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化学泰斗潘毓刚
量子化学泰斗潘毓刚2003-09-24
--------------------------------------------------------------------------------
谢永昌
美国著名大学波士顿学院化学系终身教授、享誉世界的化学家、全美华人协会总会前主席潘毓刚应嘉应学院邀请,于9月10日、11日分别为该校师生作《科学与社会》及《为什么要学量子化学》两个专题学术报告。潘毓刚祖籍梅县南口,此次返梅顺便回南口参加其祖父、爱国侨领潘祥初创建的“南华又庐”(又称“十厅九井”,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庐一百周年纪念活动。
潘毓刚的祖父潘祥初是有名的华侨富商,与爱国保台志士丘逢甲是亲家。其父潘枢润上世纪40年代初曾任梅县南口安仁中学校长。母亲梁莅庄是晚清驻日、德、比三国外交官梁诗五(黄遵宪之太舅)之女,曾留学日本。因家学渊源的关系,她对子女要求很严格,教育他们不要依赖祖业,要通过自我奋斗,闯出一条通向成功之路。其子女自幼就很勤奋,潘教授五兄弟中有四人(毓良、毓彦、毓刚、毓绪)获得留美博士学位。潘毓刚的童年(小学四年级前)是在故乡梅县度过的,1947年他到台湾念书。初中时代就用很多时间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研究,在校成绩虽然平平,但却在报刊发表过不少智力游戏或数学测验的短文,读高一时出版了科普读物《你的身体如何工作》一书;大学一年级时,与友人合译了大学教科书《普通化学》,出版后风行台、港、东南亚等地。大学三年级时出版了被作为大学参考书的《酸和碱》。大学期间他经常不去上课,躲在家里写书、写文章,在科学专业期刊发表过不少科研论文。
学界巨子
今年67岁的潘毓刚教授10多年来一直担任对中国改革开放影响很大、在美国出版的《科技导报》的顾问编委(杨振宁、李政道都曾任此职),为中国提供了许多世界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由于潘毓刚在全球科学界的影响及其对中国“四化”建设所作的突出贡献,先后受到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等的亲切接见。
潘毓刚从1973年起便成为波士顿学院终身教授,是台湾大学同届毕业生中最快拿到化学博士、最早当上化学教授的人,他仅用六年时间便由助理教授升任终身正教授,创了美国波士顿学院的纪录。除在美国任教,他还兼任德国著名的史图佳大学和马克司甫朗克研究院客座教授,由于他在量子化学等方面有卓越的贡献,1978年获联邦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1994年获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获此殊荣者只有他和著名的物理学家袁家骝和吴健雄三人。
潘毓刚教授于1986—1990年连续两届任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该会成立于中美建交前的1977年,首任会长是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潘教授在任期间是全盛时期,在华盛顿、纽约、波士顿、旧金山等地建立了14个分会,会员多达万余人。华协在为增进华人团结、争取和维护在美华人地位和权益,促进中美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中美建交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之初,根据邓小平同志指示,中国科学院于1980年聘请首批海外华人及大陆各学科顶级科学家10人为中科院名誉教授,为中国“四化”建设作参谋顾问。他们是物理方面的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吴健雄;化学方面的潘毓刚、李远哲,数学方面的陈省身、林家翘及生物学等方面的吴瑞、牛满江(大陆)。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潘教授经常赴欧美讲学,进入本世纪后则较多在澳洲和亚洲讲学。他在任教与讲学期间,不仅培养了众多的化学博士,科研上亦成绩斐然:先后发表过100多篇学术论文、60多篇专业书评、出版了四本科学著作;曾到世界30多个国家参加学术会议或学术交流;创立了先进的计算夫兰克———康登因子的渐近方法和微观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并把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研究,这在当今世界理论化学领域还属最新课题,改变了过去宏观化学的粗糙和表面的研究,使人类首次掌握了高空化学、空气污染化学等原理,从而奠定了他在化学领域的地位。
