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東勢開發240年 歷史記載工匠文化
【文∕轉載自台湾客家電視台∕李新隆 台中東勢】台中市東勢區向來是大埔客的重鎮,日治時期稱為「東勢角」,不過在更早期的清乾隆年間,則稱為「匠寮」或「寮下」,240多年前,清朝官員率領工匠,越過石岡土牛地界,進入山區伐木造船,之後逐漸形成工匠聚落,也因此東勢開發史,幾乎與工匠息息相關。
位於大甲溪旁的台中市東勢區,是大埔客的主要聚落,1770年為了建造水師船,清朝官員率領100多位工匠,越過位於石岡土牛的民番地界碑,渡過大甲溪,到東勢山區伐木。
巧聖仙師廟前主委 管業鐿:「早期祖先在土牛設置番界,漢人不可進入東勢,但在乾隆35年(1770年),為了整修戰船,才特准軍工匠的木匠,越過土牛溝來到東勢。」
永安宮(鯉魚伯公廟)主委 李益盛:「伐木的、造林的,全在這裡做集散,渡船頭一方面運貨、運樹木,而牛屎坪,就是因為有很多牛車,在這裡停留要運貨,隨地大便所以叫牛屎坪。」
因為大肆伐木開墾,又和原住民比鄰而居,所以經常發生流血衝突,1775年工匠回原鄉之後,請來巧聖仙師令旗保平安,成為台灣巧聖仙師的開基祖廟,早期廟裡還設有撫墾局,辦理稅務、田租、番務等公務,因此又稱為「公館廟」。
台湾文史工作者 魏坤文:「 公館寮下就在仙師廟那裡,為什麼會叫公館,早期辦事,清朝政府沒有官員過來,只派一個臨時的官員,因為他會寫文章,就在那個地方設一個辦公室,所以早期叫公館。」
以前石岡到東勢並沒有橋梁,需搭船渡過大甲溪, 但因民間渡船問題很多,甚至鬧出人命,1833年貢生劉章職,結合地方士紳,成立「東勢義渡會」,免費提供渡船服務,長達100年之久,成為台灣歷史最久的慈善組織。
東勢義渡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 廖文欽:「 地方有志之士67人,就集資成立東勢義渡會,免費讓來往兩地的旅客,免費坐渡船。」
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總幹事 管雅菁:「在劉章職的墓園可以看到『仗義卹鄰』4個字,這是他當初成立義渡會之後,彰化縣正堂特別感謝他熱心公益,送他一個牌匾,後來劉章職去世後,義渡會就出錢幫他蓋牌坊。」
也因為有這麼多先民的付出,豐富了東勢的人文歷史,也造就了客家山城今天的繁榮。(2016-07-22)
资料来源:http://hakka.ncu.edu.tw/hakka/modules/tinycontent/content/paper/paper258/258(24).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