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狼吼 发表于 2004-5-20 15:55:42

(转)温美姬, 温昌衍:广东客家方言的源与流

第21 卷 第5 期
 2003 年10 月
     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广东客家方言的源与流3
○ 温美姬, 温昌衍
(嘉应学院中文系, 广东梅州514015)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客家方言在广东境内的分布, 梳理了它的源和流。
[关键词] 广东; 客方言; 分布; 源; 流
[中图分类号] H1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642X (2003) 05- 0108- 05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是广东省内三大主要方言之一。广东境内的客家方言, 主要
分布在粤东、粤中、粤北和粤西较为偏僻的山区主要分布在梅州市及邻近的潮汕一带。包括梅州市区、梅县、蕉岭、平远、兴宁、五华、大埔、丰顺、揭西, 揭阳、饶平、普宁、惠来、潮阳、陆丰、陆河、海丰等县市也有一部分地区用客家话。 (P450)
梅州市是客家方言的中心区域, 具有客家方言的典型特征, 而且对内对外都有扩张, 地缘关
系或移民关系的地方有它的影响。该区可以分为嘉应小片和兴华小片:
1. 嘉应小片。包括梅州市区、梅县、蕉岭、平远。
2. 兴华小片。包括兴宁、大梅县话是客方言的代表, 是客方言的“标准语”, 是不少外地客家人维持或仿效的对象。其中原因是: 1. 梅县是客家先民入粤定居较早的地区, 并始终维持着客家人主要聚居州府的地位。2. 梅县所在的嘉应州, 一直是粤东地区重要的州府之一。3. 近代的几百年间, 许多地方的客家人,是梅县一带居民外移出去的。在他们心目中, 梅县始终维持着近代客家主要聚散地或祖居地的潮汕一带的各县(市) , 客方言往往与潮汕方言比邻分布或交叉分布, 客方言受潮汕方言的影响较大。
饶平县与大埔交界的地区如上饶、上善、饶洋、建饶、新丰等镇基本上使用客方言。
揭西县河婆镇以北的地区, 是客方言流行区揭阳市与揭西接壤的几个乡镇如玉湖、白
塔、新亨三镇的一部分和龙尾镇使用客方言。
陆丰、陆河、海丰三县的北部山区使用客方普宁县的客方言主要分布在本县西南部山
区与陆河及陆丰县接壤的地带。
惠来县的客方言分布在与普宁接境的北部山区, 例如青山乡, 河林乡等地。
潮阳县的一些山区使用客方言, 当地称为“半山客”, 受潮汕方言的影响犹大。
(二) 粤中
主要流行于河源、惠州两市, 即和平、连平、龙川、东源、紫金及源城区, 惠东、惠阳、博罗、及惠城区。珠江三角洲一带不少县市也有一部分地区有分布, 例如深圳、东莞、增城、中山、顺德、南海、珠海、三水、四会、高明、鹤山、开平、新会、台山、恩平。 (P450)
河源、惠州两市的客方言既有早期的客家方言(有的地方叫“蛇话”) , 又有晚期来自粤东梅州的客方言。惠州市客方言区与粤语区相连, 受粤语影响较大。
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客方言, 处在粤语的包围。
广州市沙河一带及郊区, 有客方言分布。
花县的客方言, 主要分布在北兴镇及芙蓉嶂一带。
从化客方言分布在本县东部的吕田。
东莞客方言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清溪一带与惠阳、宝安两县相接的丘陵地带。
增城客方言主要分布在荔城、永和、福和、镇龙、小楼、派潭、正果等乡镇, 分“程乡话”(以正果镇为代表, 居民来自旧称“程乡”的梅县) 和“长宁话”(以派潭镇为代表, 居民来自旧称“长宁县”的新丰县)。
中山客方言主要分布在五桂山区和合水一带。
三水客方言主要分布在六合、迳口和大塘等处。
台山客方言主要分布在赤溪区和田头区。赤溪区曾单独立县。
