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zys 发表于 2016-1-26 17:05:26

烈公和接公之谜



          烈公和接公之谜


    钟姓为编写《中华钟氏宗谱》出现了《锺姓“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鸣》,争鸣的关键点是烈公和接公的关系。而且,烈公和接公都有许多谜团需要我们去破解,这些谜团如果得不到破解,《中华钟氏宗谱》的姓源描述就无法准确,就很难完成,即使有人要强行去完成,其效果都不会令人满意,并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或后遗症!所以,只要我们破解了烈公之谜和接公之谜,《中华钟氏宗谱》的姓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说的这些“谜”都涉及钟姓源流。我们不是不知道它的“谜底”,而是“谜底”不止一个,竟有二三个之多,就是说“多源论”者与“一源论”者各有不同的 “谜底”;而其中只有一个“谜底”才是正确的,不可能个个正确。那么,谁的“谜底”才是正确的呢?显然,只有经过争论加以辨别才能让正确的“谜底”为双方所认同。
    本文将重点谈烈公之谜。只要我们破解了烈公之谜,钟姓总谱的源流问题就破解了一半或者一大半!
    那么,烈公有哪些“谜”呢?我认为,烈公之谜最主要的有两个:出身之谜和立姓之谜。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这些谜团,希望大家能找到正确的“谜底”;当然,我将这些“谜”摆了上来进行分析,就必然有我的看法在其中。


    一、烈公的出身之谜
    对烈公的出身,“钟姓多源论”者与“钟姓一源论”者在说法上存在着源流上的巨大差别,而在钟姓“多源论”者当中还存在着世系上的微小差异。
    (一)、钟姓“多源论”者中的烈公的出身
    (A)2000-8出版的钟蔚伦著《钟姓史话》(后称《史话》)、 2003-8出版的陈瑞松著《锺姓通谱》(后称《通谱》),都称烈公为59世,是宋国末代国君“偃”之三弟,但在2005年钟蔚伦先生在为颍川堂福建武平钟氏族谱作序时,改正为“公子烈本是宋国君偃之子”。
    (B)2006-6出版的钟春林著初版《锺姓源流史》、2010-10出版的钟春林著改版《锺姓源流史》,都称烈公为60世,是宋国末代国君偃之三子。
    (C)2012-10出版的钟敬和著《锺史文选》(后称《文选》),认为偃与烈是父子关系。他据历史族谱资料:至周赧王二十九年(-286),齐泯、魏昭、楚项襄共伐宋三分其地,偃公死之;偃公第三子烈公避奔豫州锺离山为伯州黎食采故地,遂复姓锺离。 偃公之父辟公卒于公元前370年,烈公生于公元前334年,即辟公去世36年后烈公才出生,所以烈公不可能是辟公之子(或偃公之弟)。他说,从各地的族谱来看,较多谱说烈公是偃公三弟,较少谱说烈公是偃公三子。对比历史记载,他觉得还是烈为偃的三子正确,为黄帝60世。
    既然上述三位作者都认为烈是偃的三子,尤其是锺敬和先生用谱证和史证来论述,故我信之。
    (二)、钟姓“一源论”者中的烈公的出身
    据“楚天锺氏网>鍾姓史话”栏目2014-02-21的文章《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證》(后称《考证》),作者是“《中华鍾氏宗谱》姓源组”(注:在颍川钟氏网上,这篇文章的作者则是鍾大元先生与锺广贤先生)。他们认为钟姓是一源的,质疑并否定了上面的钟姓“多源论”,依史书得到西汉前的钟姓和钟离姓人物10人,并进行了“链串”,将“多源论”中的各源合并为一源。其表述为:
    【现在可以说,以史为据,所得出的姓源结论是:鍾氏出于子姓,尊宋国开国之君微子启为始祖。宋昭公元年(前619年),宋桓公曾孙、襄公之孙“公孙鍾离”(原名公孙黎),因王宫内斗避乱仕楚,食于鍾离之邑(今安徽省凤阳县),遂启姓鍾氏,以离为名,子孙先单姓鍾氏,其后有仪、建、期、信等等;信公念其先祖(鍾离),再启复姓鍾离,名鍾离信,生子磬,女春;楚汉相争,其后鍾离昧,为项羽将,有二子:长曰发,居九江乃故姓,次曰接,居颍川长社,去“离”字,续鍾氏,名鍾接,生子烈、晏,支分烈、晏两系,子孙繁衍生息,成为颍川望族。 】
    其中将烈公与晏公并为亲兄弟,成为接公之子即钟离昧之孙,其依据是清朝的《祖名歌》。我在《“汀州谱”和“祖名歌”》中依据《文选》已经指出《祖名歌》是错的。
    其实,清朝的《祖名歌》即《汀州谱》,只说是接生烈,没说到接生晏;而2000年出版的《史话》,说是接只生一子晏,接没有生烈;而到了2014年挂网的《考证》,就说是“接生烈、晏”了。我怀疑这是《考证》将《祖名歌》和《史话》合并所得。
    我在《鍾氏真的有统为一源的启姓鼻祖吗?》中,对钟姓“一源论”的这个并不完整的“世系链”提出了严重的质疑,认为他们认定“接生烈、晏”,是执行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所编的错误的《汀州谱》,这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三)、烈公的出生年份
    网上都说烈公出生于公元前334年。“多源论”的几本书也是这个说法。烈公出生于公元前334年是从哪里得到的? 几本书都没有注明。但据《文选》:宋康王“偃”(黄帝59世)是周朝宋国的最后一位国君;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等三国联军所灭,偃死宋亡;宋康王的第三子,姓子名烈,时年48岁,为避亡国之难从商丘睢阳奔豫州锺离山。经计算,(-286)-(48)= -334 ,我估计他们的这个说法就是来自这里。
    综上,我认为出生于公元前334年的烈公是宋君偃的三子正确。


