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锺姓多源论的第三个版本
评锺姓多源论的第三个版本
我在《试论钟姓源流的版本》中,已经介绍了“锺姓一源论”的三个版本,他们都定宋襄公之孙公孙黎(锺离)为锺姓始祖。其世系为:
44(宋穆公)和 —— 45(宋庄公)冯 —— 46(宋桓公)御说—— 47宋襄公兹甫 —— 48(公子御?)—— 49公孙黎(锺离,钟姓始祖)。锺仪、锺建、锺接、锺烈等,都是公孙黎的血缘后代。我的评论是,锺姓一源论的三个版本,存在许多缺陷,最多只能信“二成” ,要用它来编全国锺氏总谱,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但这种探讨是正常的,是应该鼓励的。
在该文中,我还介绍了“锺姓多源论”的二个版本;我对锺姓多源论的第二个版本——《锺史文选》的“气系+接系”——做了相对的肯定,我表示有“八成”的可信度。
现在,我终于看到了“锺姓多源论”的第三个版本。
2017-5-22广东“蕉岭县锺氏文化研究会文史组”在锺氏天空网(yctzh.com)发表文章《锺氏渊源 —— 史.谱互参细考析》(后简称《考析》),提出了锺姓多源论的第三个版本。文章说,44世宋穆公生二子:长为冯(宋庄公),次为景(未接位);颍川锺姓是景公的后代。见该文章的附录一(2#)和附录二(3#),其世系为:
44(宋穆公)和 —— 45 景 —— 46建 —— 47庄 —— 48桓(慈甫)—— 49遨 —— 50御 —— 51宗伯 —— 52州黎 —— 53昧(大约生于-370年) —— 54接(锺接,钟姓始祖;生于-343年),其后面就是“55烈——56复——57叶——58气(生于-225年)” 。
显然,在这里,54世锺接公之前的各世祖应该是姓子,接公之后才都姓锺。
这个世系图是我第一次看到,它与“锺姓一源论”的区别,是不含锺仪、锺建、锺子期在其中。锺仪、锺建、锺子期他们是属于哪一源的,文章虽然没有说明,但依据锺仪、锺建、锺子期他们所处的年代,我估计作者不会承认他们是锺接这一源的(因为锺仪是出生于公元前400多年的人物,比表中54世的锺姓始祖接公要大100岁左右,所以在这个世系表里不可能有锺仪的位置)。 此外,《锺姓史话》里的晏公是否为锺接之子?文章也没有说明。因此,我把此文暂时定义为“锺姓多源论的第三个版本” (注:我已经在前两年将《锺姓史话》定为“锺姓多源论的第一个版本”——颍川锺姓是“烈系+接系” ;将《锺史文选》定为“锺姓多源论的第二个版本” ——颍川锺姓是“气系+接系” ;这两个版本都把锺仪、锺建、锺子期他们定为其他源。现在的蕉岭版本《考析》即第三个版本——颍川锺姓只有接系,没有烈系或气系, 而且姓前源流与宋国国君代序的对接上,也与前两个版本完全不相同 )。
我说过,我没有研究过锺姓源流,所以我对源流问题不做是非判断,只对这个版本中的某些问题做些评论。
一、《考析》存在的问题
1、姓前的平均代距有问题
下面,我想分析一下这个版本的姓前平均代距。
据《锺史文选》,46世宋桓公于公元前681年接君位,其长子47世目夷当年5岁(生于公元前685年),以兄弟之间3年为间隔来推算,次子兹甫(宋襄公,47世)约生于公元前682年。假如以平均代距30年来推算,44世宋穆公约生于公元前772年。
按蕉岭版本《考析》的世系,53世昧公大约生于-370年,他与44世宋穆公之间的平均代距为(772-370)/(53-44)= 44.7年! 比正常30年左右的平均代距,多了近15年! 这是无法接受的! 所以我怀疑蕉岭版本《考析》的这段世系有问题。
2、姓后世系有问题
① 按该版本,54世接公生于-343年,58世气公生于-225年,平均代距为(343-225)/(58-54)= 29.5年;这系(气公系)五代人的平均代距为29.5年,很正常。但《锺姓史话》说,接公生一子:晏(生于-187年),那么,“接与晏”父子之间就相差343-187=156年! 这是根本无法接受的!那么,这系人(晏公系)怎么办?文章没有涉及。
② 见该文章的附录三(4#)。细看附录三,发现这个图表与我家旧谱几乎相同:1世是接公,95世是“象洞十四祖” ;实际上这个附录三,就是对清朝《鍾氏发源受姓始历九十五世祖名歌》做了图表化处理。
我在《“汀州谱”和“祖名歌”》、《清代的<祖名歌>及其历史教训》中,已经对《祖名歌》的世系做了否定,否定它的主要理由也是平均代距有问题。按《锺姓史话》,1世接公(锺离接)生于-223年,95世理公生于1062年,平均代距为(1062+223)/(95-1)= 13.7年!这是完全不符合人类生育规律的!
