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18|回复: 0

[原创] 客家传统婚礼的“六部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30 17: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义苏)
《红楼梦》里说:女孩是“由水做成的”。所有女孩在青春时期曾经无数次憧憬过自己将来嫁人的场景:公主王子般的婚礼令人羡慕不已,影视里帅哥靓女的恋情跌宕起伏,民间传说爱情故事令人荡气回肠。不过客家人的婚礼按照传统的来办,具体流程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回顾历史了解一下。
1、“见面” 。
  男孩长大成人,父母便托人作媒,寻访合适人家的未婚女。媒者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家庭状况、男子年龄、品貌性格等。如女方父母同意,便进行下一步---相亲,实际是非正式的见面。由媒者通知某时男女双方包括家长到某地短时间地见一下,并不实际接触。双方回去后都认可,下一步是正式的“见面”。正式“见面”还是媒者通知某时某地男女双方包括家长、亲戚到场,由男方安排几桌宴席。酒宴结束男方要给女方所有出席者一个红包和一份礼物,男孩还要给女孩买几件衣服等。
2,“啦(看)屋场”。见面后如果双方都同意,下一步叫“啦(看)屋场”。所谓“啦屋场”就是女方母亲再加几位至亲内戚(以女性为主)前往男方家具体了解家庭境况。男方家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旧时女儿本人不去。
  3,“送庚帖”。“啦屋场”后,女方母亲亲戚表示满意了,女方便将女儿出生年、月、日、时,俗称“生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送庚帖”。男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有的女方家中同样办理。所以旧时男女青年终身大事,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上算命先生来决定,有的还受门第条件的限制。
  4、定事。
  说亲合适后,女方提出条件:聘金若干,衣服若干,肉、酒、鸡、鱼若干,香烟糖果若干,农村要加上米、豆、油、果若干。由媒人在男女双方间调和讲定。聘金要在迎亲前一个月先送女方家,衣服、酒肉等食材则在出嫁前一天送到女方家。定事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物给女方,直到结婚为止。
5、报日子。
  男方择定接亲、交亲的日期时辰后,要在结婚前一个月正式告知女方,叫“报日子”,之前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
6、迎娶。前后共三天。
第一天“暖轿”。男方在这一天早上要祭祀、贴对联,宰猪。早饭后,安排几个人把备齐的肉鸡鱼蛋等食材、新娘衣服、柏树枝、香烛喜炮等在上午前送到女方家,称之为“送酒肉”。女方则要把嫁妆放在礼盒里(现在用小竹箩)用红绳捆扎好。女方嫁妆丰俭由女方根据家境情况准备,有一句话流传在民间“冇钱人家,赚钱嫁女;有钱人家,赔钱嫁女。”客家女儿出嫁时父母必须郑重其事地把带有果实的柏树枝(谐音“百子千孙”)用红绳捆扎好,放在嫁妆里,以表示对女儿女婿的美好祝愿。晚上,男方家举行“赏红赏花”仪式,女方家举行“哭嫁”仪式。
 第二天:接亲。
  接亲也称迎亲,多在上午进行。旧时男方到女方家中接亲花轿是少不了的。“我是用花轿抬到丈夫家的!”这是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资本。同去接亲的人数要吉利。
接亲队伍由九人组成,按顺序排列:最前面的是一位十岁左右的男孩,肩扛两根刚砍下来的小山竹,竹梢上搭一条九尺长的红绸,跟在后面的是新郎。新郎后面是吹琐呐的,然后是男方的礼宾人员(兼路上放鞭炮)。再后是轿夫四人(并花轿),最后是手提鸡笼(里面有小公鸡、小母鸡各一只)的媒人。
女方要备办早上的酒宴款待接亲者,酒宴结束后。出嫁姑娘由媒人和喜娘为之梳妆打扮好,经过“抢手箱”等程序,由哥哥或叔叔拿一只米筛遮在姑娘的头顶上,由房间送到大厅,祭祀祖先,再由兄弟等人把姑娘“拉”到花轿里坐好,奏乐鸣炮,轿夫抬起花轿,送嫁的队伍开始出发。女方送嫁的人也要吉利数,一般由新娘的姐妹(新娘的姑姑不能参加)及其他女性亲友。出门时,女方父母应回避。
花轿远未到男方大门前,应鞭炮相迎。到男家大门口后,新娘从花轿下来,先要站在贴了红纸的“摸篮”里等待片刻。入门时由男方的“双全”妇女搀扶新娘从门前一只火把上跨过。新娘入门时男方父母应回避,到第二天拜堂时才能相见,以避免“相撞”,造成日后不和。新娘和新郎在大厅里祭拜祖先后才进入新房,举行“交亲”仪式。晚上举行“暖房”活动。
第三天早上称为“拜堂朝”。实际就是新婚夫妇正式拜谒祖先,拜见父母,拜见长辈。被拜者要拿一红包给新娘,同时还要说几句吉利话,父母还要进行一番持家方面的教育。这个过程比较长,所以早饭时间会推迟。农村里有一句形容早饭很迟的俗语“吃拜堂朝”。
吃完早饭,客人陆续散去,婚礼告结束。
婚礼后的第三天,女方的父亲来探望女儿,称为“啦月”。这是岳父第一次来女婿家,男方自然重视,要办一桌丰盛的酒席安排专门人员热情招待。
从此以后,“新娘”成了过去的名词。丈夫介绍妻子时,会说“这是我家里的”,有了孩子,则说“这是孩子他娘”。随着加在女人身上的名称(妻子、嫂子、母亲、亲家、婆婆、奶奶)越来越多,女人在娘家时用过的姓名越来越淡化,最后可能连自己都感到陌生了。

出亲.JPG
起轿.JPG
牵新娘.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7 10: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