    二、烈公的立姓之谜
    (一)、《钟史文选》的烈公立姓为“钟离”
    要破解烈公的立姓之谜,首先要破解“豫州锺离山”之谜。
    在《文选》出版之前,即在2006年之前出版的“三书”,都把“伯州黎仕楚,食采锺离”的锺离,依据宋朝《唐书》,定位到安徽的锺离国(凤阳临淮关),而在2012年出版的《文选》,则把它定位到河南的锺离山(长葛石象乡封升岗)。
    下面是钟敬和先生在《评述钟姓一系论》中,对伯州黎和锺离山的描述:
    【“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的世系:宋桓公——子敖公——伯扈——伯宗……是子敖出使晋国后不回宋国,被晋国任为大夫,官爵伯位;故之,子敖公之子弃子姓以父官位姓伯;伯氏堂号河东郡,是伯氏起源在河东。“伯宗仕晋”,就是伯宗在晋国做官。“卅黎(与梨同),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按史,伯宗于晋厉公五年(-576年)被杀,其子伯卅黎奔楚,被楚共王任为大夫官太宰,食采之地在豫州钟离山。
    汉初首创宗谱:“烈公奔豫州钟离山为伯州黎食采故地”;首创宗谱是钟姓始祖气公之两子运丰、运亨所编,为钟姓始祖接公的姓前祖伯州黎食采地定位钟离山;今天该理解“国之大夫没有以国邑为氏”的道理,只能以采邑为氏。
    按史,豫州钟离山原是春秋时许国之地,在许国的东北部。是楚成王十八年(-654年)楚国并了许国,但行政管理权仍归许国君。至楚共王十五年(-576年),许国君畏郑,请徒叶地(今河南叶县),成了许国之地无主。晋厉公五年(-576年),仕晋的伯宗被杀,子伯卅黎奔楚,官为太宰大夫,楚共王赐地钟离山及周边之地作为伯卅黎的食采邑。
    然而钟离山之名今天不复存在,它就是今天的长葛石象乡(镇)封升岗。……所以,《唐书》、《钟姓史话》、《推究》言“国之大夫受封或食邑安徽钟离国”都是原则的错误。
    伯卅黎于公元前576年入楚后,常带领右师与公子围(楚共王次子,楚康王弟)所带左师御于楚郑边境。楚王傲员四年(-541年)十二月,公子围知傲员病,公子围回宫支开宫女,勒死了傲员(楚康王子)。按《楚世家》,公子围杀傲员时间为十二月已酉日。公子围自称楚灵王。楚灵王杀君夺权,虑及伯卅黎不服,派暗使到郏(今河南郏县)杀了伯卅黎。所以伯卅黎居楚时间是公元前576年至楚灵王元年(-540年)初。
    至楚平王(楚共王五子)接位元年(-528年),悯伯卅黎冤死,楚平王封伯卅黎子伯却宛(也说伯宛)为右尹,食邑仍是豫卅钟离山,继承了伯卅黎之采邑。
    至楚昭王元年(-515年),楚国奸臣费无忌火烧右尹府,伯宛一家人遇难,只逃出伯宛之子伯噽一人,奔吴国(都城会稽,即今苏州)。伯宛是楚国忠臣,激起楚国上下声讨奸臣费无忌(有说无极),涉及楚国政权动摇,楚昭王幼(8岁),令尹子常杀无忌。伯氏的采邑钟离山仍归伯氏所有。
    但伯噽再也不回楚国,在吴王夫差(-495——-473年)年间任吴太宰。越王勾践二十四年(-473年)灭了吴国,伯噽也遇难被杀;其子伯簠为避难,弃伯氏改为以祖采邑复姓钟离,并逃出苏州回居钟离山,数代不仕。
    为纪念伯氏湮没在会稽,钟离氏起源在会稽,此系钟离氏标帜为会稽堂。 】
    我认为“河南锺离山的被发现,在当今锺姓史的争论中所起的作用,就如拨云见日般一片光明。”(见拙文 《颍川锺离山是怎样被发现的?》) 因为它的发现证明了四点:一是,锺离之地指的是锺离山而不是锺离国,因为伯州黎是楚国大夫,他不可能食采于锺离国,而锺离山在楚国;二是,有了锺离山,才让伯州黎的后代伯簠避难改姓为锺离簠有了依据,也让他和他的后代有了长期的栖息居所;三是,让在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国被灭时宋康王的第三子、时年48岁的烈公为避亡国之难从商丘睢阳奔豫州锺离山,有了合理的解释;四是,为证明《文选》所述的烈公于-286年在锺离山改姓为锺离而不是改姓为锺,增加了可信度;因为烈公来到锺离氏的地盘锺离山避难,依据当时的形势,只能溶入当地,当应改姓为锺离,不可能改姓为锺(见拙文《“颍川锺姓”有没有“烈系”?》)。
    (二)、《钟姓史话》的烈公立姓为“钟”
    《史话》说,伯州黎奔楚后,他的食采邑是在安徽的锺离国(今凤阳临淮关)。烈公在公元前286年宋国亡而逃奔颍川许昌,因宋康王曾封他于锺邑(锺城),遂在许昌改子姓为锺姓,在中原大地竖起了第一面锺姓大旗,即生于公元前334年的黄帝60世的烈公是钟姓始祖。
    (A)据《文选》,位于今安徽凤阳临淮关的锺离国,与楚国一样,是个诸侯国。但是,楚国在公元前445年灭了锺离国。而伯卅黎居楚时间是公元前576年至楚灵王元年(公元前540年),见前述,那时锺离国还没有被楚国灭取,所以楚王不可能在那时将大夫伯卅黎食邑于锺离国,只能食邑于楚国的锺离山。
    在这里,我不妨再探讨一下另一个人公孙黎(锺离)能否食邑于锺离国。
    我曾经在《鍾氏真的有统为一源的启姓鼻祖吗?》和《对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中推算过,假定郧公锺仪在楚共王七年(-584)被楚王封为郧公时他当年60岁,则锺仪约生于公元前644年;《考证》说公孙黎生锺仪,则锺仪的父亲公孙黎约生于公元前674年;即他们“父子”都是楚国的官员,但都是出生在楚国于公元前445年灭了锺离国之前200多年,是不可能食邑于锺离国的。即《考证》说公孙黎(锺离)食邑于锺离国不可信。
    当然,也可以按《考证》的数据 “宋昭公元年(前619年),宋桓公曾孙、襄公之孙‘公孙鍾离’(原名公孙黎),因王宫内斗避乱仕楚,食于鍾离之邑(今安徽省凤阳县)”来推算:假定公孙黎在公元前619年避乱仕楚时为30岁,则他约生于公元前650年,是出生在楚国灭掉锺离国之前200多年,也是不可能食邑于锺离国的,即同样也证明了《考证》说公孙黎(锺离)食邑于锺离国是不可信的。
    公孙黎其人其事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我姑且不谈,单就他没有食邑于锺离国来看,他又怎能姓锺名离呢?
    (B)《文选》的作者钟敬和先生在其文章《从首创宗谱说起,看后来锺谱演变》中认为,《史话》说的是错的,因为《史话》采用了错误的《锺氏渊源校正本》。(注:敬和先生还在文章中运用历史,证明“宋康王曾封烈公于锺邑”完全经不起推敲,在拙文《锺姓谱的源流演变和我的编谱感受》中已有引述,此略)。《锺氏渊源校正本》和《颍川锺氏族谱》的作者是粤东的钟姓谱史研究爱好者,他们是兴宁的锺泽民先生、蕉岭的锺汀剑先生、大埔的锺用渣先生等人,其中锺泽民先生早在2002年就已经承认了该书该谱的错误。因为锺泽民先生与钟敬和先生是由于研究钟姓史而结识为朋友,常有书信往来;钟敬和先生在其《评<汇报>》中,是这样说的:
    【锺泽民于2002年8月给我送来《锺氏渊源校正本》。我信复锺泽民说,烈公有何道理封到当时鲁国中部之地泰山附近锺城(锺邑)呢?泽民复我:我知不妥,是锺用渣要这样。显然《锺氏渊源校正本》的作者尚未有统一意见(就写入书中了)。泽民说:烈系是他们三人提倡的,是因为锺离山不存在,我们信访了许昌志办,问锺离山在何处?许昌志办的郭宪周先生复:“许昌平原,没有锺离山。”因此,我们把烈公封锺邑为锺姓始祖。(注:因为今天找不到锺离山就推翻老谱,必然要出问题!)
    而锺用渣于2004年9月送来由用渣、汀剑、泽民等于2000年仲秋月合作的《颍川锺氏族谱》说,烈公奔豫州……传至四世祖气公在汉高祖时,以曾祖烈公曾封于“锺邑”,遂以封地“锺”为姓。
    正因郭宪周先生的回答,致令锺用渣提出“烈公受封锺邑大夫”,且置锺邑地在今山东泰山附近锺城。但是校而不正的《锺氏渊源校正本》却为《锺姓史话》所采用。然而“烈公受封锺邑大夫”只能骗到《锺姓史话》,而骗不了历史。
    按运亨、运丰兄弟(气公之子)的首创宗谱:“烈公奔豫州锺离山为伯州黎食采故地遂复姓锺离”才是正确的。 】
    因此,我采信了《文选》,而没有采信《史话》,就是:烈公在锺离山立姓为锺离,而不是立姓为锺(见拙文《“颍川锺姓”有没有“烈系”?》)。
    (C)《考证》的烈公是钟接之长子
    《考证》说公孙黎(锺离)食邑于锺离国;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公孙黎仕楚而不是仕锺离,那时候楚国还没有灭取锺离国。上面已经说了。
    那么,《考证》的“接生烈、晏”,正确吗?由于它依据的是清朝的《祖名歌》:接生烈,但《祖名歌》是错的;它又依据《史话》:接生晏,是正确的。所以《考证》的“接生烈、晏”是错的。就是说,烈公不是钟接公的长子。
    由前述,《祖名歌》和《锺氏渊源校正本》《史话》都有许多错处,如果我们不加分辨就直接引用,岂能不错?
    综上,我相信烈公是在公元前286年于锺离山改姓为锺离,而不是改姓为锺。


