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一家亲 发表于 2004-6-8 18:33:42

【转帖】客家土楼,山坳里的神秘家园

 东经116度50分—117度19分,北纬24度36分—25度10分。

  这串枯燥的坐标数据圈定了中国闽西南一块大约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就是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一带。事实上,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这块弹丸之地曾引起了大洋彼岸美国人的高度紧张。因为他们的卫星在这里发现了1500多座巨大的蘑菇状建筑。冷战时期过度敏感的神经让罗纳德·里根有充分的理由把这些深藏在福建省西南山区的异形建筑与中国神秘的核力量划上等号。但他派出的两名调查员带回的报告却着实让这位演员出身的总统又过了把轻喜剧的瘾:那些神奇的建筑当然不会是什么核设施,它不过是中国客家人的古老城堡———土楼。远在第一枚原子弹的蘑菇云升起之前,它就在这片不为世人所知的山坳里屹立了数个世纪。

  客家土楼因此而名声大噪,这些状如飞碟般的古老建筑正开始被人们所了解,尽管它们早已在我们的视线中存在了好几百年。


客家,何以为家?

  需要提醒的是:客家并非少数民族。

  客家人源于地道的中原汉民。客家的先民因躲避王权更替、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战乱而举家南迁。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南迁就有五次。因古时的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后就编如“客籍”,故南迁的中原汉人被称为客家人。长途跋涉、客居他乡,“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家才能生存发展。战争在客家先民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分散在群山中的客家人开始聚集起来,将各家单一的小屋建成连屋大楼。并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泥土夯建高大厚实的土墙,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居住空间,外人不能轻易入内,同时又能联合全楼的力量共同抵御来犯之敌。著名的永定承启楼内有一幅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土楼既是客家人的躲避风雨的居所,更是他们深深依恋的精神家园。

固若金汤的客家土楼

  “一碗猪肉换一碗三合土”。

  这句客家谚语的真实性不必深究,但土楼外墙用土的配方却实在繁复、考究。首先,它的主要建筑材料必须是没有杂质的细净红土,再按一定的比例掺以细河沙、水田底层的淤泥和年代久远的老墙泥。充分搅拌均匀后,加水用锄头反复翻整发酵。这道工序对土楼的建造至关重要,混合泥发酵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土楼建成后的使用寿命。土楼的外墙泥如发酵不到位,就会使墙体在温度和湿度变化时产生开裂现象,威胁到土楼内住户的安全。

  这样按比例配合而成的泥土被称之为三合土,但这还不是最终的建筑用土,还必须在里面加入上好的红塘、打散起泡的鸡蛋清、不见米粒的糯米汤。这样讲究的配方,“一碗土换一碗猪肉“倒也实不为过。夯建土墙时,还要在泥里加入一些木片、竹片或是大块的山石以加固墙体。这样夯成的土楼外墙将不惧水浸,坚如磐石。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聪慧的客家人就是用这种看起来近乎原始的建筑方式,建成了神秘而庞大的土楼,成就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裕昌楼是这个奇迹中比较独特的例子。我们在拍摄著名的“五朵金花”(田螺坑土楼群)时,不断有热情的客家老乡操着生硬的普通话提醒我们:“一定要去看看下坂的‘东倒西歪楼’!”这座“很有意思”的裕昌楼位于南靖县书洋乡下坂村,建于明成化年间(1487年)。走进裕昌楼,几乎所有看得见的梁、柱、楹都是歪歪扭扭的,据说最大的倾斜角有15度!让人胆战心惊,似乎这座年代久远的土楼随时都会坍塌下来。事实上,五个多世纪以来,裕昌楼一直就这么特立独行地站立着,甚至20世纪初的一场震级较高的地震都没能把它怎么样。

客家土楼,山坳里的神秘家园
--------------------------------------------------------------------------------

金羊网 2004-06-08 13:19:33
www.ycwb.com

  文/图 许志伟


  东经116度50分—117度19分,北纬24度36分—25度10分。

  这串枯燥的坐标数据圈定了中国闽西南一块大约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就是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一带。事实上,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这块弹丸之地曾引起了大洋彼岸美国人的高度紧张。因为他们的卫星在这里发现了1500多座巨大的蘑菇状建筑。冷战时期过度敏感的神经让罗纳德·里根有充分的理由把这些深藏在福建省西南山区的异形建筑与中国神秘的核力量划上等号。但他派出的两名调查员带回的报告却着实让这位演员出身的总统又过了把轻喜剧的瘾:那些神奇的建筑当然不会是什么核设施,它不过是中国客家人的古老城堡———土楼。远在第一枚原子弹的蘑菇云升起之前,它就在这片不为世人所知的山坳里屹立了数个世纪。

  客家土楼因此而名声大噪,这些状如飞碟般的古老建筑正开始被人们所了解,尽管它们早已在我们的视线中存在了好几百年。


客家,何以为家?