(三) 粤北
分布在韶关市、清远市各县(市) , 其中始兴、翁源、新丰是纯客方言区, 南雄、乳源、曲江、乐昌、英德, 仁化、连州、连南、连山、阳山、佛冈、清新各县市一部分地区也有分布。其中南雄、乳源、乐昌、曲江、英德各县(市) 以客方言为主要的交际语, 其余各地以非客方言为主要交际语。详细的分布情况见庄初升《粤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
粤北客方言主要来自赣南和闽西。清新、佛冈等地, 除了来自闽西, 还有来自粤中惠州和粤
东梅州一带。
(四) 粤西
分布在湛江、茂名、阳江三市, 包括廉江、化州、信宜、高州、电白、阳西、阳春各县的一部分地区。 (P1)
廉江的客方言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长山、和寮、塘蓬、石颈、石岭、石角几个纯客镇, 此外还分布在中部自西至东的高桥、清平、雅塘、吉水、河唇等非纯客镇。
化州的客方言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兰山、中垌、新安三个纯客镇的。文楼、平定、官桥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信宜的客方言主要分布在茶山、洪冠、平塘、钱排、合水、新堡六镇。贵子的大部及石朱砂、旺沙、怀乡、白石、思贺、大成的小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高州的客方言分布于云潭、马贵、根子、泗水四镇的大部, 新垌、谢鸡、分界三镇一部分及深镇小部分。
电白的客方言分布于沙琅、望夫、黄岭、罗坑、那霍等镇, 观珠的大部及大衙、马踏、林头、羊角等镇的小部也有分布。
阳西的客方言分布于西北部的塘口、新墟两镇部分地区。
部分地区。
阳春的客方言分布于八甲、山坪、三甲、永宁四镇。双泻、马水、潭水、圭岗一部分也有分布。
除上述七县(市) 有外, 雷州半岛的徐闻、海康、遂溪小部分地区也有分布。多为近50 年来从粤西各地客家人迁徙时带入的。
粤西客家方言称“涯话”, 有“大涯”和“小涯”之分。“大涯”是指纯客地域较广、人口较多较集中, 受粤语影响较小, 因而方言成分较纯的客方
言, 如廉江塘蓬、石角, 化州的兰山、中垌, 信宜的茶山、钱排, 高州的新垌、马贵, 电白的沙琅、望夫, 阳春的三甲、八甲等镇客方言。“小亻厂圭”是指粤客居民穿插地带的受粤语影响较大因而方言成分不纯的客方言, 如廉江高桥、雅塘等镇的客方言。
粤西客家方言是明末清初以来闽西和粤东、粤北客地的居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向粤西移民而
形成的。 (P2)

天狼吼 发表于 2004-5-20 16:01:51

二、源
考察广东客家方言的源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来源地, 二是组成成分的语源。
(一) 来源地
广东客家方言, 早期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及粤中河源一带, 即分布在客家大本营地区的广
东部分。明清两代, 由于上述地区呈现出地少人多、耕种无法开展的情况, 客家人就不断向人丁较少, 尚有垦殖余地的珠江三角洲和粤西迁移。客家方言才跟着进入珠江三角洲及粤西等地。
粤东、粤北及粤中河源一带的客家方言, 其来源地是赣南、闽西——客家方言形成地。这和客家民系的迁移过程有关系。研究表明, 客家先民本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等原因, 他们被迫南迁, 经过数次大迁徙终于到达今客家大本营。有关的几次大迁徙的情况是: 东晋至隋唐并司豫诸州(今山西、河南) 流人由于永嘉之乱而南迁, 这就是客家先民第一次南迁。迁移后远的停在长江南北的安徽、湖北一带, 近的还滞留在颖淮汝汉诸水间, 这种局面大约维持了400年。唐末五代至宋初是客家先民的第二次南迁时期, 也是南迁的最盛时期。为避安史之乱及黄巢战乱, 第一次南迁后滞留在颖淮汝汉诸水间及定居于长江南北主要是鄱阳湖一带的客家先民迁到赣南闽西(少数远的已到达粤中、粤北) , 在这里住了三四百年。宋末元初是客家先民的第三次迁徙。因为当时的闽赣地区是宋元双方展转攻守的战场, 赣南闽西的客家人多受此影响而迁入粤东、粤中、粤北。