    三、气公的出生年份
    前已说过,烈公出生于公元前334年。气公是烈公的曾孙,气公他又是生于何年呢?
    我在《对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谈过:“我们通常将钟姓始祖气公的出生年份定为公元前225年,其依据是多数谱说‘汉高祖入关时气公年方二十’,汉高祖刘邦率军进入关中是在公元前206年10月,推算气公是生于公元前225年;如果按少数谱说‘汉高祖入关时气公年方三十’,则气公应该是生于公元前235年;依我的理解,气公生于公元前235年可能会更合理。”
    我为什么说气公生于公元前235年可能会更合理呢? 我是这样理解的:
    据《文选》,62世锺离叶公在秦置颍川郡时(公元前230年)见锺离山居所山清水秀其形如锺为两间淑气所聚,遂改复姓锺离为单姓锺,叶公妣姜氏生一子锺气。如果按“汉高祖入关时气公年方二十”来理解,气公应生于公元前225年,在叶公于公元前230年改姓时,气公还没有出生,钟姓谱就应该只定叶公为始祖而不会定后来出生的气公为始祖。而事实是,钟姓谱大都定气公为始祖,所以说气公生于公元前225年是值得推敲的。
    如果按“汉高祖入关时气公年方三十”来理解,气公应生于公元前235年,在叶公于公元前230年改姓时,气公已经5岁了;这时叶公就有可能让儿子改姓为钟而自己仍保持原姓钟离,所以后世谱(尤其是气公的儿子运丰、运亨兄弟的“首创锺氏族谱”)才定气公为一世始祖,而没有定叶公为一世始祖。这样的理解或解释就会通达得多。现实又是如何呢? 现在大部分地方的族谱定气公为始祖,即他们执行的是“首创宗谱”;也有小部分地方定叶公为始祖,其理据乃“是叶公改姓为钟而不是气公自己改姓为钟”,或者称叶公为“源上之源”。
    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运丰、运亨二公的“首创宗谱”的历史定位,以生于公元前235年的气公为锺姓始祖,才更通情达理。
    当然,这些是我的理解,不是来自《文选》。然而,在我的文章中,依然按 “三书”(《钟姓史话》、《钟姓通谱》、初版《钟姓源流史》)和网上的流行说法,说气公是生于公元前225年,不敢自作主张说是生于公元前235年,因为我没有研究过钟姓史。


