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壁画绘出客家足迹
本帖最后由 hakkanews 于 2016-3-2 16:55 编辑来源:南方日报作者:黄思华
http://meizhou.southcn.com/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20160302/20cf3052d2c3184070b662.jpg 梅县区松口镇张榕轩故居壁画。何森垚 摄http://meizhou.southcn.com/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20160302/20cf3052d2c3184070b663.jpg 张榕轩故居内的壁画与雕塑。何森垚 摄http://meizhou.southcn.com/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20160302/20cf3052d2c3184070b600.jpg 张榕轩故居内的壁画与雕塑。何森垚 摄 在梅城,有许多散布在街头巷尾五花八门的老行当,是客家人记忆里浓墨重彩的风情照,也是民间生活最原汁原味的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昔日遍地开花、涌现众多能人巧匠的职业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我们儿时回忆里的许多老行当已不复存在。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众多老行当似乎隔着一道岁月这重纱,有着厚重的陌生感。 饱含老手艺人智慧结晶和长辈青春回忆的老行当不应该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为此,本报推出“客家老行当”系列报道,精心选择了梅州最具代表的一些老行当,回味上一代记忆中充满温情的年代,重拾往昔岁月的客家民俗与生活旧影。 在众多老行当中,建筑壁画的工匠属于文化气息较浓厚的一类,心灵且手巧,既要熟知中国文化精髓,又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好的壁画师傅,其绘画能赋予一间房子灵魂与生气。百鸟朝凤、麒麟戏球、花开富贵……这些祥和如意的事物印刻在客家民居之中,不仅装饰了房子,也装饰了人们的心灵。 梅江区三角镇泮坑村“镇东楼”、三角镇东升村“玉成公祠”、梅江区江北老城元城路武魁第、梅江区西阳镇联芳楼以及松口张榕轩故居等,其建筑壁画都是客家民居建筑壁画艺术的典范,表现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成为客家民间绘画艺术的缩影。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 通讯员 曾珣曲 策划:雷贤辉 盛行 华侨南洋回乡建大房 出生于松口的张榕轩,16岁左右就外出南洋务工,白手起家在印尼打下了一份家业。虽然身在海外,但是张榕轩心系家乡。为了让子孙后代在梅州能够寻根觅祖、落叶归根,1911年2月,张榕轩漂洋过海,回老家盖了一座房子,赐名干荫堂,后人称张榕轩故居。此名居共有73个房间,为典型的客家围屋。房屋设计精美,屋檐、门楣等绘制了众多壁画,可窥见主人文化修养之高,用心程度之深。 梅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杰介绍,在以前,也不是户户都能够请得起壁画工人,因为画壁画的活常常因为精细而耗时太长,因此工钱也不少。因而,我们常常看到的有壁画的古民居,都是属于富裕家庭的。客家人从中原迁来后,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因此在清朝之前民居很少画有壁画。如大埔百侯镇的古民居,便难觅古民居建筑壁画的影子。 直至清朝,客家地区有不少人下南洋务工,在海外打拼。这些在外务工的客家人赚了钱之后,怀着桑梓之心,回到自己的家乡,重新盖起新房。因为生活条件的好转,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房子的美观。从那时起,建筑壁画才多了起来。因为市场的需要,很多画师也转行做了壁画匠工。一开始,以潮汕地区的壁画匠工居多,之后梅州本土才慢慢有壁画师傅,走巷串户,为大户人家的新房子雕龙画凤。