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融入珠三角 客都增活力
编者按 由市委宣传部和梅州日报社共同策划、开设的《走进梅州》专栏,自5月3日头版刊发《叶帅风范传万代》和5月9日头版刊发《黄遵宪: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两篇专题文章后,读者反响强烈,认为这一专题栏目开得好,对落实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推进“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的实施,塑造梅州新形象,全面提升梅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必将起到积极的宣传推介作用。本栏目每周刊发一次,时间安排在周日或周一,内容主要是展现梅州在人文历史、生态环境、民居民俗、客家精神等方面的魅力;推介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梅州的概貌,包括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彰显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宣传我市开展“建设山区文化强市”、“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绿满梅州”等活动所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合力打造“世界客都———梅州”形象品牌。为把本栏目办得更好、更有特色,恳请各界有识之士,不吝赐稿,为世界了解梅州、梅州走向世界增添新的动力。
2003年9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正式提出泛珠三角经济圈(9+2)的概念,得到泛珠三角各省区积极响应,泛珠三角的经济合作全面启动。面对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主动“谋变”,以积极的姿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用市委书记刘日知的话来说就是:“梅州正成为泛珠三角经济圈内重要的一着棋”。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把梅州从一个离省会城市广州最偏远的山区市,推到了粤闽赣三省合作的前沿。市长何正拔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与龙岩、赣州两市市长一起接受有关媒体记者采访时提出:“泛珠三角就从我们三个市开始,我们三个市关系最为密切。可以作为试点。”
在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大框架中,客都梅州正在展现出新的活力。
从交通入手,构建闽粤赣边区交通枢纽
目前梅州仍属于我省经济的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最直接的原因是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离省会城市广州400多公里,在1993年205国道整修以前,从梅州到广州,往往要十几个小时。当时很多外地人戏称:来一趟梅州要“三来一补”,补腰、补脑、补轮胎。现在到广州走205国道还要花上六七个小时。
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交通建设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至去年底,全市拥有公路通车总里程10654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67.3公里,这两项指标均列全省山区市前列。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雏形,境内有机场、铁路、水运以及国道公路等,并已初步构建起市区到各县(市)“一小时生活圈”。然而,对经济最具直接促进作用的,是高速公路。直到2003年底梅揭高速公路的通车,才结束了梅州不通高速的历史,但到广州走全程高速,仍要绕道潮汕。
去年底建成通车的梅揭高速公路实现了梅州山区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可以说,长期以来,区位劣势限制了梅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泛珠三角经济圈东部区域,梅州恰恰处于连接沿海内地,承接东西的枢纽位置———在地图上,广州、厦门和梅州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是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沿海开放城市,这个三角形背依的是江西等内陆地区,我市的区位劣势随即转化为区位优势。我市居于这一区位优势的“谋变”之策,就是从交通入手。在3月23日召开的全市交通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刘日知响亮地提出了“努力把梅州构建成闽粤赣边区的交通枢纽”的要求,重点之一就是加快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今年,全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入47亿多元,其中仅高速公路建设就计划投资26亿元。
目前,我市的高速公路建设如火如荼。去年动工的梅河高速正全线推进,明年10月底建成通车后,3个多小时就可以直达广州。梅(州)龙(岩)高速和刁(坊)畲(江)高速今年下半年将动工,梅(州)漳(州)高速正在立项,梅(州)赣(州)高速正在规划。到2008年,梅州每年都有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根据国家路网规划,梅龙、梅漳、梅赣高速将是贯通沿海地区的天津———汕尾高速、贯通中部地区的东营———汕尾高速和连接东西的汕尾———昆明高速的组成部分。届时,梅州凭借由三条过境国家级干线为主干而组成的580多公里高速公路网,将真正成为闽粤赣交通枢纽。通过高速公路,梅州1个多小时可达潮汕地区,3个小时内可达珠三角、闽东南三角,半天可达长三角,一天可达环渤海经济圈。
加快工业化,区位优势化为发展优势
在加强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区位优势将转化为我市的经济发展优势。此外,梅州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侨乡优势、生态优势等也将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筹码。
梅州山区如何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市委书记刘日知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力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主攻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化进程。按照“面向珠三角,背靠厦漳泉”的定位,打造“两个基地、一个中心、一个后花园”,即发挥梅州处于泛珠三角东部交通要道,北依内陆,南靠沿海,连接东西的区位优势,当好珠三角、闽东南等沿海发达地区的配角,在雁型产业梯度转移中,当好广东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努力把梅州打造成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原料及农产品供应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和旅游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在产业梯度转移中,沿海地区制造业在升级,梅州处于沿海和内陆过渡地带,生产成本低、资源丰富、靠近市场等,对沿海产业转移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发展配套产业的好地方。如在梅州投资汽车零配件产业,既可以为广州的汽车工业提供配套,也可以为闽东南的汽车厂商提供配套。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区域内物流将增加,也将为梅州带来发展商贸物流业的机遇。
“财气”“人气”趋旺,梅州展现新活力
通过主动“谋变”,积极应对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去年以来,客都梅州已初步展现出新的活力,展现出“财气”(投资)与“人气”(游客)不断趋旺的新气象。
———去年,我市通过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抓住有利时机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工业上。狠抓招商引资,解决山区资金、人才、技术缺乏的问题,巧妙地“借鸡生蛋”,形成了“全民招商”的良好社会氛围,并取得显著成绩。一年来,全市引进意向项目475个,投资总额146亿元。全年GDP同比增长10.3%,增幅创1995年来的新高。今年,梅州还将落实总投资400多亿元的40多项亿元以上的大工程。大家都说:“梅州赶上了工业化的‘末班车’,有望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今年3月26日至27日举行的广东梅州市招商洽谈会,一举签下了招商引资项目意向、合同137项,投资总额达315.4亿元,成为我市历年来举办、参与的洽谈会中,签约项目最多、投资总额最大的一次。签约项目主要包括工业、农业、旅游、教育、科技、基础设施、商贸、房地产等领域,其中工业项目主要有建材、电子、电子信息、机电、生物、矿冶等。
———随着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的有效开展和交通区位环境的不断改善,特别是梅揭高速公路的贯通,来梅旅游的客人大大增加。今年“五一黄金周”,我市旅游人气旺盛,收益跃升。全市共接待游客41.03万人次,同比2002年增长27.1%,其中来自珠三角、潮汕地区、福建的客源就占了65%;旅游收入7682.8万元,同比2002年增长25.8%。
------走进梅州之城乡新气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