    最后,谈谈接公之谜。
    当然,接公是锺离昧的次子,在公元前201年避难改姓为钟姓,他本人没有谜,他的谜就在于他的前祖是谁。接公之谜有下述几点:
    (一)、如果伯卅黎之食采邑为豫卅钟离山是正确的,则说明伯卅黎的前祖很大可能是宋桓公的三子遨公,因为《史话》说宋桓公有三个儿子“目夷、兹甫、遨”,而且遨到伯簠的世系平均代距是合理的。而《求证》则说是宋桓公生有五子“目夷、兹甫、荡、鳞、盻”,没有生子叫“遨”的。 如果《求证》的说法正确,就说明伯卅黎的前祖不是遨公,而是另有其人,则《史话》中接系钟姓的姓前源头就要改变;如果遨公不是假的,则说明《史话》是正确的,而《文选》在这一点上是支持《史话》的。显然,这个疑问是有待探讨的问题。
    (二)、《史话》中接系钟姓的姓前伯氏段,从子遨到伯簠,平均代距为29年,很合理;而姓前锺离氏段,从伯簠至锺离接,共7代隔282年,平均代距为47年是不合理的。若按其姓前伯氏段的平均代距为29年来算,282年应该共有约10~11代才合理。《文选》据此认为此系锺离氏在锺离簠至锺离昧之间可能缺漏了三代左右,是值得大家去探究的(见拙文《关于锺姓谱世系问题的思考》)。正是如此,我在《对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中探讨平均代距时,说多源论有某些缺陷,主要就是指这三代左右的世系缺漏。如果这三代左右的世系缺漏得不到有效的填补,则接系钟姓的姓前世系缺陷将始终存在。
    (三)、如果《考证》所得的公孙黎(钟离)确有其人,如果“公孙黎(钟离)”与“伯州黎”真的因为“州黎”与“钟离”谐音而为同一个人,即伯卅黎就是公孙黎,则接系钟姓的前祖世系就有可能与《史话》的世系不同。但是《考证》至今拿不出更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所定的世系的正确性,谐音一说的说服力就很有限。而且《考证》中的世系是不连续的是断裂的,他们的年龄差距不是太短就是太长,完全不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还将钟离姓的始祖定位为钟离信,估计钟离姓人不会接受他,《考证》的这些“硬伤”是我们不得不要注意的问题。
    综上三点,说明接系钟姓的姓前源流疑问,可能比气系钟姓的要多些。我认为其中《史话》的接系钟姓的姓前源流相对地更有说服力。但应该如何处理这些源流疑问,我认为必须从众多的接系族谱中而不是从史书中去寻找,所以,我在《对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中主张过,“接系钟姓的姓前世系应该如何表述,应该让钟接公的后代去写,才既显尊重又显合理。”


