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文化地图(博白篇):记住客家的乡愁
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5/16/146339033983133897.JPEG
客家人是迁徙族群,对于乡愁的敏感超越了汉民族的其他民系。这份乡愁历史悠久,它酝酿在从中原南迁的迢迢路上,寄托在自秦汉以降的不曾忘却的客家古语里。直至客家的先民来到南流江畔,将这份浓郁得无法化开的乡愁落地生根。
这便是博白在文化意义上的起源,较之博白县的行政建置还要久远。换言之,是先有了客家的魂,才凝聚了博白的根。因此,文化对于博白的意义非同一般,如果不是强而有力的文化纽带,又怎能让不停迁徙的客家儿女心系这方水土?
在博白,特别报道组耳边听到的都是行路的故事:马援的南征、绿珠的北上、刘永福去抗法、朱锡昂去广州、王力出洋求学……客家人出门讨生活、讨尊严、讨个亮堂堂的明天,这或许就是蕴藏在血脉里的行者传承。
当我们将所有获得的资料再细细梳理,却会发现,客家儿女的每一次迈步前行,都伴着一次匆匆回望。
1700年前,金谷园里,石崇筑起百丈高的崇绮楼,是因为绿珠怀着“极目南天”的望乡之梦。
朱锡昂远赴日本、南洋,揣着革命的火种如普罗米修斯般忐忑而欣喜,却将最后的血留给生养他的土地。
王力研究语法、音韵、词汇、诗律、方言等,为中国现代汉语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这条道路的起点就设在他留学法国的毕业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
此外,还有千千万万的客家儿女,漂泊、闯荡、远离故土却又被看不见的线萦绕着。
河洛郎,河洛郎,难忘是故乡。
直至理解了这份情感,我们才算真正明白博白文化的价值,也才真正意识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去牢牢攥住文化的根系,用力记住客家的乡愁,有着怎样无可替代的意义。
山河故人 博白文化的重量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这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祖训。和物质上的富足相比,客家人更看重血脉深处流淌的文化遗产。
这是一种壮丽到无以复加的文化皈依,在南流江畔它凝聚成一个支点,那就是博白。
作为世界客家第一大县,这里的山、水、人物、故事,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重量,既是博白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它的精髓和灵魂。
此次“玉林文化地图”全媒体大型新闻采访活动博白行,召唤我们打开了博白历史的一道道瑰丽风景,触摸到那一个个恢弘、精彩的历史瞬间。我们看到了,尘封的记忆在深情呼唤中苏醒,浸透了满风清韵的文化气息浓郁扑面,历史河流滔滔不息流转而来,仿佛让人置身于历史与现实交错的时空,心灵也被灵动的历史所震撼。
报道组也得到了一种启迪: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要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先决条件是对那些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地挖掘、集聚、整合和利用,使之不断提炼,塑造成城市品格。
消息网络来源:http://mt.sohu.com/20160516/n449774082.s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