赣南闽西的客家人于宋元初迁入粤东、粤中、粤北, 这一过程有的地方延续至明初。地方史料可以提供证明。
《嘉应州志》:“⋯⋯南宋王象之图经有云:
郡, 土旷民惰, 而业农者鲜, 悉汀、赣侨寓者耕焉。”
《英德县志》:“明初地无居人, 至成化年间,居民皆自闽之上杭来立籍, 间有江右入籍者(江
右即今之江西。引者注) , 习尚一本, 故乡与粤俗差异。”
今天的各地的客家方言内部一致性极强, 表明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源头, 那就是早期赣南、闽
西的客家方言。
而赣南、闽西的客家方言前身是古赣语——南下至江西的北民带来的北方话在楚语一支即
亻奚语的底子上形成的古代江西方言。由于处在闭塞的山区环境中, 赣南、闽西的古赣语以封闭式方式发展演变, 最终形成客家方言。因此, 今各地的客方言都与今江西中部、北部的赣方言很接近。
随着赣南、闽西客家人大量迁入粤东、粤中、粤北等地, 赣南、闽西的客家方言进入了广东。
从分片来说, 赣南闽西客方言属于北片, 广东客方言属于南片。其原因就在于前者是源,
后者是流。
(二) 语源
就共时平面来说, 其组成成分的来源是多元的。这种多源的语源既与客家民系的迁移地和迁移时间有关, 也与客家民系的生存空间有关。本文主要以较少见于外区方言的客家方言词为例,论述如下(注梅县音) :
1. 汉语来源。
(1) 古代汉语(含中古汉语)
1) 古代通语
扌巢[ sau2 ]: 用能滤水的器具快速捞起水中物。《广雅·释诂一》:“扌巢, 取也。”东汉服虔《通俗文》:“沉取曰捞, 浮取曰扌巢。”《集韵》平声肴韵初交切。又《说文》:“扌巢, 拘击也。从手, 巢声。”
绽[ t shan56 ]: (新枝) 长出, (笋) 冒出。北周·庾信《杏花》:“春色方盈野, 枝枝绽翠英。”
《广韵》去声裥韵丈苋切。
颏[ ko i1 ]: 脖子前面部分。《玉篇·页部》:“颏, 颐下”,“颐下”就是脖子前面部分。《广韵》平声口台韵户来切, 又古亥切。音未全合, 或有变异。
鄙: (做事) 差, 不好。《玉篇》邑部:“鄙,鄙陋。”《广韵》上声旨韵方美切,《集韵》补美切。
氵兼[ liam 3 ]: (池塘) 水干了。《说文》:“氵兼, 薄水也。一曰中绝小水。”《广韵》良冉切。
其余还有: 米反米制糕点、横胡乱地猛摔(较重物体)、中(头) 顶、遮盖、宕(车) 错过车)、改(用锄头) 挖、较用东西去换(糖果等)、孵蹲、啜嘴。
其实, 客家方言词中的古代汉语词不少。其原因在于客家先民本是中原汉人, 由于战乱等原因, 他们被迫南迁。他们走出中原故土时, 他们所讲的语言(方言) 应是中原汉语, 属于古代汉语阶段。当时的古代汉语词被他们带到南方并一直保留至今天的客家方言。
2) 古代方言
客家方言中的古方言词大多数见于汉语其它方言。例如: 圳水沟、 浮萍、力棘荆棘、虫宪蚯蚓、纤楔子、莳(田) 插(秧)、揞捂住, 覆盖、扌窳用手抓取、拌摔东西、赖小孩缠着要东西、渠他(她、它)、阿姊姐姐。
一部分方言词少见或不见于其余方言区。例如:
黑卢[ lu1 ]: 铁锈。《说文·黑部》:“齐谓黑为黑卢。”原指“黑色”, 今引申指“铁锈”, 因为“铁锈”带黑色(在广州话里,“黑卢”指“锅底的黑烟子”, 引申方式同)。
纟羽
曰[ thak7 ]: 捆绑。《资治通鉴》卷205:“唐万岁通天元年, 契丹设伏横击之, 飞索以纟羽
曰玄遇、仁节, 生获之。”又《朝野佥载》(唐) :“天后时, 将军李楷固, 契丹人也, 善用纟羽
曰索。”
舟券(手) [ then56 ( su3) ]: 帮忙。《方言》第七:“舟券, 儋也。”郭璞注:“今江东呼担两头有物为舟券,音邓。”在客家方言里已有引申, 例如, 此处指“帮忙”。
