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2-4-28 04:55:11

五华的客家

http://go4.163.com/karl88/clgc.html
五华县名的由来 五华,原名长乐。据史书记载:西汉初,赵佗(河北真定人)为龙川县令,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赵佗一次为狩猎率行部到五华山下(即今华城北门外),恰巧高祖派遣汉使陆贾奉旨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为了朝拜汉室及授封南越王,遂筑台于五华山下,名为长乐台。以后以人口繁衍,设为长乐镇。在北宋熙宁四年置县时,因县治所在取名为长乐县。民国三年,由于,长乐县有一五华山,故改名为五华县,沿用至今。

客家精神和五华人 聚居在嘉应五属的客家人,都是从中原大地迁徙而来的炎黄子孙。迫于战乱,客家人三次迁移,从而形成客家民系,由于受自然和人为的变化,客家人地处丘陵地带,外缘较少,故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基因。铸就了客家人刻苦耐劳,勤奋创业;团结奋斗,不畏强暴;自立自强,质朴守信的客家精神。而五华客家人更有一种“五华亚哥硬打硬”的独特民性

五华县城的历史 五华置县以来,县城初设长乐镇(今华城镇)到了宋高祖绍兴十九年迁县城于九龙岗下,元代复迁回长乐镇。自长乐县改为五华县后,长乐镇随之改为华城镇。后于1954年迁县址于水寨至今。水寨是因三面环水古堡式的山寨而得名,位于琴江、五华河相交之处,为全县水陆交通之要冲

五华姓氏及人口 自上古以来,五华就有人类活动,居住着土著瑶民,地广人稀。自秦以来,客家先民逐渐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移入五华聚居,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加。在康熙二十五年,全县人口6146人,乾隆年间为8142人,嘉庆二十三年人口为二十多万人。民国期间,全县为5857户,331640人。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恢复和发展经济,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发展,人口大幅增加,现有人口一百二十多万人,常住人口为九十多万人。在现有人口中姓氏复杂,据统计有142姓。

长乐学宫 始建于宋朝,历代随着县治的迁徙多有变迁和重建。直至明成化五年(1469)才建成座落在华城镇北隅紫金山下的长乐学宫。长乐学宫的建筑形制,按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建成宫殿式,座北朝南,左右对称,设有照墙,灵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崇圣殿,东庑、西庑等,是嘉应五属中规模最大的学府之一。长乐学宫结构严谨,气宇轩昂,宏伟壮观,沧海桑田,几经变化,仍不减当年秀色。被广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划归五华中学使用,成为学习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

狮雄山塔和长乐台 狮雄山塔,位于华城镇东南方向约三公里的狮雄山上,此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有三百七十多年的历史。狮雄山塔建在塔岗山南坡,面临五华河,战地面积136平方米,塔高七层35.5米,八角形,生铁铸葫芦塔顶,花岗石基脚。几百年来,历尽电闪雷击,风袭雨蚀,时至今日,面貌如旧,既坚实浑厚,又雄伟壮观。长乐台,西汉初年,龙川县令赵佗,为了朝拜汉室及受封南越王,筑台于五华山下,名约长乐山台。长乐台早年已毁,1992年6月出土“越王台故址”行书体的石碑,证实越王台就在华城。

英烈庙和粤东明珠七目嶂 英烈庙坐落于双华镇大坡村高山寨,建于明代,其建筑全部采用青色花岗岩石砌筑而成,前亭后殿,庙内有石狮、花鸟等动物图案,工艺精巧,是为祭祀赦封英烈相女谢圣先娘而兴建的。英烈庙建筑,充分表现了五华能工巧匠的智慧,是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品。被列为广东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目嶂海拔1318米,坐落在五华西北的大田乡,是五华的第一高峰。七目嶂山高峰秀,雄居三县边境。从东北的北云嶂到北石嶂,山脉蜿蜒起伏,绵延18公里。站在七目嶂顶极目远眺,可望见五华、丰顺、平远、兴宁、河源、龙川、紫金七县,故而得名。他是大自然的自然宝库,是世界上绝无尽有的沙椤大本营,拥有8米多高的沙椤王,不愧为装点在中华大地上的粤东明珠。
石马髻 是长乐八景之一,名曰“石马嘶风”,在七目嶂南,长布盆地西。山高1180米,北连七目嶂,西通笔架山,丛峦迭嶂,起伏延绵,石马山雄伟峻峭,风光秀丽,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石马山日有三景:晨曦初染,紫烟迷雾,彩霞满山;日光正顶,云散天青,突兀清丽;夕阳映照,熠熠生辉,令人神驰。是九九重阳登高的好去处。

