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祠堂与汉乐西汉已成型了!
据介绍,海昏侯墓及其车马坑出土的9千余件文物,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等级贵族的生活。其中,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使多种古代文献2000年后重见天日,是我国简牍发现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也是江西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出土的整套乐器,包括两架编钟、一架编磬、琴、瑟、排箫、笙和众多的伎乐俑,形象再现了西汉列侯的用乐制度;出土的偶车马特别是两辆偶乐车与实用安车、轺车,为西汉列侯的车輿制度作了全新的诠释;大量工艺精湛的错金银、包金、鎏金车马器、乐器和图案精美的漆器,显示出西汉时期手工业高超的工艺水平。客家人的祠堂与汉乐西汉已成型了!
央广网:
... 据介绍,海昏侯墓及其车马坑出土的9千余件文物,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等级贵族的生活。其中,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使多种古代文献2000年后重见天日,是我国简牍发现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也是江西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出土的整套乐器,包括两架编钟、一架编磬、琴、瑟、排箫、笙和众多的伎乐俑,形象再现了西汉列侯的用乐制度;出土的偶车马特别是两辆偶乐车与实用安车、轺车,为西汉列侯的车輿制度作了全新的诠释;大量工艺精湛的错金银、包金、鎏金车马器、乐器和图案精美的漆器,显示出西汉时期手工业高超的工艺水平。...
客家一系是宋末元初形成的,看我们各家的族谱就清楚,客家的开基祖第一世全在福建。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6-1-10 10:21 编辑
祭祀
http://news.ifeng.com/a/20151113/46232679_1.shtml
9座墓均发现祠堂,守陵人每天献食4次
同时,发掘寝一座,位于主墓M1墓道南部约0.8米处,平面呈方形,边长约10米,面积约100平方米,由4座平面呈“曲尺”形的夯土基址组成。它是主墓前礼制性高台建筑的主体建筑之一,是摆放亡者衣冠、几仗、象生之具(神座)的地方,守陵人要像侍奉生者一样,“日上四食”(即每天献上饭食四次),反映了西汉“日祭于寝”的祭祀礼仪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昏侯墓园内,2座主墓和7座祔葬墓均发现祠堂,如此完整的祠堂祭祀体系,在我国考古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祠堂又称墓祠,是放死者牌位,祭祀祖先的地方。目前已发掘四座祠堂,均为回廊形建筑,主体夯土基址呈“凹”形,其外围分布方形夯土基础。其中主墓前一座,长约17.7、宽约13米,面积约230平方米。它是主墓前礼制性高台建筑的主体建筑之一。祔葬墓M4前一座,长约7米、宽约5米,面积约35平方米。祔葬墓M5前一座,长约13.3米、宽约9米,面积约120平方米。祔葬墓M6前一座,长约10米、宽约7.8米,面积约78平方米。
此外,在墓园内发掘两组厢房,分别位于主墓前礼制性高台建筑的东、西两侧,均为长方形联体三开间的回廊形建筑。每组长约27米、宽约10米,面积约270平方米。
目前对厢房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放死者衣物器皿的地方,一天四次在此祭祀的便殿;另一种认为是参与墓园祭祀活动、主管墓园各类事务官员办公、休息、宴饮的寺舍,又叫“园寺吏舍”。 namlow 发表于 2016-1-10 10:17
祭祀
9座墓均发现祠堂,守陵人每天献食4次
伎乐俑,海昏侯的“交响乐团”
本文摘自:新华网,作者:郁鑫鹏,原题为:《伎乐俑,海昏侯的“交响乐团”》
知道“始作俑者”这个成语的人不少,但是看到“俑”的不一定多。作为西汉列侯级别的大墓,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自然少不了陪葬俑,而且这些陪葬俑分工都不同。
11月12日,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国内知名秦汉考古专家信立祥告诉记者,海昏侯墓目前出土了伎乐俑、马车俑、随伺俑几种,材质包括陶、木头。
目前有许多地方把墓穴里发现的动物形状的陪葬品也纳入到“俑”的范畴,信立祥对此持否定态度。他引用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这句话给“俑”作出定义,认为只有做成人形的才算“俑”,除此之外都不能算。
信立祥说,俑和古代的巫术联系在一起,古代当权者认为,通过一定的仪式把俑埋在地下,这些俑在另一个世界会变成活人,继续为他们服务。这些陪葬俑,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墓主人的生前喜好。目前,考古专家在1号主墓北回廊成功提取了编钟、编磬等整套乐器,还有琴、瑟、排箫以及几十件伎乐俑,显示了西汉列侯用乐制度的基本组合。如此众多的伎乐俑,相当于现在的交响乐团。不知海昏侯是真喜欢音乐,还是他这样级别的人物宴请、出行都要演奏音乐?考古人员从南回廊两侧车库里发现了驭乐俑,即马夫,在主椁室发现了随伺俑,即奴婢。或许,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还有更多分工不同的俑出现哦。 赞一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