潘毓刚既是科学巨子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先后游历、考察50多个国家。潘教授以其广泛的阅历,睿智的思维,洞明的观察,明辨是非的能力,将到世界各地讲学、游历耳闻目睹和所思所感的东西,随时在车船上、飞机上或下榻的宾馆写下来,其中有不少观点鲜明、思想深邃的评论或针砭时弊的杂文发表于世界各地的报刊上。他正在准备将30多年来各时期零星写下的文章结集出版,并请台湾文坛鬼才李敖作序(潘教授亦曾为李敖《预备军官日记》一书作序),李敖是公认的文章大家,他在序言中盛赞潘毓刚在自然科学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对其在社会科学上的才华亦评价极高。
故土情怀
潘毓刚教授说:“我虽是美籍华人,但一直都以身上流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为荣。因此,每年暑期到世界各地讲学或旅游,都喜欢穿上中国式服装。”他少小离乡,念念不忘故土的一山一水,总想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祖籍国和家乡的建设事业,从1977年起,他每年都要回来义务讲学。他说:“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任何国家要达到现代化的基础。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设‘四化’,一定要重视和办好教育。”因此,他觉得回来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一分力,内心感到无比欣慰,为了能多些时间回来讲学,他经常辞去欧洲一些国家的高薪聘请。潘教授每次回中国讲学,不论时间长短都分文不收,有时,有的单位过意不去,把酬金夹在感谢信里,他发现后立即寄回。他说:“我是炎黄子孙,中国是我的母亲,儿子为母亲效劳,哪能要母亲的钱!”
潘教授的故居“南华又庐”是“十厅九井”的典型客家大围屋,建筑极有特色,在国内外颇有名气,日本、美国的建筑专家都曾专程前来考察。当他了解故乡村里还没有幼儿园时,便与海外兄妹商量,捐资在庐内办起了一所“南华幼儿园”,招收村中的儿童入学。后来,因“南华又庐”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幼儿园才从此地迁出。
潘教授对梅州最高学府嘉应学院尤为关心,他说:“我受聘为嘉应学院名誉教授感到最亲切、最有意义,因为嘉应学院是故乡的新办大学,最需要我们全力支持。我是该校的名誉教授,要与大家志同道合,齐心协力把她办好。”他曾发动海外乡亲为嘉应学院捐赠了不少资金和专业书刊,并协助聘请了水平较高的外籍教师。
中国留学生之家
刚到美国波士顿的中国留学生找房子很困难,每当此时,潘教授总是把他们先接回自己家里,并提供免费食宿。潘太太还抽空亲自为新生找住房,这已成为潘家的传统与义务。有些学生往往在潘教授家停留个把月才找到合适的住房而搬出。
从潘教授家搬出后的留学生,每年都会再回潘家欢度节日。留学生们感慨地说:“潘教授家那熟悉的台阶门亭,他们夫妇热情真诚的笑容,还有他俩亲手做的丰盛菜肴,使背井离乡的学子如同欢聚在自己家里。”
一次,有位中国女留学生刚到波士顿,突然发病,潘教授得知后和夫人立即找来医生,亲自开车送她去看病,治疗期间,每次看病,都由他们夫妇轮番开车接送。潘夫人还常为病人带去营养品和自己做的可口的中国菜饭。
为使中国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潘教授夫妇经常组织他们按专业到对口的厂矿、企业去参加学习,还不时为中国留学生讲述美国华侨、华人艰苦创业的历史,以及他们怀念故乡和盼望祖国早日繁荣富强的热切心情。
潘教授的家,是波士顿中国留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更是学子如云,大家都称赞潘家是:“中国留学生之家”。潘教授深情地说:“中国搞‘四化’建设,需要大批优秀人才,我能为留学生做点工作,心里感到宽慰。他们在异国他邦,时间短、任务重,很需要帮助。他们乐意到我家来,我们全家人都很高兴。”
自1979年首批新中国留学生到美国以来,受到潘教授夫妇热情接待的中国留学生及学者已逾千人,留学生学成归国,都满怀感激之情到潘教授家告别和表示谢意。年复一年,留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但没有人会忘记潘教授夫妇,每逢佳节,鸿雁封封,飞越重洋,源源不绝。
走出围龙屋的客家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