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農產追溯制度上路 建立茶葉身分證
台3線沿線擁有豐富的客家茶產業聚落,不過一波波茶飲風暴,讓民眾開始憂心,台灣茶的品質,有些產茶鄉鎮,之前就推動證明標章,要確保當地產茶的品質,而尚未推出地方認證的鄉鎮,則依循中央政府,7月1日起推動的生產履歷制度,立意雖好,卻引起部分茶農反彈,認為耗費的時間成本太大。東方美人茶的大產地,新竹北埔和峨眉,生產的膨風茶聲名遠播,地方鄉公所早在98年、99年,著手向中央申請產地證明標章,當地茶品須先抽驗,再參加評鑑比賽,之後才能取得證明標籤,確保在地茶品品質。
北埔鄉公所農業課課員 巫光政:「檢驗時茶葉改良場,(新竹縣)政府、(北埔)鄉公所,還有他(製茶師)本人,去他家看要比賽的茶抽驗,然後我們就封存起來,將(採樣)送到國家毒物試驗所去檢驗。」
除了茶葉藥檢機制,苗栗的年輕茶農,為了確保茶產品質和口碑,還詳實紀錄茶葉生長 採收,到製作完成的整段過程,像是幫茶葉建立一張身分證,也是茶農對自己的種植過程負責。
鄧國權茶園 鄧羽妡:「產銷履歷不是說,你要做給消費者看,因為我們自己,也記錄也要看啊!我們才會知道說我們時候要修剪,下一次什麼時候可以修剪,或是下一次什麼時候可以採收。」
這張茶葉的身分證,其實就跟農糧署7月1日推出的,「台灣農產品,生產追溯制度」一樣,記錄種植茶葉的所有工作,如此一來,就能追溯到生產源頭,保障飲食安全,但對於一些不熟悉電腦運作,像是桃園茶葉產銷班的,老茶農來說,要上網登錄每天的作業情況,執行相當困難。
桃園市農業局農務科股長 蘇惠玲:「針對比較老年化的茶農,我們會在推動,產銷履歷的班員,推派一個年輕的茶農,然後由老農用簡單簡易的方式,記錄他們的生產紀錄,出貨記錄,然後交給這個年輕(農民),幫忙登錄電腦。」
建立完整的生產履歷,是未來台灣農業安全的發展導向,在歐盟也有類似制度,中央單位除了積極推廣,也應輔導適應不良的農民,讓農民了解,揭露生產資訊,不僅能增加消費者的信心,未來若再發生,類似的食安風暴,自己的產品將不再受到波及,更是進一步保障台灣茶品的安全。(2015-07-3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