荷: 挑。《方言》第七:“扌嬴、膂、荷、舟券、儋也。”今客家方言读音为khai1, 声、韵、调保留了较原始的形式。
女弥: 母亲, 多用作面称。《玉篇》女部:
“女弥, 齐人呼母。”又《广韵》齐韵莫兮切:“齐人呼母也。”
从上可以看出, 客家方言中有古北方方言词(齐方言) , 也有古中部方言(吴语、楚语) 及古南方方言词, 体现了客家先民从黄河流域出发, 经长江流域到达南方山区的历史背景。
(2) 近代汉语
唱喏[ t shoó56ia1 ]: (双手合十) 拜神、佛、祖宗等, 伴有祈祷言语。唐代义为“行礼答应, 口中称‘喏’”。(《唐五代语言词典》54 页) 元代义为“男子见人时行的礼节”。(《元语言词典》43 页)
今客家方言表义有很大创新。
种草[ t suó3t shau3 ]: 种族遗传。原指“族类”。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同邑商周祚谓先生曰:‘慎毋及时事, 旦晚吏部矣。’相声不听。于是浙人佥曰:‘非吾家种草, 可使之相厄之地乎。’”
今客家方言表义有较大变异。
地理先生[ th i56li3sien1sen1 ]: 风水先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又隔了两月, 请个地理先生, 择地殡葬了王氏棺讫, 那时便渐渐有人来议亲”。其中指“风水”的“地理”一词, 则宋代就已出现(《汉语大词典》2 卷1028 页)。
腌: 用作程度副词(很) 和程度指示代词(那么)。近代汉语有相近说法, 字写作“腌”
《宋语言词典》(1 页) 对它的解释是: 副词, 强调程度极深。例句是: 1) 把张君瑞送得来腌受苦。
2) 把目前以往, 为他腌苦, 都对着那人说。啜[ t sho t7 ]: 骗(钱财)。元时指“引诱、哄
骗”。《武王伐纣》卷下:“南宫括过, 登于山, 啜乌文画独入谷中。”《桃花女》二[ 滚绣球]:“则你这媒人一个个, 啜人口似蜜钵, 都只是随风倒舵。”
此外还有: 亻来子儿子、亻系是、兜端、鸟交合、结砌。
这些例词中的唐五代词语可能是在客家先民第二次迁徙时带入赣南闽西的, 宋词语应是客
家先民第二次迁徙后第三次迁移前借自宋代通语的, 元以后的词语应是在客家方言成型后借自元代通语的。
(3) 周边方言
由于处粤语的包围之中, 广东客方言词吸收了不少粤语词。例如:耕田: 种田(北片说“作田”)。
泥砖: 未经烧制的、晒干而成的土砖(北片说“土砖”)。
手扼[ su3ak7 ]: 手镯(北片说“手镯”)。
(猪) 粉肠[ fun3t shoó2 ]: 猪小肠(北片说“猪小肠”)。
鸡春: 鸡蛋(北片说“鸡蛋”, 梅县、永定说“鸡卵”)。
此外还有: 唔使不必、口岩口岩正好、火水煤油、遮雨伞、窦动物的窝; (一) 窝、蚀底(蚀本) 吃亏。
另还有个别来自闽语的方言词, 例如:
尿[ lin56 ]: 男阴。赣南及邻近的宁化(说“卵”)、南雄(说“鸟子”) 无体现。明·梅膺祚《字
汇·尸部》力忍切:“尿, 闽人谓阴也。”该词应该是通过闽西小片渗入客家方言并深入到粤东、粤中等地的。
2. 非汉语来源。
(1) 民族语
现在的客家大本营, 晚至宋元甚至明时都还有百越人(或百越人后裔) 生活其间, 典籍记录他
们时多作“畲”(或“车大山”)、“瑶”(或“瑶”)。客家人在以自己的优势同化畲瑶人的同时, 必定也吸收他们语言的一些成分。我们可以拿客家话与由古越语发展演变而来的现在的壮侗语相比较, 从中可以发现客家话里的百越语借词。
就一般的客家方言的百越语借词来说, 其表现有以下两种:第一, 见于古代汉语或近代汉语和较多的别的汉语方言区。例如: 寮小茅屋、小草棚, 简易的棚子; 墟集市; 栏猪圈、羊圈; 戾攴东西滑落; 扌穴扔东西。这些见于古代汉语的词, 有些可能是汉语与百越语的同源
词, 或百越语中的汉语借词。第二, 古代汉语、近代汉语未见, 但汉语较多方言区同见的词, 这类词占了多数。例如: lai2 遗屎、遗尿; nen56 乳汁; lai1ˆ2 伸舌头; nen56 踮起脚跟。