如果按蕉岭版本《考析》提供的1世接公(子接)生于-343年来推算,同样用95世理公生于1062年,得出的结果是:(1062+343)/(95-1)= 15年!平均代距只有15年,比13.7年好不了多少去,这也是完全不符合人类生育规律的!
所以,“蕉岭县锺氏文化研究会文史组”要坚持清朝的《鍾氏发源受姓始历九十五世祖名歌》,即使是按照他们自己提供的相关出生年份,也无法为《祖名歌》正名!就是说,坚持错误的清朝《汀州谱》是不可取的。
由上述两点,说明:蕉岭版本《考析》的姓前世系和姓后世系都有严重问题,这无疑让《考析》在理据上要大打折扣!所以,我觉得《考析》的世系不可信。
二、《考析》的积极意义
1、对《锺氏渊源校正本》的质疑
《考析》说,由梅县大埔茶阳锺用渣,兴宁岗背锺泽民、梅州大坜锺汀剑于1999年(己卯岁)合撰的《锺氏渊源校正本》,“实出自梅县大埔茶阳锺用渣一人审谱之心得,执笔梅州大坜锺汀剑在此谱首序中有交代,兴宁岗背锺泽民只是付从。”
这是第一次有人对《锺氏渊源校正本》的出书过程作了披露,说明此书虽然有三人署名,实际上却主要是出自锺用渣先生一人之手!
难怪钟泽民先生在给锺敬和先生的去信中说,称烈公为受姓一世祖,是锺用渣要这样写,他自己是不同意的。他承认因为当时找不到钟离山而锺用渣提出用山东钟城(封烈公“锺邑大夫” )的探讨是不严谨的,称烈公为受姓一世祖也是错的;并希望钟敬和先生能继续他未能完成的探讨钟姓源流的心愿。此后,广西浦北的钟敬和先生坚持“首创宗谱”,终于在河南长葛石象乡找到了锺离山(现名叫封升岗),证实气公才是锺姓始祖,“烈—复—叶”三代则姓锺离, 让“粤东三老”的不实考证得到了纠正(见锺敬和著作《锺史文选》 )。
文章《考析》明确反对用《锺氏渊源校正本》来编全国锺氏宗谱,而且确有道理,我表示理解和支持。
2、贤公妣是马氏还是黄氏?
锺姓入赣入闽开基祖83世锺贤公之妣于南朝宋顺帝升明二年(公元478年)辞世,被她的三个孙子(即朝公的儿子)葬于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白虎村(今白石村)住所后面之卧龙山麓九龙岗(今为长汀县第一中学之教学楼)。因她一生贤惠行善积德远近闻名,卒葬后仍受时人崇拜,200多年里盛传人们常闻“茔内有鼓乐之声”而成境内名墓,传为风水名地。后来到了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唐朝政府为消除此九龙岗名墓,要在此墓上面建立州府衙门以“镇”之,并同时拆除锺氏祖屋改建为长汀县衙。
公元1991年第五届“世界锺姓宗亲联宗大会”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鉴于九龙岗名墓现在成为学校的教学楼,古墓已经无法在原地恢复,决定筹资另选吉址重修名墓纪念陵园。公元1993年他们终于在广东蕉岭县三圳镇顺岭下村建了一座很具规模的“锺氏贤公妣马太夫人陵园和纪念碑”,气象相当宏伟;定于每年公历4月19日为该纪念陵园祭祖日。但该陵园的名称头衔却是“锺氏贤公妣马太夫人”!
旧谱(明朝前的旧谱)都记贤公之妣为黄氏,为什么蕉岭陵园的名称却叫“锺氏贤公妣马太夫人”?连头衔都定错了,这是谁搞的?
《考析》说,“蕉岭贤公妣马太夫人墓纪念碑是大埔茶阳锺用渣老人提供的”!这就是说,蕉岭陵园将贤妣黄氏改为马氏,锺用渣先生有很大的“功劳” !
