾蛇寺,汀江河道上的蛇王滩、蛇王石香炉,也都是客家人艰苦创业过程中与天地人复杂关系的产物。每一尊神灵,每一座寺庙,都饱含一个辛酸苦辣、可歌可泣的故事。

    客家人居住大山中,是一个爱山的族群。碧水青山,赋予客家人美丽善良的心灵;山的挺拔耸峙,铸就客家人质直果敢、劲毅耿介的性格;山区艰苦的环境,加上先民长期迁徙和不断反欺凌反压迫的历史,一再强化了客家人勤劳俭朴、不畏艰险、剽悍不羁、开拓进取、富于反抗精神的品格。

    山峻水急,林菁深阻,使客家地区交通闭塞,商旅难行,只能实行比较单一的粗犷型山地农业,重农轻商的思想格外强固。山林经济、狩猎经济,在客家人生计中占有重要地位。烧炭、开矿,种蓝、种菁、种烟叶,割松香,客家人自古以来就擅长此类手工业和农副业。

    单纯依靠山地农副业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悠久传统。要生存,只有勤于耕稼,要发展,只有读书做官,舍此别无他途。“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诱人图景,是整个客家社会不懈追求的目标,它已凝聚为客家人的集体意识。

    这种意识溶入客家人的血液中,表现于客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你看,汀州城中至今保存完好的文庙、试院、龙山书院等壮丽辉煌的建筑,那是旧时闽西客家人重视文教的历史见证。你听,田舍间依稀飘出的童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歌声传达了孩子们及其父辈、祖辈梦寐追求的理想。如果你有机会游览连城冠豸山,你一定会对山上鳞次栉比的书院感到讶异;如果你能进一步参观连城四堡雕版印刷博物馆,你还会为其地古代鼎盛一时的刻书业感到震惊。其实, 这些都只是闽西客家崇文重教传统在某一方面的表现。类似的表现,在客家地区俯拾皆是。

    闽西客家整个社会上上下下对文教的普遍重视,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明清以来,客家人在科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叔侄登科、父子进士的佳话不一而足。登科中举的人可以在家族祠堂前面竖立石旗杆,光宗耀祖。闽西客家地区许多祠堂前都曾有连片的石旗杆,永定中川下洋的胡氏宗祠、南靖书洋塔下的张氏宗祠前各有一排石旗杆,至今保存完好。高耸入云的石旗杆啊,时刻在向世人昭示客家人在文教方面的骄人成就。
    明清时期,由于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客家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起来,客家人踏上了对外移民开拓新天地的征程。台湾是客家人新一轮对外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闽粤人民大批移民台湾是在明末,特别是康熙平定台湾之后的清初康、雍、乾时期。当时清朝的政策是鼓励漳、泉福佬人赴台,而禁止或限制潮州、惠州的客家人赴台。所以客家人往往采用偷渡的形式,冒九死一生之险赴台。

    清政府的对台移民政策,使得漳、泉移民先到台湾,占据了台湾西部沿海平原一带,客家移民后到,只能插居中部丘陵和山地。数百年来,经过与福佬人及原住民的长期互动,台湾客家人的聚居格局有了较大变化,如今,零散的客家人遍布于全台湾各地,但北台湾的客家人主要集中聚居在桃园、新竹、苗栗三县,习惯上称为桃竹苗地区;南台湾客家人主要集中聚居在屏东和高雄二县交界区域,习惯上称为六堆地区。这两大聚居区的自然环境仍以丘陵和山地为主。这样的状况,像是造物主刻意安排似的,使得从闽粤赣边大山里走出来的客家人,在台湾仍以山为伴,耕山吃山,坐山观山,继续作大山的儿女。

    与原乡相似的生存环境,便利了台湾客家人更好地承传客家固有的经济和文化传统。在经济方面,台湾农村客家人仍以山地农副业为主要生计来源。种樟脑、种茶、种烟是台湾客家人的拿手好戏。南部客家著名小镇美浓的种烟业,在美浓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而被誉为“烟草王国”,美浓的烟草文化成为台湾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间信仰方面,原乡带来的乡土保护神,如闽西的定光佛,粤东的三山国王,依然是台湾客家人忠实的守护神,与台湾客家人同甘苦,共患难,如影随形,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二三百年。以定光佛信仰为例,闽西客家人渡台时船上就安奉着定光佛的神像,到台湾后又在定光佛的护佑和精神鼓励下克服了种种天灾人祸,一步步取得今日的成绩。如今台湾还有北部淡水鄞山寺和中部彰化定光庵两座定光佛 庙,寺庙中的文物,如彰化定光庵的“济汀渡海”匾,庙中的“活百万生灵迹托鄞江留一梦,觑三千世界汗挥线地有全人”联,都是闽西客家人艰苦备尝移台历程的见证。以前淡水鄞山寺曾充当北台湾一带的汀州会馆,以定光佛信仰为纽带,起到了团结同乡、抵御外侮、捍卫族群利益的作用。

    崇文重教的精神在台湾客家人中也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弘扬。全台湾唯一一座纪念韩文公韩愈的昌黎庙,就在屏东六堆地区的内埔乡,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都在庙中举行祭祀韩文公的礼仪,最近还有一些考生把准考证贴到庙中大厅的墙上,祈祷文公保佑自己考上好学校。这一习俗,是台湾客家人敬重文化、尊崇先贤的典型事例。过去台湾还有不少客家地区,建有收字纸集中焚化的“惜字亭”,至今桃园、新竹和屏东万峦、高雄美浓的客家村,仍有这类“惜字    亭”,又称“敬字亭”、“圣迹亭”,见证了客家人崇文重教古风犹存。

    客家人最重乡音,恪遵“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训,所以不管如何迁徙,哪怕迁到天涯海角,照例是乡音依然,旧俗不泯。这在台湾客家人中体现得最为突出。笔者曾到苗栗客家乡访问,车到村前,老远就看到高高的电线杆上竖着一块大牌子,大书“请讲客家话”的告示。下得车来, 用客家方言与乡亲们交谈,居然句句能通,乡音唤起乡情,彼此的距离一下子就消除了,都觉得是久违了的至亲好友似的。旧时客家人喜欢穿蓝、黑、青色的衣服,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穿着多样化了,但台湾客家社区兴起了许多“蓝衫歌舞团”,穿着旧日的蓝色传统服装,表演传统的客家文艺节目,大受客家人欢迎。这是台湾客家人很有效的怀念旧俗,继承传统文化的形式。

    当然,客家人到台湾二三百年了,时代巨变,情随势易, 固有文化在承传的同时也有不少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在与漳、泉福佬人及原住民的长期接触、斗争、交流、融合中,受到对方的影响,吸收了对方的文化,产生了“福佬客”、“平埔客”这样的新群体。历史上因与福佬人分类械斗而死难的客家人,有不少被清廷褒赐为“义民”。“义民”虽然有被官府利用的一面,但他们为了家族和族群的利益知难而进,英勇战斗,视死如归,仍然体现了客家人固有的忠义和团结精神,受到同辈和后人的敬重,义民爷信仰也成为台湾客家人一种新的民间信仰。这也是变迁中的台湾客家文化很独特的事项。

    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台湾的客家文化在变,祖国大陆的客家文化也在变,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客家人像山一样坚强挺拔、劲毅质朴的品格不会变。闽台客家人都是山的儿女,都有山一样的崇高灵魂。(撰文 谢重光)   


稿件来源: 福建画报
网络来源:http://www.fj.xinhuanet.com/hxlw/2004-06/09/content_2281252.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闽台客家:山的儿女 山的品格 文/谢重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