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
对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中华钟氏到底是多源的还是一源的,即使是在目前到了将要在2016年出版《中华鍾氏宗谱》的关键时刻,依然是争论不休无法统一。这也难怪,因为“钟姓一源论”和“钟姓多源论”至今还在争论中,即使2015年9月《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办公室在广东花都和江西萍乡分别举办了鍾氏祖源的“多元”和“一元”研讨会,这个争论也是未能统一下来。我是被邀请参加鍾氏祖源“多元”研讨会的代表之一,但是由于个人原因,我未能参加,然而,为尽到责任,我向研讨会提交了我的书面发言稿;我当时虽然不可能知道研讨会将会有怎样的研讨结果,但其可能的结果是各持己见则在我的意料之中。下面是我避开他们的诸多争论,只看“钟姓一源论”和“钟姓多源论”的相关世系,看看气、接两系的平均代距是否合理,来谈谈我对如何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流的思考。
一、几个专用名词的定义
在“客家风情网>客家人社区论坛>客家姓氏>钟氏”的栏目下,有一篇作者署名为“台湾钟氏”的文章《鍾姓十八種不同記載之啟姓源流》之末有自问自答的一段对话,概括地说就是:“鍾無二姓,鍾無二宗;鍾姓是多源的”。这句话是对还是不对?我觉得不太好回答。因为这与姓氏的“宗、本、姓、源、系、支、派”等术语是怎样定义的有关。就是说,要讨论钟姓的姓源,就要先定义这几个专用名词。
钟大元先生在其文章《追根溯源考<源流> 尊祖敬宗编<宗谱>》中说:中华民族肇姓特点,归纳起来是三句话,叫做“万姓归宗”(所有姓氏都是炎帝和黄帝裔孙在姓上再启姓,衍生出来的,因此华人都是炎黄子孙)、“万千一本”(即同姓万千,本于一处)、“万派一源”(即同姓字派万千,都来自同一条主脉,同一棵树干)。他以一棵大树做比喻,树头、主干就是黄帝(或炎帝),就是“宗、本”,所有的“姓氏”都是树枝,都是“本”于黄帝(或炎帝)的裔孙;钟姓只是其中一根较大树枝中的一个分枝,这根分枝的端头(即始端)就是钟姓的“始祖”。显然,钟姓的始祖就是钟姓的起点“源头”。这个比喻是准确的。然而,“钟姓一源论”认为,钟姓只有一个分枝,这根分枝的端头就是钟姓的始祖公孙钟离,而钟仪、钟建、钟接、钟气都不是始祖,只是钟离的直系后裔“支、派”;“钟姓多源论”认为,钟姓有多个分枝,每根分枝都是一个“支系”,且每个支系都有一个钟姓的始祖,如钟仪、钟建、钟接、钟气都是始祖,而且他们不一定来自同一根大树枝。对钟姓的源流,“钟姓一源论”和“钟姓多源论”的分歧就在这里。对这三句话,按上述定义来理解,前二句我是认可的,而第三句“万派一源”我是不完全认可的——为什么? 这是因为,如果我们研究的结果钟姓最终是一源的,它就是对的,如果最终是多源的,它就是错的。同样,如果将前面的几个名词按上述定义来理解,“台湾钟氏”的这句话也是对的。可是,大元先生好像是将“源头”定位于树头或主干之上,则“源”就等同于“宗、本”,即“宗、本、源”都是指树的主干即黄帝(或炎帝),那么上面的这三句话其实就是一句话了。所以我认为,对“源”字的解释,是定位在钟姓始祖的位置上,还是定位于树干,其意思是不同的。毫无疑问,我们所说的“一源论”和“多源论”的“源”字,其定位是在钟姓始祖的位置,而不是定位于树干(黄帝)。
