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http://www.meizhou.cn/Comm/NewsImages/M/1504/20/ad1f532d37694cc480a170a3e53e960e.jpg ●陈 平
赏析乐府诗 《下水船歌》
我们梅州籍的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1886年春作了一首著名的乐府诗《下水船歌》,内容如下:
电光一掣光闪天,洪波直泻无洄旋。饥鹰脱鞴兔走穴,驰轮下阪箭离弦。君看我舟疾如驶,世间快事哪有此。潮头拍拍鸥乱飞,舟人叫绝篙师喜。一山当头一对面,倏忽两山都不见。群山转瞬眼欲花,况又山头云万变。江随山转气益骄,蹴沙啮石波横跳,山虽百折舟一直,拍耳犹觉风刁刁。风声水声相鼓荡,舷倾桅侧终无恙。风乘我耶我乘风,便凌霄汉游天上。年来足迹遍五洲,浮槎曾到天尽头。长风破浪奚足道,平生奇绝输此游。忽闻隔岸唱邪许,纤夫努力力如虎。百丈横牵上濑舟,三朝三暮见黄牛。
诗歌描写黄遵宪在1886年韩江春潮骤涨时由松江(现在的松口)乘“下水船”到潮州出海时的情景,原诗稿题为《春江骤涨顺风行舟由松江达潮州仅数时耳,时丙戌正月也》。
诗人于1885年8月御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归国,次年春乘船从松江至潮州(是否赴任新加坡总领事途中所作未加考证),在春潮骤涨时仅数小时的叙述。诗人所乘的应是风帆轻舟,由于水流湍急和下水船快,此时心情爽快,这首七言乐府诗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下表现出来。
《下水船歌》开篇便抓住了风帆轻舟下水急驶的瞬间,一连用了几个比喻:“电光一掣”、“洪波直泻”、“饥鹰捕兔和奔驰轮下阪箭离弦”的速度,写出了韩江春潮水涨时船行之速,水势之猛,有声有色,渲染传神。此时诗人由于心情“爽快”,也许不知或忘却了这“凶与险”,反而感到“君看我舟疾如驶,世间快事哪有此”的感觉!兴奋喜悦之余,看到驾舟的篙师们精准地用“竹篙”指点河边巨石,驾着轻舟,在弯曲的韩江上疾驶,飞起的惊涛骇浪,群鸥飞翔在浪花之中。“江随山转气益骄,蹴沙啮石波横跳,山虽百折舟一直,拍耳犹觉风刁刁。”耸立的群山,转瞬之间便消失了!风速船猛、波涛汹涌、江水拍击、江风刁刁,风声水声相互激荡,诗人似觉这些描写还不足以表现这个场景,便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两岸,扑入眼帘的更是翻滚、多变的层云,“一山当头一对面,倏忽两山都不见。”“舷倾桅侧终无恙。风乘我耶我乘风,便凌霄汉游天上。”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作者已物我两忘,快意跃然纸上!
“年来足迹遍五洲,浮槎曾到天尽头。长风破浪奚足道,平生奇绝输此游。”黄遵宪在任美国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之前,曾任大清国驻日、英使馆参赞。真乃“足迹遍五洲”! 当年的交通,当然是乘海船的,“长风破浪” 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但在春潮的内陆河中乘“轻舟下水”可能是第一回,所以他感到特别愉快。
“下水船”之“快”,表现了诗人的“快”意!为了突出这一“快”意,诗人又看到对岸拉“上水船”纤夫们“唱邪许”之声和“力如虎”的情景。纤夫们的艰辛,诗人化用了“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三朝三暮见黄牛” 的民间歌谣入诗,从而达到“含不尽之言外”之意!
从松口走向世界
韩江是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古代称为员江、恶溪,后称为鄂溪。韩江的上游是梅江与汀江、梅潭河,以梅江为主流。梅江发源于紫金,流经五华、兴宁、梅县和大埔;汀江则发源于福建的宁化赖家山,由北向南流经闽西的长汀、武平、永定,至大埔的三河坝;梅潭河发源于福建省平和县葛竹山,流经大埔县大东、双溪、枫朗、百侯、湖寮,于三河坝东北注入汀江,汀江与梅江汇合后叫韩江。
上世纪70年代末以前,公路的运输很不发达,潮汕地区和梅州以上地区的客家人、货运输,主要靠韩江的水运这条“大动脉”。 松口应该是梅州连接潮汕的大码头,也是当年闽粤赣地区客家人漂洋过海的必经之路。为此,就像黄遵宪由松江(现在的松口)乘“下水船”到潮州出海一样,松口更应该是客家人海上“丝绸之路” 之枢纽。
上世纪70年代末之前,潮州每天有两班“轮船”到梅县松口和大埔高陂。当年的小轮船,从潮州至梅县松口,早上6点半从潮州开船,沿途经过丰顺的公式隍、潭江,大埔的高陂、银江、三河等地,第二天下午六点左右才可到达松口。要来梅县,还须在松口住上一晚,第二天改乘由松口至梅县的汽车或更小的轮船,早上六点左右从松口出发,大约当天下午六时左右才可到达梅县下市码头。古代由于没有公路运输,当然更依靠水运了。
我是在韩江边上长大的,记得儿时的枯水时节,韩江中游河面宽处约有百余米,下游更宽,“潮州八景”便有一景叫“湘桥春涨”。如果在清明以后的梅雨季节,一年数次,洪水淹掉了两岸的农田房屋街道,河宽数百米,而且水流汹涌湍急,常有翻船事故发生。古代,韩江河面肯定是更加宽阔了。黄遵宪写这《下水船歌》时,就是这个时代 。
清雍正十年(1732),嘉应州成立,更成为闽粤赣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梅州和闽西、赣南的客家人就是沿着韩江这条黄金水道,经商贸易、打工谋生。那时节,商贾们把潮汕的水产品和“洋货”如“洋油”(即煤油)、布匹等,运入内地。闽粤赣地区的客家人同时也靠韩江水道把客家地区的柴炭竹木等土特产,尤其是陶瓷产品,销往潮汕和全国及世界各地。
韩江两岸的人们,则也“富家以财,贫家以躯,输中华之声,驰异域之邦”, 呈现了一派商业繁荣景象。善于开拓的客家人为了生活,同时也纷纷“过番”,迁徙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正是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使客家人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并带来西方的先进技术。客家人同时也向世界传播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并联结全世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