客方言中也有少量的百越语借词不见或少见于外区方言。例如:
neu2: (稀饭) 稠。傣、泰语: neu1 (粘)。
hoó56: 起床、起身。连山小三江壮语: hen5。
pai3 (常写作“摆”) : (一) 次、回。壮语: pai2;布依语pai2; 水语: pai2; 临高话fo i3。闽语同见,泉州话: pai3。
客家方言词中还有其余一小部分百越语借词, 但数量不多。
(2) 外国语
鸦片战争以后, 粤东地区的客家人有不少到东南亚一带谋生, 受马来语的影响, 东南亚的客
家方言词汇中有一些马来语借词, 有些客家华侨或其眷属后来返回祖籍, 一些马来语借词随之被他们带回家乡, 成为当地方言的外语借词。例如
梅县例子: 短□矣欠(拐杖) [ ton3kat5e3 ] (马来语:tongkat) ; 罗蒂糕( 旧称南洋带回来的饼干)
[ lo2t i56kau1 ] (马来语: ro t i)。华侨在南洋开的小杂货店, 梅县人旧时称“阿弄店”, 也来自马来语
的w arung。 (P205) 另外的例子还有: 拉西(领带)、甲必(皮箱)。 (P144) 类似梅县的情况还见于永定。

天狼吼 发表于 2004-5-20 16:05:31

三、流
元以后, 入居于广东的客家人有新的流动,流动、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定居点的重新选择。在
此情况下, 明清两代, 广东的客家方言不断流向外地, 例如广西、湖南、四川、海南、香港、台湾和江西、福建及海外各大洲。调查和研究表明:
广东客方言进入广西是在明初以后, 现今主要分布在江永、江华、富川、钟山、贺县、恭城、阳朔、平乐、荔浦、武宣、蒙山、昭平、融安、融水、罗城、柳城、田林、鹿寨、金秀、柳州、柳江、象州、平南、百色、藤县、岑溪、来宾、桂平、北流、玉林、隆安、陆川、博白、贵县、横县、灵山、浦北、凭祥、钦州、合浦、防城、南丹、河池、宜山、大化、忻城、合山、巴马、都安、马山、宾阳、上林、平果、武鸣、南宁、邕宁、天等、大新、扶绥、龙州、崇左、上思、宁明等县市。广西客方言较早的来源地是粤北的韶关、南雄一带, 较晚的来源地是粤中珠江三角洲一带, 是清代乾嘉以后, 随着粤中台山、开平、四
会等县的客家人(来自从粤东、粤北等地) 迁入广西而进入的。 (P471- 474) 广西的客家话被称作“新民话”、“麻介话”、“亻厂圭话”。
广东客方言进入湖南是在明清之际, 其来源地是粤北及粤东梅县等地(有部分来自赣南闽
西)。湖南境内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炎陵、桂东、汝城、宜章、江华、江永、新田等县市。从宏观的角度看, 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东部和南部边境地带一些河流上游的山区, 较为零散, 其分布区域呈现缩小的趋势。当地客家人往往称自己所说的客家方言为“客家话”、“客边话”、“客姓话”或“广东话”, 而称现居地的强势方言为“本地话”或根据现居县市的名称称为“某某话”。具体情况见陈立中《湖南境内客家方言分布概况》。
广东客方言进入四川是在清初康熙年间, 是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中开始的。来源地是
粤北韶关、粤中龙川及粤东梅州等地。现今主要分布在梓潼、三台、绵竹、德阳、什邡、彭县、金堂、成都(郊区一部分)、新津、仁寿、乐至、安乐、资中、威远、隆昌、荣昌、富顺、泸县、宜宾、合江、巴中、仪陇、通江、新都、广汉、温江、双流、简阳、广
安、达县、西昌。比较集中的地方是: 一、成都郊县的东部山区, 二、川南内江地区, 三、川北的仪陇, 四、西南的西昌。
广东客方言进入海南岛是在清代初期, 是乾嘉之际来源于粤东梅县一带。现主要分布在儋
县。临高、定安、陵水、崖县、三亚个别村庄也有分布。海南岛的客方言当地称为“涯话”。
广东客方言进入香港是在清初颁行“迁海复界”令之后, 来源地是粤中惠州和粤东梅州一带。