目前为止,“一源论”认定天下的钟姓人和钟离姓人都是宋桓公的后代,认定“接生烈、晏”,还列出了一条“锺氏一源世系链”。 “多源论”认为天下的钟姓人并非全都是宋桓公的后代,例如钟仪、钟建就不是,并且只认定接生晏,但否定接生烈。于是,这两论出现了争执。
上面已经介绍过,“两论”的钟姓始祖的名字是各不相同的。那么,谁才是正确的呢? 这就要先对钟姓始祖进行定义。对始祖的定义,我在《浅议<中华鍾氏宗谱>的编纂》中已经说过,抄录如下——【
(A)始祖的定义是什么? 始祖就是:“因为某个原因,选择了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而是改为第三姓的那个人;而且他的后代也沿用该第三姓,他就是第三姓的启姓始祖”。如颍川锺姓接系的始祖接公,他的父亲和上祖都姓锺离,他为避难在公元前201年由姓锺离改为姓锺,那么接公就是锺姓始祖;其后果是,他的前辈都不姓锺,他的后裔都跟他姓锺。
(B)对于历代祖先,也有一个称呼问题。所谓祖先,指的是已故的辈分比我们高的前辈,显然,祖先有姓前和姓后之分。就以颍川锺姓气系为例吧。63世气公是颍川锺姓气系始祖,比气公辈分低的祖先我们都叫锺姓祖先(锺姓祖先都姓锺),比气公辈分高的祖先我们都叫他们是锺姓姓前祖先(锺姓姓前祖先都不姓锺)。例如60世锺离烈、46世宋桓公、34世微子衍、18世商王成汤、1世轩辕黄帝等都是气系锺姓的姓前祖先。现代有人称他们是锺姓祖先,当然是叫错了。】
显然,如果“钟姓一源论”是正确的,钟姓始祖就只有一个,他就是公孙钟离;如果“钟姓多源论”是正确的,则钟姓始祖就有多个,他们就是钟仪、钟建、钟接、钟气。
那么,钟姓到底是一源的还是多源的?我认为目前还难做定论,还需要许多时间继续争鸣才能取得共识。因为“多源”和“一源”都有某些缺陷,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源论”的缺陷比“多源论”的还要多(见后面介绍),所以,以我目前对姓源的了解看,大概是八成信“多源”,二成信“一源”。
这里要特别说明:本文的钟姓源流指的是汉族钟姓的源流,即完全没有考虑少数民族的钟姓源流问题。
二、关于平均代距
对于平均代距,许多人都不太在乎它,网上的文章也大多不太关注它,而我一生从事技术工作可能是出于职业习惯,却十分看重它,把它看成是世代研究的重要依据。什么叫平均代距? 就是一个姓氏连续的许多代人里每两代人之间的平均年数(即平均年龄间隔)。显然,连续的代数越多,其平均代距值就越有代表性。
有人认为,男人过了16岁就有了生育能力,平均代距应该在25年之内,多于25年就有问题。我认为这是没有统计学基础的个别人想当然的主观臆断,是典型的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做出来的官僚结论。
网上有文章称,有人统计过,各姓的平均代距在27至33年之间,以30年左右为最多。我将信将疑。后来,据钟氏宗亲网文章《研究我钟氏家族历史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实际》末尾所附的“资料来源”称:“福建武平锺志良宗亲来信,他们调查了10多姓1000多传承世辈,平均代龄在27至34岁之间。例如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我有个同学是祥字辈,是孔子76代孙,1935年生,即(551+1935)÷75=33.13年(平均代龄),这个代龄算是正确的。” 对此,我信了。因为它符合了统计学上的正态分布的规律。这就说明,福建武平锺志良宗亲等人做了其他人所不愿意做的平凡而枯燥的调查统计工作,这正是谱姓科学研究部门一定要做的基础工作。这里,我们要感谢锺志良先生等人,没有他们的努力,我们不可能得出“各姓的平均代距是30年左右”的结论,并作为我们探讨世系问题时的支持数据。下面,我将以“平均代距大约为30年左右”作依据,来探讨钟姓姓前姓后的世系是否合理。
