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薛雲峰:視傳播與族群語言的傳承-以公共電視的客家節目為例(摘要)
来源: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item14/0t-020.htm視傳播與族群語言的傳承-以公共電視的客家節目為例
研究生: 薛雲峰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
所名稱: 新聞研究所
學年度: 88
[摘要]
台灣公共電視台的成立有其法源上的依據,公視法對公共電視應扮演的角色及其任務也有詳盡的規範。顯然,台灣公共電視台在一九九八年七月一日開播之時,各界都期待它能以「制度」為依歸,希望它能「完整提供資訊,公平服務公眾,不以營利為目的,…尤應保障弱勢團體之權益,…以維護文化之均衡發展…節目之製播,應維護人性尊嚴…保持多元性、客觀性、公平性及兼顧族群之均衡性。」
惟依本文的研究顯示,台灣的公共電視台雖然具有「制度」面的設計,但實際執行的面貌,不但無法做到像英國BBC堅持以公共服務的宗旨,「制度性」的保障電視節目的選擇,使其能免於商業市場的競爭壓力;更沒有像澳洲或加拿大一般,「制度性」的提供少數族群的媒體接近使用權。簡言之,台灣公視在「制度面」上的落實,明顯與理想狀況之間存有一大段的差距。此外就「頻道」來說,台灣的公視目前只有一個頻道,並不像前文提及的英澳等國一般,可依地區及族群的特性設立區域性的頻道系統。就這層意義上,台灣的公視根本就「無法」或「不能」以「頻道」來計算它的任何公共利益;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公視都播出同樣的節目,充其量它只能「時段性」的去服務特定族群的需求。本文因而採計量方式分析公視的「節目」內容,重新檢視公視製播現狀的缺失。既然公視法三番兩次的提醒政策執行者要「兼顧族群之均衡」,本文乃以判別台灣族群最明顯的「語言特徵」作為檢視工具。
其實,本文雖然以客家節目為藍本,但所提供的統計圖表及相關的文獻探討,同樣可以看出,公視節目同時也忽略了原住民或人口佔絕大多數的閩語族群的語言需求。對公視而言,所謂的「族群」可能指的是「銀髮族」、「哈日族」等時髦字眼,或是年齡、性別及收入的區分,而非社會學意義上的「語言文化族群」。
這種現象至少顯示了廣電媒體長期以國語發音的結果,讓一般人覺得講客語或閩語難登大雅之堂,國語變成高階語言,母語反而成為低階語言。長期下來,以國語製播的節目就帶有高階或文雅的意味;以客語或閩南語製播的節目相對的就有低階與通俗的含意。反映在消費市場上,國語節目就成了難以挑戰的主流,尤其當講國語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講母語的人口逐漸老齡甚至凋零的時候。
易言之,公視當局到目前為止,並不認為電視節目長期以官方語言播音有何不妥,公視的這種「基本立場」或「意識形態」,也就成了本文探討的另一項重要議題。
本文首先以台灣近代史為背景,描述平埔族語消失的可能因素,再從而檢視過去一百年來日本及國民黨在威權統治下實行的語言政策,及其對台灣本土語言存續可能產生的危機。
接著,本文在文獻回顧中提出語言符號學以及文化爭霸等觀點,一方面說明語言、文化與社會、政治之間的關連;另一方面也強調電視在作為形塑「有利於主流優勢階級意識形態」的工具性格上,實有其不容忽視的「涵化」力量。重新替公視節目依播出的語言分類統計,是本文的一項有力證據。誠所謂,數字會說話。
本文在深度訪談的報導中,主要就是請語言學及傳播方面的學者解讀這些數字代表的意涵。當然,每個受訪者的看法都不盡相同,但大多都認為電視若長期以特定的語言播音,確會明顯影響少數族群語言的發展與傳承;也都贊同公視理應製播更多非官語播音的節目。政府的語言政策會造成官語與族群語言的高低階差別,台灣過去一百年來受到的威權統治,無疑已造成部份族群語言的存續危機,最明顯的就是原住民語;再以人口較多的客家族群來說,客語受到國語政策的影響,也已產生大量流失與變形的現象,逐漸也將反映在母語的傳承上。政府的語言政策既然會造成族群語言的存續危機,因此,重新制定語言傳播政府顯然是必要的作法。如果說,公視法以及據以成立的公共電視台是這種反思後的產物,那麼本文的一個目的,即在於指出它在執行面上的不足之處。
本文從公共電視的客家節目分析入手,主要的目的在於凸顯:即便有公視法作為規範,公視節目的製播仍是「獨尊國語」,更遑論其它的商業電視台。至於要播出多少非官方語言的節目,才足以滿足少數族群活化其語言的空間?范振乾教授提出依人口比例播出客語節目的可行性,以期待公視對族群性節目表達更多的善意,這種建議亦獲得彭文正、黃宣範、彭欽清、羅肇錦以及梁榮茂等學者的支持;至於關尚仁及張顯達教授則傾向參考英澳等國的作法,他們認為可修改公視法的相關規定,讓公視依區域或族群性的差異,分區設置地方頻道或託播節目。
本文另一個重點篇幅在簡介國外一些少數族群爭取「媒體發聲」的過程,以及當地政府的因應態度與現今發展的近況。所篩選案例的模式,並不從各國的公共電視台入手,以免該地區也有「說一套,做一套」的情況;另為了符合本文探討語言與傳播之間的關係,這些案例均以各國的少數族群為主體,描繪這些族群與當地政府的互動關係。
從這些案例當中,吾人實不難發現,少數族群佔有的媒體空間,通常都容易受到商業競爭的壓縮,像法國南部的Aquitaine或是愛爾蘭。簡單來說,如果政府不適當的採取保障或是保護的措施,少數族群媒體的未來,大概只有死路一條。此外,英國、加拿大以及澳洲政府的作法雖然不盡相同,但相較於我國公視的現狀而言,這些政府對少數族群的「發聲權」要求,幾乎己可稱得上是「仁至義盡」。本文因而期待,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