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逐渐从老家的大房子里搬出来,搬进了城市高楼,建筑壁画这个行当也随之渐渐没落。如今,哪户人家修缮老房子,想要找可以手绘壁画的匠师已经非常困难了。 张杰认为,客家建筑壁画除了装饰房屋之外,还承担现实的教化功能。壁画的创作构思基本一目了然,简洁明确,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而一幅幅画中,还蕴含着一颗颗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以及建设美好未来的积极态度。 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画工师傅们用着手中的画笔,为客家文化、后代子孙描绘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走进老房子,从墙上的一幅幅画中,可以体会老一辈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内涵 油墨粉彩绘出客家故事 历经了岁月的洗礼,曾经雄伟富丽的张榕轩故居,也因年代的摧残而变得有些老旧,里面上百处的壁画如今也残缺不全。去年,张榕轩的后代张洪钧专门找了有40多年壁画绘制经验的吴梓模师傅,来为这座古民居重现历史的容貌。 走进张榕轩故居,其门楼、墀头、门楣、槛墙等绘制了各种各样的壁画,画中有精彩的历史人物故事,文王访贤、桃园结义、武松打虎等名著故事贯穿其中;有美轮美奂的吉祥如意之物,麒麟戏球、龙腾虎跃等吉祥物栩栩如生。故居中有百来处壁画,处处展示了主人祈祷幸福人生的期待和审美情趣,也展示了当时地方工匠和画师高超的工艺水平。吴师傅调制着和几十年前一样的天然颜料,用着旧时的笔法,一勾一勒地描绘当年名居的风采。 壁画的内容常常会因为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主题。门楼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大户人家,门匾上方常常画天官赐福、八仙祝寿,表达主人希望仕途进取;门楼楹联上下墙的小幅壁画则多是鸟虫花卉、瑞兽家禽,如有些屋脊装灰塑双凤,引首和鸣,寓意富贵吉祥;正厅横廊和绕天井的楼檐围栏上常画有象征高尚品德的梅兰竹菊等花卉植物,有些梅瓶插花卉灰塑装饰,瓶插牡丹,寓意富贵平安。客家民居不仅是建筑,也是一本本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册。有些券门上方灰塑书卷装饰,附有彩绘字画、诗词等等,颇具雅趣,意寓饱读诗书,文采风流。 客家民居壁画的乡土气息浓郁,题材广泛,内容十分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壁画工匠用鲜明的色彩,结合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意境、技法等,把各种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至创作中。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自然风光、田园生活等,折射出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以及建楼主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画法 细腻笔触彰显客家风韵 民间有流传这么一个小故事:旧时一大户人家请了一个师傅来为自己的屋子画壁画。一开始,这位师傅常常拿着一碗重约三四两的石灰颜料爬上屋檐去作画,结果整个上午都没有下来过。而直到他中午休工时,碗里的石灰还有剩余。雇主以为他在偷懒,便亲自来监工。结果发现师傅不但没有偷懒,且画得极为细致。人们常用这则小故事来表现旧时建筑壁画画工的细腻。虽然客家建筑壁画出自民间,却画工精湛,手法可圈可点。 客家民居的壁画采用工笔或白描画法,墨线勾勒轮廓,以线描为主。风格大多继承了南派以及宋代以来的清淡和典雅。画面工整细腻,富于装饰性。用色清新悦目、明快淡雅,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其中,人物壁画多以全身形象为主。多个人物在一幅画内也讲究疏密聚散、相互呼应以及姿势的变化,不显雷同与呆板。 