三、气系钟姓的姓前世系和平均代距
对气系钟姓的平均代距,曾在拙文《关于锺姓谱世系问题的思考》中探讨过,现转录如下——【
(A)据《锺史文选》, 46世宋桓公于公元前681年接君位,其长子47世目夷当年5岁(生于公元前685年),以兄弟之间3年为间隔来推算,次子兹甫公约生于公元前682年,三子遨公约生于公元前679年。
(B)兹甫公至锺气公,其世系为:
47(宋襄公)兹甫— 48(宋成公)王臣— 49(宋文公)鲍革— 50(宋共公)段— 51(宋平公)成— 52(宋元公)佐— 53瑞秦— 54纠父— 55(宋昭公)特— 56(宋悼公)购由— 57(宋休公)田— 58(宋辟公)僻兵— 59(宋康王)偃——— 60子烈(锺离烈)— 61锺离复— 62锺离叶(锺叶)——— 63锺气(锺姓气系始祖,生于公元前225年)
分析:从47世兹甫公至63世锺气公,共17代,隔457年,平均代距为28.5年,很合理。】
注:①正是这个分析,我才会在《关于锺姓谱世系问题的思考》中说,宋桓公之后至始祖气公之间基本上可以排除世系缺漏的可能,钟姓姓前如果存在世系缺漏的话,也是在46世宋桓公之前。②将钟姓始祖气公的出生年份定为公元前225年,其依据是多数谱说“汉高祖入关时气公年方二十”,汉高祖刘邦率军进入关中是在公元前206年10月,推算气公是生于公元前225年。如果按少数谱说“汉高祖入关时气公年方三十”,则气公应该是生于公元前235年。依我的理解,气公生于公元前235年可能会更合理。
四、接系钟姓的姓前世系和平均代距
对接系钟姓的平均代距,我也曾在拙文《关于锺姓谱世系问题的思考》中探讨过,现转录如下——【
(A)据《锺史文选》, 46世宋桓公于公元前681年接君位,其长子47世目夷当年5岁(生于公元前685年),以兄弟之间3年为间隔来推算,次子兹甫公约生于公元前682年,三子遨公约生于公元前679年。
(B)据《钟姓史话》,遨公至锺接公,共13代,隔456年,其世系为:
47子遨— 48伯扈— 49伯宗— 50伯州犁— 51伯邰宛— 52伯嚭— 53伯簠(锺离簠)— 54锺离髦— 55锺离秩千— 56锺离垣— 57锺离鬷— 58锺离昧— 59锺离接(锺接,锺姓接系始祖,生于公元前223年)。
其中,伯邰宛全家在公元前515年于楚遭害仅其子伯嚭一人逃出生天奔向吴国,后为吴国高官。假定伯嚭在吴10年后(公元前505年)生伯簠,那么,以伯簠约生于公元前505年,可分前后二段来推算和分析:
(1)姓前伯氏段。子遨至伯簠,共7代,隔174年,平均代距为29年,很合理。
(2)姓前锺离氏段。伯簠至锺离接,共7代,隔282年,平均代距为47年,不合理。
若按上面姓前伯氏段的平均代距为29年来算,282年应该共有约10~11代才合理。《锺史文选》据此认为,此系锺离氏是否缺漏了三至四代?是值得大家去探究的。
我认可《锺史文选》的上述分析。