  需要提醒的是:客家并非少数民族。

  客家人源于地道的中原汉民。客家的先民因躲避王权更替、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战乱而举家南迁。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南迁就有五次。因古时的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后就编如“客籍”,故南迁的中原汉人被称为客家人。长途跋涉、客居他乡,“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家才能生存发展。战争在客家先民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分散在群山中的客家人开始聚集起来,将各家单一的小屋建成连屋大楼。并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泥土夯建高大厚实的土墙,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居住空间,外人不能轻易入内,同时又能联合全楼的力量共同抵御来犯之敌。著名的永定承启楼内有一幅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土楼既是客家人的躲避风雨的居所,更是他们深深依恋的精神家园。

图:河坑土楼群


固若金汤的客家土楼

  “一碗猪肉换一碗三合土”。

  这句客家谚语的真实性不必深究,但土楼外墙用土的配方却实在繁复、考究。首先,它的主要建筑材料必须是没有杂质的细净红土,再按一定的比例掺以细河沙、水田底层的淤泥和年代久远的老墙泥。充分搅拌均匀后,加水用锄头反复翻整发酵。这道工序对土楼的建造至关重要,混合泥发酵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土楼建成后的使用寿命。土楼的外墙泥如发酵不到位,就会使墙体在温度和湿度变化时产生开裂现象,威胁到土楼内住户的安全。

  这样按比例配合而成的泥土被称之为三合土,但这还不是最终的建筑用土,还必须在里面加入上好的红塘、打散起泡的鸡蛋清、不见米粒的糯米汤。这样讲究的配方,“一碗土换一碗猪肉“倒也实不为过。夯建土墙时,还要在泥里加入一些木片、竹片或是大块的山石以加固墙体。这样夯成的土楼外墙将不惧水浸,坚如磐石。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聪慧的客家人就是用这种看起来近乎原始的建筑方式,建成了神秘而庞大的土楼,成就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裕昌楼是这个奇迹中比较独特的例子。我们在拍摄著名的“五朵金花”(田螺坑土楼群)时,不断有热情的客家老乡操着生硬的普通话提醒我们:“一定要去看看下坂的‘东倒西歪楼’!”这座“很有意思”的裕昌楼位于南靖县书洋乡下坂村,建于明成化年间(1487年)。走进裕昌楼,几乎所有看得见的梁、柱、楹都是歪歪扭扭的,据说最大的倾斜角有15度!让人胆战心惊,似乎这座年代久远的土楼随时都会坍塌下来。事实上,五个多世纪以来,裕昌楼一直就这么特立独行地站立着,甚至20世纪初的一场震级较高的地震都没能把它怎么样。

图:土楼内景

微缩的城池

  客家土楼中最具有美感的当数圆楼。

  从建筑学上分析,圆楼采光、通风相对平均;且节省建筑材料,风阻也较小;因为受力均匀,抗震能力也最强。。

  顺裕楼是闽西南土楼中的重量级选手,它是20世纪以来中国所建造的最大规模的圆形土楼。74.1米的直径,四层16.9米的楼高,让它看上去俨然一座雄伟的城堡。站在足有大半个足球场般大小的的天井里仰望,青山碧空尽在视野之内,丝毫没有拘束和压抑之感。建于1937年的顺裕楼拥有368间房间,至今仍有40户人家250多人在楼内生活。密密麻麻的房间如蜂巢一样工整,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劳的客家人也正如蜜蜂般努力地营造着自己的幸福生活,他们没有农闲,他们的双手总是那么忙碌:晒辣椒、做咸菜、晒谷子……土楼里的这一方小天地就是他们的全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座土楼就是一座微缩的城池,它有着高大、坚固的“城墙”,成熟和完善的采光、通风、供水系统,宽大的内部空间使土楼能拥有比其他形式的民居更充足的燃料和粮食储备。在战争时期,反动军阀的部队将据守在土楼里的红军和赤卫队铁桶般地包围了两个月,并数次动用炸药企图将土墙炸毁,结果土楼安然无恙,楼内几百人生活正常,反动军阀的围困战以灰头土脸的撤退而告终,这座土楼就是赫赫有名的“最大方楼”———永定遗经楼。

  最“年轻”的土楼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完工,最老的土楼已历经600多年风雨。相同的是,它们依旧屹立在闽西南的山坳里,依然在发挥着它们的作用。即便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不能忽视这些惊世骇俗的古老建筑的科学设计和文化价值。


旅游小贴士

  行

  客家土楼多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境内。广东、上海都有到漳州和龙岩的火车。319、205国道横穿龙岩。324、319国道可达漳州,路况不错,自驾车的朋友建议走高速,可节约不少时间。南靖、永定两县各乡镇的道路多数是柏油路面,一般家用车辆都没什么问题。

  住

  南靖、永定两县的县城住宿条件都不错,有各种档次的宾馆,乡镇一级略差些,但方便去看分散在各村的土楼。推荐南靖书洋乡的土楼宾馆,条件一般,但较干净。住进土楼是个好主意,条件虽然艰苦,但可以领略地道的客家风情。

  吃

  客家菜口味偏重,以“咸、肥、熟”为特点,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客家土楼,山坳里的神秘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