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news 发表于 2016-4-8 09:46:36

惠城人,惠城话的探源

文/伟卜博
在惠州市区,总有一些人标榜自己是本地人讲本地话,他们的依据是,说话的口音跟惠东、惠阳、龙岗客家话不同,甚至有些所谓的专家搬出缚娄古国来说事,说他们是缚娄人的后代,讲的是缚娄古语,持这种观点的人有语言专家南开大学教授刘叔新和刘镇发、何志成、林慧文等专家。那么惠城人到底是什么人?说的是什么话?就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他们的面纱,看看他们是什么人,讲的是什么话。

一,先了解一下惠州的一些历史
惠州早期的行政中心其实在博罗梁化等地,现在的
惠城区30年代是惠阳县的鹅岭镇、鹤峰镇。1958年4月,惠州镇改惠州市(县级),同年11月复为惠州镇。1964年11月,惠州镇再次改为惠州市(县级)……。从民国留下的老照片也可以看到,所谓西湖在当时也只是几个鱼塘而已,而市区也是荒山野岭的地方,跟现在的高楼林立,大树参天完全是两回事。

二,再看看惠城人构成
惠城区核心地带的姓氏来源
桥东林氏祖籍在兴宁;(代表人物有林振雄教官)
桥西刘氏祖籍在兴宁;(代表人物有刘叔新专家)
江北王氏祖籍在兴宁;(代表人物有碧野王石奎)
东平的何氏祖籍在兴宁;(代表人物何志成专家)
罗氏祖籍在兴宁…。(代表是奥运冠军罗玉通,去年还回兴宁拜祖);
黄氏祖籍在龙川或五华(有两支,代表人画家黄澄钦);
李、张、陈、吴大多来自五华;
杨、叶来自梅县…。
从中可以看到他们都是兴华地区迁去的居多,跟“本地”一点关系都没有!“本地”就是较早前的客家人,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兴宁和五华人,这就要了解一下当时的兴宁历史了,在元朝,兴宁是兵慌马乱的地方,很多民间团体时常起来跟朝廷作对,所以在清朝以前兴宁人没有科考权,因此那时的很多兴宁人都被迫往外搬,再加上当时的兴宁还是惠州府的一个县,因此他们往外搬的时候,其中一些就选择了惠城。
那么兴宁人来到惠城后为什么又改说河源话?因为元朝时期,兴宁有过十五万兴宁人抗元的历史,当时兴宁被元兵杀剩最少时全县只有两百户,这样就令兴宁话成为弱势方言,再加上是远走他乡,这样就不得不被同化。
当时为什么那么多兴宁人进入惠城核心地带做地主呢?这主要是因为还是农业社会,人们还没有城市的概念,老百姓要靠种田维持生活,那时的人对城市不感兴趣,另外惠城作为城市概念规模还没形成。

三,惠城话的归属
有些人认为既然是本地,就应该是土生语言,那么这个说法有没有依据?这就让我们了解一下本地话的本质吧,所谓本地话其实就是河源话,河源话的别名其实叫水源话,而水源话的源头在连平县隆街、长吉一带,之所以叫河源话,因为这种话成熟在河源,而且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再加上连平本来就是河源的一个县。
惠城人的母语就是河源话,惠城话是河源话的延伸点和终止点,河源话在惠州只是点状分布,惠城只是其中一起点而已,惠城话跟缚娄古语一点关系都没有。
早期客家学研究者徐旭曾,他本身是河源和平县人,祖籍在江西,明朝时期迁来河源,但他却以客家人自居,可见当时的“客家”是讲河源话的河源人,河源人才是正宗的客家人。如果徐旭增不是客家人也不可能站在客家人这边来说话。
从种种证据证明,惠州就是由两个群体的客家人组成,他们主要由河源和梅州人的后代,惠州作为河源话和梅州话的交汇点,这样就形成了两种口音的客家话,而河源和江西赣州都承认自己是客家人。
所谓“客家”实际就是特指江西、河源两地的人,所谓“本地人”其实就是明朝进入惠城的河源或梅州人,称这些人为本地人的,是清朝时期迁入惠州的梅州人,而梅州本地人对“客家”一词还不知怎么回事。
所谓“本地话”其实是早期的客家话,是河源话的别称,是先来和后到概念,是客家人对客家人的称呼,是历史的概念,是先来后到的含义,更加不是土著与客家的概念。现在有些“兴宁帮”数典忘祖,抱广府人的大腿,致事实不顾,在惠城兴风作浪,偷换概念,歪曲事实,把自己说成是本地,误导大众,这实在令人恶心了。

延伸阅读:
一,河源水源音的来源
“水源音”之说见自阮元的《长宁县志》关于境内“两音”之描述,其中提到的水源音是对其当时辖区长吉地方居民所操的方言的真实记载。当时的长吉包括现在的新丰马头镇、大席镇、连平的田源镇、隆街镇。长吉即是现在连平隆街镇的旧称。可以说,隆街话才是正宗的水源音。

二,水源音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在讲水源音的人口大概200万,其分布情况是:
源城加东源:大约90万。
新丰、连平、和平、龙川四县靠近老河源县的乡镇讲水源音人口:大约5至6十万。
惠州、博罗讲水源音人口:   大约5至6十万。

三,河源人的来源
河源全市总共300多至400万人口,下面是河源市(五县一区)各大姓的人口比例与老河源县几个姓氏来源部分资料(姓氏人口数量参照“河源市地情网”2013年姓氏统计表):
黄姓:第一大姓,40万人口,河源黄姓九成以上属南宋入粤海龙(居紫金五华)海虎(居梅县)两公的后裔,属客家人后代。
陈姓:第二大姓,21万人口,河源陈姓最集中是上莞镇,开基祖陈榕三,由客家地江西吉安迁入上莞,另有义门陈氏陈贽迁居兴宁,河源蓝口、东埔、埔前陈氏都为其后裔。河源陈氏大部分可以确定为客家人后代。
刘姓:第三大姓,20万人口,河源刘姓大多都属兴宁岗背刘开七之子刘广传(生14子,南宋刘氏入粤大始祖)的后代,河源刘姓人是客家人后代。
张姓,第四大姓,20万人口,张氏俸绍,生三子,洪善、洪庆、洪恩,明宣德年间迁居五华,其曾孙崇信生九子,号九龙公,河源张氏许多为九龙公后裔,还有些是从江西吉安迁入的,因此,河源张姓,大多是客家人后代。
叶姓,第五大姓,18万人口,南宋叶大经,迁居梅县,是梅县叶姓始祖,其后裔分支再迁河源曾田、三河、新港、埔前、回龙、义合、康禾、上城、上廓。河源叶姓确定为客家人后代。
李姓,第六大姓,16万人口,河源李姓来源较多,但不外乎两条线路,其一从福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迁梅州兴宁五华,再入河源,其二,从江西客家地直接迁入河源,其完全是最传统的客家迁徙线路,所以,河源李姓是客家人后裔。
曾姓,第七大姓,14万人口,51世曾惇东迁宁化石壁,54世曾广新迁居兴宁,其一支后裔再迁河源,分居黄田、康禾、久社、义合、东埔、叶潭、蓝口、回龙、曾田、上城等地。河源曾姓是从最传统客家迁徙线路迁过来的。

排名八以下的姓氏不再举例了,因为太多了,河源一百个大姓,有八九十个是从客家地区迁进来的(可参考六修河源县志民族、姓氏篇)。


消息网络来源:http://bbs.gd.gov.cn/thread-8392600-1-1.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惠城人,惠城话的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