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溪客家擂糖糊”申遗,借力美食发展乡村旅游
3月19日,台山市赤溪镇举行“赤溪客家擂糖糊”申报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启动仪式暨擂糖糊大赛。主办方表示,举办擂糖糊大赛并申报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更好地让擂糖糊这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俗活动得到保护、传承,提醒大家铭记这些逐渐消失的民俗印记,并借此机会,把赤溪的客家文化推广出去,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
擂糖糊是客家文化赤溪客家人爱上它的味道
赤溪镇是纯客家人之乡。赤溪客家人的祖先,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从惠(阳)、潮(州)、嘉(应州)所属各县先后迁入新宁(台山),聚居赤溪,是台山唯一的纯客家人聚居地,秉承着客家的优良传统和独特文化。
赤溪客家人在长期的辗转迁徒中,养成了刻苦耐劳、坚毅刚强、勤劳善思、勇于创业、团结拼搏的精神,尽管受到当地文化习俗的影响,却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中原文化、习俗、传统;讲着最古老的语言——客家话,有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每逢时令节日,客家人都虔诚地拜祭祖宗。此外,大多数赤溪客家人还保留着最传统的饮食文化,如蒸大笼粄、打米橙。
与其他地方客家人不同的是,由于地处沿海地区,赤溪客家人还研究出了另外一种美食,用于入冬时补身。这种美食的名字叫糖糊。
在台山,糖糊是一款经典甜品,由粘米粉、黄糖、油、花生制作而成,要想有咸香味,还可以加入腊肉进行烹制。煮糖糊不讲诀窍,只讲功夫,把黄糖放进锅里融为糖浆,然后加入米粉和油不断搅动,搅动的过程,当地人称为“擂”,这是糖糊煮得好不好的关键。擂得好,糖糊才能拉成线,不会断,吃起来才会爽、滑、脆。
当地人表示,吃糖糊能止咳、补气、健脾、养胃、补肾。今年65岁的黄伟儒,14岁就从家人那里继承了擂糖糊的技术。“以前家里穷,没什么好东西吃,身体比较虚弱,到了冬天,家里就会擂糖糊,作为入冬的补品。”黄伟儒表示,糖糊是一种高糖分、高热量的食品,夏天的时候不太适合吃,因为燥热,但到了冬天,它就成了补身的佳品。如今,经济条件虽然变好了,大家吸收的营养也充足了,但他与几位朋友还是会经常聚在一起擂糖糊,除了认同糖糊的功效,他们更多的是喜欢上了这种补品的味道。
乡村旅游离不开吃赤溪借力美食发展乡村旅游
赤溪镇除了是一个客家小镇,它的东西南三面濒临南海,因此又是一个滨海小镇。2015年,赤溪镇海角城旅游度假区、古舟岛、黑沙湾海浴场旅游区以及黄金海岸等旅游景点景区全年接待游客58万人,旅游总收入达2.6亿元。近年来,赤溪镇谋划发展乡村旅游,寻求在旅游市场上再有突破。
乡村旅游是当前旅游市场的一个热点。对于大多数到乡村去的游客而言,美食是欣赏美景、感受乡村生活、放松心情之外的锦上添花。而对于另外一些出行者而言,为了满足味觉的享受,千里迢迢地赶到乡村品尝特色美食,“吃”,成为他们到乡村去的原动力。
不管是锦上添花,还是原动力,美食已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赤溪镇也在尝试通过“赤溪客家擂糖糊”申报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
台山市政协副主席、赤溪镇委书记刘志方表示,客家饮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擂糖糊是赤溪客家美食的一个典型代表。这次申遗暨擂糖糊大赛的举办,将赤溪镇独特的滨海旅游与美食文化充分结合,既弘扬了客家独特美食文化、挖掘餐饮文化内涵、树立客家美食文化品牌,又响应了江门和台山关于“全域旅游”、“农村旅游”的区域发展战略。下一步,赤溪镇将借助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进一步繁荣旅游文化事业,推动本地旅游业与餐饮业发展,更好地打造赤溪客家风情滨海小镇的名片。
★记者手记
用美食串联景点
成功的乡村美食旅游应该达到一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一般而言,以美食街的形态存在。
例如都斛海鲜街,其已经成为都斛的名片,许多游客都以到海鲜街吃饭才算作吃过正宗的台山海鲜。不过,都斛暂时还没有利用好这一王牌,记者建议开发美食线路,将分散的自然景点、人文景观等连接起来,集合乡镇优势资源,形成美食旅游带,合力拉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因此,赤溪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除了打造出让人慕名而至的美食街,不妨利用当地的饮食文化,把各个景点串联起来,并举办一些活动,如客家风情节,亲手制作客家美食等,让游客融入到客家文化中,享受当地独有的乡村生活。
消息网络来源:http://jm.southcn.com/content/2016-03/24/content_144657740.ht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