现今主要分布在香港新界。新界东北向的上水、沙头角也有分布。
广东客方言进入台湾是在清代初期, 现今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和中部的东势及东部的花莲、台东一带的乡镇。南部屏东县的八乡镇和高雄县的美浓镇也有分布。台湾客方言大致分为“海陆话”(来源于粤东的海丰、陆丰) 和“四县话”(来源于粤东梅州的“五华”、“蕉岭”、“平远”、“兴宁”)。新竹以“海陆话”为主, 其余以“四县话”为主。详见《客家话读音同音词汇》序。
江西和福建本来是广东客家方言的来源地。明清后, 广东一部分客家人“倒流”回江西、福建,广东的客方言随之进入。进入江西的广东客方言, 一般称为“客籍话”, 在赣南, 它与赣南本地话即“老客话”相对, 在赣中和赣东北, 它与赣方言相对。
广东客方言进入福建, 主要体现在与粤东相邻的永定、上杭、武平三县。随着客家人迁居海外, 客方言也传播到了海外几个大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州及东南亚一带都有体现。东南亚的客家方言流行较广,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都有不少客家
人讲客方言。客方言“出洋”至海外主要发生在19 世纪末。
[参考文献]
[ 1 ] 李新魁. 广东的方言.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1
[ 2 ] 王李英. 增城方言志: 第二分册.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
社, 19981
[ 3 ] 庄初升. 粤北客家方言的形成和分布1 韶关大学学报,
2000 (增刊) 1
[ 4 ] 李如龙等. 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
社, 19991
[ 5 ] 罗香林. 客家研究导论. 台北: 古亭书屋, 19751
[ 6 ] 周振鹤, 游汝杰. 方言与中国文化.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861
[ 7 ] 蓝小玲1 闽西客家方言.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91
[ 8 ] 温昌衍1 客赣方言关系词与客赣方言的关系1 南昌大学
学报, 2003, (2) 1
[ 9 ] 温昌衍. 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20011
[ 10 ] 胡希张等. 客家风华.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1
[ 11 ] 谢永昌. 梅县方言志.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41
[ 12 ] 刘纶鑫. 客赣方言比较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
19991
[ 13 ] 陈立中. 湖南境内客家方言分布概况. 湖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 2002, (4) 1
[ 14 ] 谢栋元. 客家话前瞻1 黄钰钊1 客从何来. 广州: 广
东经济出版社, 19981
[ 15 ] 李盛发. 客家话读音同音词汇. 屏东: 屏东县立文化中
心, 19861
[ 16 ] 黄雪贞. 客家话的分布与内部异同. 方言. 1987, (2) 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温美姬, 温昌衍:广东客家方言的源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