(C)2014-12-6我在“安徽锺氏宗亲网”看到一篇署名锺斌发表于2012-3-25的文章《从黄帝到钟氏始祖》, 文中,他依据他的家谱列出了从黄帝到锺接的世系;其中对接系姓前祖先锺离氏的世系描述,是与《钟姓史话》不同的(注:锺离氏之前的世系这里不做比较,人名前有阿拉伯数字世系序数的来自于《钟姓史话》)。据他的家谱,53世伯簠(锺离簠)是52世伯嚭之弟弟伯焘的儿子,不是伯嚭的儿子;还有,在55世锺离秩千与58世锺离昧之间有四代“锺离勋,锺离允,锺离擔,锺离黼”,而不是二代“56锺离垣,57锺离鬷”,就是说在这一时段里,他的家谱比《钟姓史话》要多二代。这是否可以认为与《锺史文选》作者锺敬和先生的“此系锺离氏可能缺漏了三至四代” 的推断相近? 按他的家谱,伯簠至锺离接就是9代,隔282年,平均代距为35年,虽然偏高但已经趋于合理。 如果锺斌的家谱对这一时段的世系记录是正确的话,接系钟姓姓前锺离氏的世系就要改写,锺接公的世序就不是59世而是61世;但这毕竟只是一家之谱,能为接系钟姓的众多宗亲所认可吗? 无疑这是需要时间来互动印证才能最终确定的。】
显然,用平均代距的合理性来分析,《钟姓史话》的接系钟姓的姓前世系,在钟离氏阶段出现异常(平均代距不合理),是有问题的(即可能缺漏了三四代人)。但与目前“钟姓一源论”的“钟氏一源世系表”连平均代距都无法计算来对比,我更倾向于《钟姓史话》,因为《钟姓史话》只是一个阶段有缺陷,而“钟氏一源世系表”却有更多的缺陷。
如果接系钟姓的姓前世系,用“钟姓一源论”的代表作《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證》(为便于叙述,以下简称为《考证》)来说明的话,其世系情况又将如何呢?我还是摘取拙文《鍾氏真的有统为一源的启姓鼻祖吗?》(祥见于“钟氏天空网”)中的一段话来表述——【
在上述《考证》所得的“鍾氏启姓鼻祖及早期裔孙世系”中,他们的年龄分布合理吗? 我没有多少古史知识,无法直接引用,只能借用一下他人的著述来了解他们的大概年龄;其中我在推算时,取父子间隔为30岁,兄弟间隔为3岁。我推算:(1)宋襄公——据《锺史文选》, 46世宋桓公于公元前681年接君位,其长子47世目夷当年5岁(生于公元前685年),以兄弟之间3年为间隔来推算,次子宋襄公兹甫约生于公元前682年。(2)锺仪——他中年游列国到楚,楚庄王任其为楚国乐官。至周定王五十年(-597),楚军被郑军打败,随军的锺仪以俘虏的身份被郑献晋,晋景公赞其有“四德”,后为晋楚两国和好而立功,于楚共王七年(-584)被楚王封为郧公,假定郧公他当年60岁,则锺仪约生于公元前644年;则他的父亲公孙黎约生于公元前674年。(3)锺建——周敬王五十四年(-506),吴伐楚,芈建背着楚昭王的妹妹季米离郢(楚国都,今湖北江陵;楚君熊姓)过江随后奔逃,在次年(-505),芈建娶季米为妻,昭王封妹夫芈建为楚宫庭司乐大夫并赐邑地锺吾(今湖北安陆),芈建遂以邑地为姓,改姓为锺吾,后省吾取单姓锺;假定他当年25岁,锺建约生于公元前530年;锺建之子锺子期约生于公元前500年(注:据《锺史文选》,锺子期乃锺建之孙)。(4)鍾离信——据网上文章介绍,齐宣王在(-319至-301年)执政期间娶了鍾离信之女鍾离春,假定是在执政中期的 -310年娶她,她当年40岁,则鍾离春约生于公元前350年;由此推算,她的哥哥鍾离磬约生于公元前353年,她的爸爸鍾离信约生于公元前383年【据《考证》,鍾离春是在-447年40岁时为齐宣王王后,即鍾离春是生于公元前487年,推算鍾离磬约生于公元前490年,其父鍾离信约生于公元前520年,即鍾离信的生年比锺子期还早! 查历史年表,还是齐宣王在-319执政准确】。(5)据《钟姓史话》和《锺史文选》,鍾接生于公元前223年、 锺烈生于公元前334年、锺晏生于公元前187年;推算鍾接的父亲鍾离昧约生于公元前253年。为方便分析,将以上所得置入《考证》的“钟氏一源世系表”,得到:
宋襄公兹甫 -682 ———— 【 ?】————公孙黎(锺离)-674 ————锺仪 -644 ————【 ?】————锺建 -530 ————锺子期 -500 ————锺信(鍾离信)-383————鍾离磬 -353 ———— ...... ...... ————鍾离昧 -253 ———— 鍾离接(鍾接)-223 ———— 锺烈 -334 、锺晏 -187
于是,用上面推算所得的大约出生年份,可以得出下列结果:宋襄公兹甫比孙子公孙黎大8岁! 锺仪比孙子锺建大114岁! 锺子期比儿子锺信(鍾离信)大117岁! 鍾离磬与鍾离昧之间相隔100年不知道是多少代! 鍾离接(鍾接)比儿子锺烈小111岁!? 锺烈比胞弟锺晏大145岁! 试问,这样的结果,哪一项不离谱?
“三书”说:“烈公生于公元前334年,气公生于公元前225年”,…… 我想,“三书”说锺接公生于公元前223年,《考证》不会反对吧,那么,我推算出来的烈公(作为儿子)的年龄竟然比(父亲)接公大100多岁,就足以说明烈公不是接公的儿子。《鍾姓史话》说,接公只有一个儿子叫晏,也证明了烈公不是接公的儿子。何来史证“接生烈、晏,支分烈、晏两系”?
这就是说,“接生晏”是真的, “接生烈”是假的,而“接生烈、晏”是真假相混以假乱真的。】
就是说,目前“钟姓一源论”的“钟氏一源世系表”不但平均代距无法计算,而且出现了严重的不符合人类生育规律的事情。我虽然没有研究过古代史,但可以预计,中国的史书不会支持这个“钟氏一源世系表”(注:因为这个世系表是由史书中的人物被现代人“链接”而成的,史书中没有这个世系表。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出在这个“链”字上)。我由此预料,即使接系钟姓的后代愿意勉强的接受它,气系钟姓的许多后代肯定不会愿意接受它!我为什么敢这样说,我已经在拙文《鍾氏真的有统为一源的启姓鼻祖吗?》中说过了,欲知其祥,请登“锺氏天空”网去看(网址 yctzh),在这里就不再抄录了。
我们再退一步来说,假定“钟氏一源世系表”是正确的,按宋襄公兹甫约生于公元前682年,鍾接生于公元前223年,平均代距30年来推算,他们俩相隔459年应该共有16代,但“世系表”中只是显示了9代人的名字,仍然有7代需要补上。我们依靠史书,能将这7代人补上吗?这显然是个难题。
五、气系钟姓的姓后世系和平均代距
(A)《锺史文选》作者锺敬和先生的平均代距
63世锺气公是锺姓气系始祖,生于公元前225年;137世锺敬和生于公元1938年。共65代,隔2163年,平均代距为33.8年,合理。
(B)本人(钟胜)的平均代距
我是气公后代,138世,生于公元1950年。与气公相距共66代,隔2175年,平均代距为33.5年,合理。
(C)气系钟姓的姓前世系和姓后世系的平均代距
以本人为例,上溯到宋襄公兹甫的平均代距。
从本人(钟胜)138世生于公元1950年,上溯到约生于公元前682年的47世宋襄公兹甫,共92代,隔2632年,平均代距为29年,合理。
这就说明,用平均代距的合理性证明了《锺史文选》所列的气系钟姓的姓前世系和姓后世系都是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和统计学规律的,其可信度比“钟姓一源论”目前的“钟氏一源世系表” 连平均代距都无法计算相比,要高得多。
六、接系钟姓的姓后世系和平均代距
我不认识现代相关的接系裔孙,故只好以唐朝宰相钟绍京来计算。
