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茶粿好吃越来越少人做
惠阳良井霞角老艺人杨利华盼年轻一辈能传承来源:惠州日报http://e.hznews.com/data/hzrb/2015/1225/A5CGc25C_10.jpg粘米磨成粉后,要用筛子过一遍。
http://e.hznews.com/data/hzrb/2015/1225/A5CGc25C_15.jpg喜粄从蒸炉出来后要在中心盖上一个红点。
在惠阳区良井镇霞角村水尾仔村民小组,有一家茶粿铺常年热气腾腾,飘出浓郁的米香和甜味。这是70岁老人杨利华的茶粿铺,是良井第一家茶粿铺,手艺纯正,颇受客人好评。这几年茶粿生意日渐式微,做茶粿便成了杨利华的副业。因为年轻一代嫌辛苦也不愿意学,杨利华老人担心传统客家茶粿手艺会流失。初次到镇上卖客家茶粿被嘲笑走进水尾仔杨利华老人家里,他的儿子杨远军正在将浸泡了一夜的糯米放入搅粉机内打磨。记者在门口就闻到了米香味,香味中又有一丝丝甜味。杨利华是土生土长的霞角村人,曾做过村委会文书,也在村里的宏基小学做过7年民办教师,还做过工地小包工头。这些工作收入并不高,作为当时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要养活一家六七口人很不容易,每年只有春节时村里分猪肉,才能尝一下荤。“做民办老师,一个月工资才25元,要养小孩和照顾老人,日子过得很艰难。”杨利华说。卖客家茶粿,是杨利华妻子杨瑞浓首先提出来的。当时杨利华所在的企业倒闭了,他失去了工作,而良井还没有人卖茶粿,她认为卖茶粿或许能成为一门生意。1996年,杨利华夫妻俩开始卖茶粿,第一次做了100多个,用箩筐挑到镇上卖,惹来了别人的嘲笑。客家茶粿是惠阳当地客家人品茶时食用的糕点,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做。“大家可能觉得茶粿自己家里做就可以了,何必去买,所以认为卖茶粿挺可笑的。”杨瑞浓说,在良井卖不动,丈夫就骑着自行车载她去相邻的永湖镇卖,不料,他们家做的茶粿很受欢迎,当天就卖完了。在永湖卖了几次茶粿后,他觉得有点远,后来主要还是在良井镇上卖。“陆续有人来买,生意渐渐就好起来了。”杨利华说,在他卖茶粿一两个月后,镇上很快有人跟着开了一家茶粿铺,到现在已经有四五家了。这在人口较少的 良 井镇,已经算得上竞争激烈了。喜粄是当地客家人办喜事的食品杨利华家的茶粿有10多种,品种较为齐全。客家茶粿的大部分品种他都做,最出名的是喜粄、艾粄、萝卜粄。喜粄是白色的,上面中间染了一点红色,是当地客家人办喜事时必备的食品,寓意喜庆甜蜜。这种看似简单的茶粿,其实最费工夫。“糯米粉加水后要搓面发面,前后至少要两天的工夫,蒸出来的喜粄才松软,松软中又带有一些柔韧,吃起来就香甜可口了。”杨利华说。艾粄则是用糯米粉、粘米粉按比例搅拌在一起,加入艾草做成粄皮,馅料是黑芝麻和白糖,然后用木质印子做成圆形,蒸熟即可食用。进入秋冬季节后,是萝卜上市的时间,也是吃萝卜粄的好时机,惠阳客家人有冬至吃萝卜粄的习俗。杨利华按照客家传统工艺制作萝卜粄,将萝卜丝用猪油炒过之后加上虾米等做馅,又香又清甜,蒸熟之后再下锅煎一下,更是外酥内嫩,非常好吃。卖茶粿赚到钱修建了一栋房子卖茶粿让杨利华一家赚到了钱,日子也一天比一天红火,还用卖茶粿赚到的钱修建了一栋房子。不过,在做茶粿的这整整20年中,尤其是近七八年的时间,茶粿没那么好卖了,各种原材料都在涨价,年轻人不爱吃茶粿,销售量在下降。他家的主业已经不是卖茶粿了,而是代理河粉生意,每天可以卖600斤河粉,茶粿则变成了副业。“以前每天可以卖200多个,现在只能卖100来个,有些茶粿有人预定了才会专门去做。”杨利华说,以前婚宴嫁娶、乔迁新居都会订很多喜粄用来作回礼,现在大多改用老婆饼、巧克力之类的,因此喜粄销量就不行了。因为工艺复杂琐碎,现在很少人会在家里做茶粿。杨利华老人担心若干年后,客家茶粿这门传统手艺会失传。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黄尉宏http://e.hznews.com/paper/hzrb/20151225/A5/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