由上说明,锺用渣先生为锺姓谱最少做了两个重大的修改:一是将“一世始祖”由气公改为烈公,还用山东锺城代替了锺离山;二是将贤公之妣黄氏改为马氏(因为清朝时某地谱称黄氏为原配,马氏为继室。这是明朝之前的旧谱所没有的!但是锺用渣先生却信了马氏)!
我认为,尽管锺用渣先生是第一个吃螃蟹之人,为锺姓谱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也付出了许多心血,但都无法弥补他的这些过错 —— 不应该将连自己都无法证实的探讨写实,更不该将其纳入锺蔚伦先生的《锺姓史话》而扩散于全国,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至今无法消除!
三、其他问题
《考析》所针对的,主要是“粤东三老”的《锺氏渊源校正本》和锺蔚伦先生的《锺姓史话》(后面简称为“两书” ),除上面的问题外,还有下面的问题:
①《考析》认为颍川锺姓本来是一源的,锺接是始祖。但“两书”却分为二源:烈系和接系。
② 从微子仲衍之传承下的各世祖之妣氏的记载,《考析》与“两书”也有许多差别,尽管这些差别对世系分析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
③ 对锺姓从周朝宋国分支出来的历史,《考析》与“两书”有许多说法上差异。尤其是《考析》认为:“锺接公不是楚项羽大将锺离味之子” ,即接公之父根本就不是楚项羽大将锺离昧!
对这三个问题,因为我没有研究过古史,也没有研究过姓前源流,故不作评论;我所以将其列出来,目的是供对此有研究的贤达人士作参考,以引起关注。
但《考析》说“锺接公生年是公元前343年戊寅。”还在附录二(3#)中,注明锺接公的父亲昧公(姓子名昧)生于-370年。我想问的是,既然你们的昧公和接公,不是“两书”的锺离昧和锺离接,那么,你们的昧公和接公的出生年份,是从那里得来的?而且他们的出生年份令我怀疑(见前面的分析),因为他们与其前面的祖先在平均代距方面,我已证明了其中存在着严重的世系缺失!
所以,我认为,“锺姓多源论”的第三个版本,就和“锺姓一源论”一样,存在着世系上无法解决的缺陷!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我的看法是,从平均代距来看,锺姓多源论的第二个版本——锺敬和先生的《锺史文选》,仍然以其更为充实的理据,在目前锺姓多源论中据守着优势地位。
锺姓的始祖,就本系(气公系)而言,有的说接公(见蕉岭宗亲的《锺氏渊源 —— 史.谱互参细考析》 ),有的说烈公(见《锺氏渊源校正本》 ),有的说气公(见《锺史文选》 ),还有的说是仪公(见锺姓一源论的文件2014-5-10《<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纪要》 ),莫衷一是。我为什么偏偏要更为相信《锺史文选》的说法,定始祖是气公?
我家的旧谱说:“接公:始居颖川单姓锺,故郡曰颖川,锺氏自接公始。生烈公。。烈公生复公。复公生叶公。叶公生气公。。一世祖气公:气公之初,因世纷乱,随父叶公隐于颖川锺离山,为州黎食采之故地,遂姓锺氏,是为托始之祖也。” 这说明,锺姓的始祖应该是接公或气公。换句话说,就我的家族而言,依据这段文字,锺姓的始祖,或者是接公,或者是气公,不可能是烈公,更不会是仪公。当然,这是一家之言或一谱之言,只可参考,不可全信。但《锺史文选》坚持汉代的运亨、运丰二公在公元前150年左右的“首创宗谱”,并在河南长葛找到了锺离山(即封升岗),证实气公才是锺姓始祖,“烈-复-叶”三代则姓锺离,烈公则是这系锺离姓始祖,不是锺姓始祖,而且理据充实,说服力很强(见《对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气公的始祖宝座能否“让”给烈公》、《辨明始祖和姓前源流及编总谱的个人看法》和《再议<中华鍾氏宗谱>的编纂》 )。所以,我的文章至今采信《锺史文选》:气公是始祖。
当然,我对《锺氏渊源 —— 史.谱互参细考析》做的这翻评论,完全是就事论事,不是针对作者“广东蕉岭县锺氏文化研究会文史组”的。因为我自封自己为评论员,就只能按自己所掌握的有限的谱史知识来进行,有可能评论错了,欢迎指正。
广东龙川县 锺胜 2017-6-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