旧时彩绘颜料的一般选取天然的植物或矿物性颜料,如银朱、松烟、石青、佛青、石绿、黄丹、藤黄、雄黄、赭石、朱砂等,色泽自然温润,不少外墙壁画虽历经风雨,色彩鲜明依旧,着色牢固,经久不退。之所以如此,则是因为当年使用的是矿物颜料。有些壁画贴金箔,更加流光溢彩,具有强烈的装饰和美化功能。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以木材为主,在绘画、雕刻部分加上油漆,既保护了建筑木材,又美观好看。油漆彩绘壁画,较多采用大红、黄、绿、蓝等较鲜艳颜色,图案瑰丽,色彩鲜艳,而富有喜庆气氛。这与客家习俗有关,有些壁画以当地民俗活动为素材,展示浓郁的客家民俗特色。如城北镇惠定公家祠木构件加上鲜艳油漆颜色,描绘了梅花、喜鹊、青松、仙鹤及寿桃等客家传统图案装饰,既古朴又极具乡土特色。 建筑壁画技艺中常用灰塑绘图。灰塑又称灰批,是客家传统装饰工艺。材料以石灰为主,作品主要依附于建筑墙壁上沿、门楣上方、檐廊两端墙壁上沿、山墙山尖上部或屋脊之上,尤以祠堂、寺庙和豪门大宅应用最多。如肩一祖堂有两幅大型的灰塑壁画。位于中堂左右墙壁上部,长约400厘米,高约176厘米。1983年冬月请汤旭新作画,左边灰塑壁画名曰“双凤朝阳图”,该图以白为底,用明黄、浅黄、褐黄、朱红、粉红、淡青等颜色,彩绘灰塑双凤、太阳、飞鸟、梅花、牡丹、古树。 ■揭秘 客家民居壁画创作的基本步骤 其一为创作。首先要根据主人的要求,制定好壁画的题材类型。遇到文化素养较高的屋主,还要通晓历史文化,以某一历史故事为线索进行壁画设计。如张榕轩故居里的壁画,大部分以历史题材为主。 其二是绘图。按照主题设计好构图、制作灰塑骨架,先用铅笔在墙壁框出作画的位置,用淡淡的色彩线条勾勒出壁画的雏形,而后再用石墨作为黑线的颜料,按照勾勒的线条进行加深。 其三是上色。当一幅壁画基本的雏形出现之后,就可以根据框架着上不同的颜色。这一步中最重要的是颜料的调制。壁画大多选择矿物颜料,提取出需要的颜色进行调制。工匠会根据天气湿度决定绘、停时间,让颜色变干“吃”进作品里。 民居建筑壁画基本都是现场制作,不需烧制,多采用平面描绘,立面塑形相结合的艺术方法,画作因势延展,伸收有度,高低变化、对比强烈、精致细腻、色彩明快,其义易见,意在祥和。 ■老行当“匠心” 70岁壁画匠工吴梓模: 待到眼花手抖时才愿放下画笔 今年已经70高龄的吴梓模师傅,已经持着画笔,走过了50多个年头。当一个个同行因社会发展而转业、亦或因老去而放下画笔的时候,吴梓模仍然坚守在原来的行业里。他说,什么时候等眼睛看不清了,执笔时手抖了,可能才会心甘情愿放下画笔。 吴梓模说:“我生在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年代。”从小喜欢画画的他,当无法从学业中取得出路的时候,毅然选择从事画画的行业。一开始,是受到学美术专业的舅舅和舅妈影响,吴梓模经常会阅读很多美术方面的书籍。而后,才开始自己琢磨各种画法,水墨画、油画等,只要吴梓模感兴趣的,都会静下心来对其进行研究。 一有机会,吴梓模就会跑去其他户人的家里,偷偷学习其他画匠的技术。在他十六七岁的时候,因为画工技艺好,已经有不少人邀请他前去为自己的新房子绘制壁画。因为他的勤奋和好学,渐渐地便在壁画行业出了名。 除此之外,吴梓模还非常喜欢阅读。对于古今中外的典故,他都可以张口就来。因此画起历史人物的故事来更是得心应手。即使到了古稀之年,吴梓模每天晚上都要在睡前花时间看一些书。“只有对画的事物深有感触,才能够赋予画像生命,出来的作品才能栩栩如生。”吴梓模说。 “如果当时可以考大学的话,我可能也不会在这个行业越走越专了,也许就放弃了画画的爱好。”吴梓模半开玩笑地说。从十几岁走家串户画壁画到现在,不知不觉吴梓模已经为几十座老房子手工了绘制壁画。而在这过程中,吴梓模的壁画生涯也中断过了好几次。 初期,很多华侨都回家乡盖房子,每个村都陆陆续续换了新貌,兴起了建筑壁画。那时是壁画行业最兴盛的时期。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左右,吴梓模接的活越来越少了。为谋生路,他便到了福建的一家国营工厂里,专门为建筑瓷砖绘制图案,中间断断续续地也接着一些民居壁画的活。 近些年,因为不少客家民居需要修缮,吴梓模才回到家乡,为客家老屋重修壁画。去年,张榕轩故居重修,特地请了吴梓模前来把持壁画修复工作。“吴老的工艺和经验,都足以让人把这整座大房子交给他。”负责修缮工程的吴志芳说。资料来源:http://mz.southcn.com/content/2016-03/02/content_143303323.ht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