客家山歌 是客家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民间诗歌,它源于生活,因事而成,直抒歌者的胸臆,真实的反映了广大客家地区劳动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追求。客家山歌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用娴熟的生活画笔表达思想感情,与广大群众血脉相通。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普遍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五华木偶戏 属提线木偶,是在民朝万历年间从浙江、福建传入,已有400多年历史。五华木偶戏比汉剧、潮剧的历史都要长。清代以来,五华木偶戏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全县拥有林华堂、新华堂、应华堂等20多个木偶戏班,艺人有七八十人。正本戏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和“杨家将”等。音乐唱腔以广东汉曲为主,还吸收了客家山歌、民间说唱和小调,使音乐唱腔更为丰富多彩,戏路更加宽广。木偶人物一般是十二根线,有的多达三十根线,木偶不仅能够表演头、腰、腿、手等动作,手腕、手指的关节以及眼、鼻、嘴、耳朵等复杂动作,也能表演自如,灵活传神。

五华采茶戏 采茶戏是由民间小戏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最初流传于赣东南一带,清朝末年传入五华,当时每个戏只有两个或三个角色,故又有“二脚戏”或 “三脚班”之称。采茶戏多取材于民间题材,富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采茶戏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象扇花、手巾花、高步、矮步、碎步、云步等,配上采茶的抒情、优美、轻快、活泼的曲调,构成了它淳朴、健康、亲切、爽朗的艺术风格。

长布清明节水寨大布七月七 “清明天下有,唯独长布奇”。这时人们称赞长布清明节的一句俗话。长布清明节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后来发展成为农副产品交易会,每到清明,长布吁万头攒动,十分热闹,气氛之热烈,场面之隆重,令所有亲历者叹为观止。农历七月七相传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这天,五华的客家妇女要带幼女童男到河里洗澡,据说可以防病治病。五华大布的七月七却与众不同,家家户户做药饭,备办酒席,款待亲朋。制作药饭的几种草药,乃是消食健胃、去暑除烦、祛湿防邪的良方。 

乾隆皇南游天柱山 天柱山位于棉洋、桥江的交界处,海拔592米山势雄伟,风景秀丽。天柱山上的“喜雨宫”、“西天别景”、“灵应宫”、“福寿宫”等建于明清时代的宫庙古寺,取本山的花岗石雕凿而成,其间石龙石狮、石佛石像,一展五华石乡的特色。相传乾隆皇曾南游天柱山,此传说至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2-4-28 05:04:06

RE:五华的客家

五华,兴宁 客家人口100万以上的两个县.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2-4-28 05:06:04

RE:五华的客家

五华,兴宁 客家人口100万以上的两个县.

wuwen 发表于 2002-4-29 07:43:57

RE:五华的客家

五华是广东的特困县之一,人口是梅州市最多的县。据2000年人口调查人口达到117.16万人。在我所知道的范围内总有一些例如”爱心献五华“之类的活动,但五华的教育也是不错的,考上大学的每年也不少。

爱客家 发表于 2002-5-3 04:13:48

RE:五华的客家

我也希望五华快点改变这种情况。

deanght 发表于 2006-5-11 20:34:52

却,五华并不穷,生活水平也不差(五华的建设并不比平远差),听内部信息,为什么没脱贫呢?是因为贫困县每年有几百万的财政拨款,如果脱贫了,不仅没有拨款,还要每年上交钱,所以县政府的某些领导者就情愿要贫困县的帽子了;(这些是本人听就的.没有政治攻击的意思,如有不妥当我没说)而没有脱贫了...........这就是内因.......还有个原因就是做领导的吃水深,投资者都不敢回家乡投资了............:mad:

魔鬼也堕落 发表于 2006-5-12 14:11:08

;)
楼主辛苦了

作为五华人应该多多了解五华的历史的

小鱼鱼 发表于 2006-5-13 16:58:14

我也是五华人
我们的群号码是:23541952
欢迎五华人的加入:P

osokcn 发表于 2006-5-13 19:44:14

Posted by deanght at 2006-5-11 20:34
却,五华并不穷,生活水平也不差(五华的建设并不比平远差),听内部信息,为什么没脱贫呢?是因为贫困县每年有几百万的财政拨款,如果脱贫了,不仅没有拨款,还要每年上交钱,所以县政府的某些领导者就情愿要贫困县的帽子了 ...

五华的县城建的漂亮并不代表五华已经所谓的脱贫了,五华的大部分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比其他县市区的底是不用怀疑的(我并没有贬低五华的意思)

[ Last edited by osokcn on 2006-5-16 at 12:11 ]

shjlshh 发表于 2006-5-26 11:38:56

大力支持支持五华的经济建设

ztx2008 发表于 2006-9-20 15:56:56

大家共同努力发展家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华的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