    显然,从时间上来说,现在还不是编写《中华钟氏宗谱》的最佳时候,因为大家对钟姓的源流在观点上分歧严重无法达成一致;《中华钟氏宗谱》如果一定要在2016年出版发行的话,“各源各表”肯定是最好的方案,而它的名字最好叫《钟姓族谱集》,不宜叫《中华钟氏宗谱》;它不但避免了钟姓谱可能因为新增的错误而贻笑于天下百“姓”,还可以向全球的钟姓人反映钟姓谱的现实状况,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了解钟姓谱的学习素材,也为将来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扫除认识上的障碍。当然,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有影响的有说服力的姓氏源流探讨文章,供大家参考,这样做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提高其出版质量。
    如果“《中华鍾氏宗谱》編辑部办公室”一定要执行它在 2014-5-10发出的《<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纪要》,要以钟仪一统天下钟姓的“一源论”来编2016年出版的首部《中华鍾氏宗谱》的话,我几乎敢肯定,其出错的可能性至少在百分之五十或以上!对此,人们可能在拙文《锺姓“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鸣》、《对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再谈姓氏的源流和始祖》等文章中已经看到了。对这种完全有可能误导后世的“问题宗谱”,我的看法是:宁可不编,也比编好!!问题是,现在有的人正急不可耐地要编辑出版天下钟姓为一源的《中华鍾氏宗谱》,这就引发了我《对急于执行“锺姓一源论”的反思》,他们无非就是要利用中华钟氏宗亲总会作后盾,制造既成事实,强迫大家去接受它!但是,人们愿意接受吗?!


    春节将近,祝愿全球的钟姓宗亲身体健康!新春愉快!


    广东龙川县 钟 胜 2016-1-2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烈公和接公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