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专题——东江水、东江情.、东江客家人。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南部安远县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三百山。在惠州三栋又汇入自南向北流经惠阳的淡水河,自西向东流经惠东的西枝江。构成了东江水系的主动脉。千百年来,东江水系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在此繁衍生息的惠州子民,虽然现代工业的发展让世代流淌的江河面貌有所改变,但惠州人对它们的感情没变,东江水系永远是惠州人的母亲河。http://www.gnorange.com/ay/images/anyuanxian01.jpg
东江源
http://news.gd.sina.com.cn/play/2004-04-19/374_39_1.jpg
东江上的渔船
[ Last edited by 鹏城浪子 on 2004-5-31 at 06:29 ] 非常漂亮啊! 江西省安远县的客家兄弟精心呵护东江源
为了保护东江源头的生态,安远县每年从财政中挤出100万元以上治理东江源流域水土流失。县里痛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杜绝在源头流域兴办任何消耗木材型和有污染企业,并规定所有新上企业必须先经过环保等部门的审批。该县关闭了源头流域的20多家造纸、稀土企业,先后拒绝了50多位客商在源头流域创办有污染企业。
在全面实行封山育林、严禁砍伐东江源头林木的同时,安远县借鉴全国治理“四荒”示范户罗林妹创办全国第一个股份制果园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引导群众开发荒山,种植果树,创建生态庄园、水保生态庄园。三百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开发三百山旅游资源的同时,安远非常注重保护原始森林风貌,先后投资8000余万元,在三百山周围乡镇开发6条万亩生态果业观光带,发展“猪、沼、果”精品生态观光果园320余个,并建成96个西甜瓜、食用菌等生态农业观赏基地。三百山真正成为粤港旅游休闲的“后花园”。
每年植树造林季节,安远的农民群众都自发上山植树造林、护源。三百山周围孔田等五个乡镇的农民自发成立21个护林、护兽协会,组织当地群众签订护源护林公约,不定期组织农民巡山护林、护兽、护源。一些农民还甘当“义务守山人”,定期在三百山林内巡山,制止毁坏林木、狩猎鸟兽等行为。从小就居住在三百山脚下的唐文彬是一个普通农民,他每天穿行在大山中,拾捡枯枝落叶,成了“义务守山人”。在东江源头,热心保护东江源的上有七旬老翁,下有三岁孩童,他们主动让出林地,从不盗伐山上一棵树木,不上山砍柴,不放菇,不种木耳。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香港同胞为东江源头人民治理水土流失的精神所感动,他们纷纷以行动回报安远人民的深情。
1998年,香港的士车行的郑克来到三百山观光旅游。在三百山下的符山村,当他看到村里的孩子在一所破破烂烂的学校上课时,感慨万分:“村民们为了守住山上的亿万元木材,却甘愿过着如此贫穷的日子,这全都是为了我们呀!”回到香港后,他积极发动的士车行和野外学会同胞募集20万元人民币,在符山村建起了一所崭新的希望小学。在他的带动下,香港各界在安远兴建了3所希望小学。
ZT广东饮水思源营造东江流域“甘泉林”
http://www.chinawater.com.cn/newscenter/flxw/szy/20030304/200303040084.asp本站3月4日东江讯(记者 粤水婷) 记者昨天从有关方面获悉,东江流域水源生态保护又有举措,下游的深圳与上游河源两地联手投资九十万元,营造三千亩水源林基地,确保东江母亲河源头活水不枯竭。
东江是广东省境内珠江的三大支流之一,与北江、西江齐名,从上游福建流经广东省境内数百公里,肩负着上游河源、惠州至下游珠江三角洲发达的东莞、深圳直至香港数千万人民的饮用水源重要任务。
日前,深圳市有关部门投资90万元,在东江上游龙川县佗城镇高涧村建设3000亩水源林基地,按照“山权不变,林权共享,深圳出资,龙川承建”的原则,营造阔叶树种。该基地的启动正式拉开了深圳河源两地共建水源林基地、实行异地造林的序幕,将有利于保护东江水源水质,缓解山区造林任务重与资金紧缺的矛盾,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们称水源林基地为“甘泉林”。
据了解,为抢时间、抓季节,龙川县林业局把其当做该局的一件大事来抓,春节后就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一边抓紧与宝安区绿化委员会联系,一边抓项目的调查论证、规划设计以及苗木培育工作。目前,基地有3个造林队、150多名施工人员,预计3月底前将全面完成备耕打穴工作,4月底前完成施基肥、复土及栽植任务。 看了浪子師弟轉帖的這段新聞,本該高興才是,因為大家都行動起來保護東江流域的山林,這是一件大好事,但我馬上想到的是令一件事。
一年多前,我和姐姐從深圳坐火車去梅州探老師。火車到達龍川的時候,停在橋上有好幾分鐘。舉目四望,就在眼前河兩岸的山坡,依稀看到樹木幾乎被砍光,連草都剷平了,以為是為了保護河段,防止山泥傾瀉,修築護土牆,但看看又不大像。為求看清楚,馬上戴上眼睛,天啊!那河邊兩岸的山坡,是數不清的一座座墳墓。視野所及,先看到山墳,再向前看才是大大的招牌和樓房。
真的無法用文字表達當時的心情。我恍惚看到在逃難路上的客家先民,挑著祖先的遺骨,篳露藍褸,拖兒帶女,在荒野尋找落腳的地方。為求生存,開啟山林,也不忘栽種林木保護自然環境,因而客家地區處處有風水林。今環顧中華大地,惟客家山水最美,是我們先民的功德。
如果東江流域的子民,都有樣學樣,河岸的山坡把植被清光,開辟成墳場,後果會是怎樣?
深圳市投資近百萬給龍川造水源林,一邊造林,一邊繼續在河邊開墳場,那林造來有用嗎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