59世锺离接(锺接)是锺姓接系始祖,生于公元前223年;唐朝宰相钟绍京,87世,生于公元659年。两人距共29代,隔882年,平均代距为31.5年,合理。
七、对比讨论
(A)由上述三、五,可以知道,气系钟姓的姓前姓后世系的平均代距,都是合理的。所以单从平均代距的合理性来说,《钟史文选》所列的气系世系是可信的,它的其他表述也大部分为气公的许多后代所认可。因此,大部分气系钟姓的后代基本上能够接受《钟史文选》的世系表述,而不会接受“钟姓一源论”的“接生烈、晏,支分烈、晏两系”的表述。
(B)由上述四、六,可以知道,《钟姓史话》中接系钟姓的姓前伯氏段世系的平均代距和姓后世系的平均代距,都是合理的;但它的姓前钟离氏段世系的平均代距明显偏大,有可能存在三四代的世系缺失。就是说《钟姓史话》有缺陷,有的甚至还很严重,但其大部分内容是应该肯定的,不应该全盘否定。而“钟姓一源论”目前所提供的“钟氏一源世系表”即钟接公之前的世系,不但存在着许多无法解决的致命缺陷(见拙文《鍾氏真的有统为一源的启姓鼻祖吗?》所述,此略),即使是在世系上,它的问题也比《钟姓史话》严重。接系钟姓的姓前世系应该如何表述,我认为应该让钟接公的后代去写,既显尊重又显合理。
八、个人建议
根据上面对平均代距的分析和讨论,说明我们不能用“钟姓一源论”目前所提供的“钟氏一源世系表”来编2016年出版的《中华鍾氏宗谱》。应该如何来编宗谱的源流呢? 我认为目前只有坚持“各源各表”才是人心所向。
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目前”,因为上面的内容都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能知道的东西,一源论者、多源论者、或者其他学者,目前正在对这些可能存在缺陷的内容进行纠正或者继续完善之中。所以我们只能写“目前”不能写将来(将来可以预测但不能写实)。
当然,“钟姓一源论”的愿望是美好的,钟姓人个个都希望能够出自一源,但美好的愿望能替代现实吗?我们看看中华百家大姓里,有多少个姓是一源的?不就清楚了吗。况且“钟姓一源论”正在完善之中,待它不断完善之后,在将来也有可能会被证明是对的,能为大家认可的,到那时我们(或者是我们的后代)再一片和气高高兴兴地写成“一源论”的钟姓谱,岂不更好?
钟姓的源流是历史,历史需要考古和发掘,需要时间不能急。它不是生产计划不是建房子,可以争时间抢速度。所以对于只是将来“有可能会对”、不是肯定会对、不敢保证会对、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的目前的“一源论”,还是放后一些时间为好。我们应该做的是备足材料夯实基础去建设大厦,没有必要学习某些官员为求“政绩”好大喜功,急着将钟姓谱修成“烂尾楼”留下一座“危房”交给后代去处理。
同样地,“钟姓多源论”也是如此,不是肯定都对,不敢保证都对。然而“钟姓多源论”在世系上在平均代距上在人们的可接受程度上都比“钟姓一源论”要高得多,就如上面所述。既然“两论”双方都未能保证绝对正确,我们就应该本着现在的事情现在办、将来的事情将来办的原则,既要让明年的《中华鍾氏宗谱》能够出版,又能让双方的良性互动和理性争论可以继续。编撰《宗谱》既不能以《钟姓史话》为纲,也不能以《钟史文选》或《考证》为纲,“各源各表”应该是最佳的编谱方案。这就是我的个人建议。
广东龙川县 钟 胜 2015-11-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