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zys 发表于 2015-4-30 16:24:13

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




               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


         曾经是朝廷官员的气系锺姓(黄帝世系)105世“三友”兄弟(友文、友武、友勇)在北宋末年因“元佑党事件”面临诛族的劫难,株连到他们的子辈、曾经在地方为官的106世“象洞十四祖”被迫离开福建武平象洞四散外徙避难。 “象洞十四祖”就是:友文之子毅、密、察,友武之子刚、理、齐,友勇之子裕、温、柔、中、正,以及友盛之子发、强、庄等,正是他们“兄弟十四个,进士十三人”,曾在当时扬名东南福建。106世的理公是“象洞十四祖”之一。理公和“五龄公”谁是从象洞南迁广东长乐(今五华县)铁炉坝的开基祖? 这是理公各支后裔一直存在争议,而我们也都想了解的问题。

         一、理公和“五龄公”在世系上是什么关系?

         “五龄公”就是:提龄(字壁)、遐龄(字坛)、祯龄(字坦)、祥龄(字基)、瑞龄(字堂)等五个兄弟,是后世谱称他们为“五龄公”的。 理公和“五龄公” 在世系上是什么关系? 是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的。 目前最典型的观点有二个:

         A据锺敬和先生的《锺史文选》,作者依据其广西的谱记,认定世系为“理——五龄”,即他们是父子关系。我家的旧谱记载也是理公生“五龄公”,即他们父子之间就是二代。

         B据锺蔚伦先生的《钟姓史话》,他们之间的世系为“理——大相——天柱——朝政——响——五龄”。这和粤东四县(兴宁、平远、五华、紫金)锺姓近年的谱记相同,即理公至“五龄公”共为六代。

         理公至“五龄公”之间的世代数是A(二代)正确还是B(六代)正确? 这是几百年来理公在各地的后代感到困惑的问题。困惑的原因是各地的族谱记载各不相同,有的是记为A(二代),有的是记为B(六代),还有的是记为三代、四代、五代的,莫衷一是,都认为自己的家谱正确,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什么?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各地的旧谱大都没有记录他们的生卒年份!

         广东平远县(见《平远县锺氏族谱》)和紫金县城儒林街(见网文《锺氏族谱辨伪》)二地的族谱是记为六代的,而且还记载了理公至“五龄公”他们的生卒年份:

    【理(1078-1143)】 ————【大相(1110-1179) 】————天槛(1138-?)、【天柱(1144-1217)】、天栋(1149-?) ————【朝政(1169-1247)】————【响(1204-1290)】————提龄(1229-1315)、遐龄、祯龄、祥龄、瑞龄?

         这个六代的世系和出生年份合理吗?分析:理32岁生大相,大相28岁生长子天槛、34岁生次子天柱、39岁生三子天栋,天柱25岁生朝政,朝政35岁生响,响25岁生长子提龄。我认为这是符合生育规律的,应该是合理的。对于这段世系,兴宁谱是认同平远谱的(见于《平远县锺氏族谱》的序言),五华谱也是认可的(见网文《锺姓入粤肇基地,广东五华华城铁炉村志》)。就是说,理公至“五龄公”相隔151年共六代,平均代距为30.2年,是合理的,是兴宁、平远、五华、紫金等四县提龄系锺姓都认同的,从出生年份来看,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对于理公,《锺史文选》和广东紫金县南岭镇遐龄系的挂网文章《锺氏族谱(烈系)》,定为生于1062年卒于1136年。这与平远谱和紫金谱的记载有差异,即是说,粤东四县(兴宁、平远、五华、紫金)提龄系锺姓的谱记,与广西锺姓谱和紫金县遐龄系锺姓谱对生卒年份的记载不衔接,但差异不大。对比福建武平锺姓谱(见于锺春林著《锺姓源流史》,理公的哥哥刚公生于1059年),理公应是生于1062年更合理(是本文所采信的)。那么,从1062年生理公,到1229年生提龄公,六代人相隔167年,平均代距为33.4年,也是可以接受的。

         相反,如果按“理生提龄”即二代人来理解,就是“106世理公在167岁时生的提龄公”,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事情。

      毫无疑问,在理公的出生年份为1062年得到确定之后,提龄公是否真的生于1229年,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如果不能证实提龄公确实是生于1229年,上述的“六代”世系就值得怀疑。然而,我可以用下面七点证据去证明提龄公生于1229年是正确的(这是本文所采信的;请注意,这是“问题的关键”):

       (1)网上文章《“五龄公”之父是响公的研讨综合意见》说,2006年12月下旬曾在广东河源市召开“锺氏五龄公世辈研讨会”,认为“五龄公”是生于公元1200多年(即13世纪,1200至1299年)的人物,但未能认定其准确的年份。(2)五华县铁炉村族谱(见网上文章《锺姓入粤肇基地,广东五华华城铁炉村志》) 认定提龄公生于1229年。(3)《平远县锺氏族谱》认定提龄公生于1229年。(4)紫金县文振系族谱(见网文《锺氏族谱辨伪》)认定提龄公生于1229年。(5)据2010-12 紫金县南岭镇锺氏遐龄公祠理事会锺娘顺搜集整理的《锺氏简谱-遐龄公源流》:遐龄公生卒年份为(1231-1296),即老二遐龄比老大提龄小2岁,间接证明了提龄公生于1229年是正确的。(6)广东锺姓宗亲网的文章《求是》的主旨是坚持“提龄生文振、文亮”的(注:这个“坚持”应该是错的,见后述分析),但认可理至五龄有六代。(7)在兴宁县文亮系族谱(见网文《提龄公谱系全》)中,可以从二位提龄的后裔的出生年份间接地推断“提龄公生于1229年”的正确性:

      A、第一位是应通。据紫金县文振系族谱(见网文《锺氏族谱辨伪》):“提龄(1229—1315)生三子:有始、有甲、有贤; 有始(1254-?)生三子:升达、升逵、升递;升达(生卒年份未写)生三子:文振(1309—1400)、文亮、文康” 。    再据兴宁县文亮系族谱(见网文《提龄公谱系全》):“文亮生三子:志福、志明、志聪。志聪生三子:应乾、应通(1380—1444)、应和。”   将紫金县文振系族谱和兴宁县文亮系族谱合并,即可得到下列世系:

****1世*******2世 *******3世*****4世******5世****6世 ****   
——————————————————————————————————
提龄1229——有始1254——升达——文振1309**志福****应乾——
************有甲1257****升逵****文亮———志明****应通1380
************有贤1267****升递****文康 ******志聪——应和

         第一,由紫金县文振系族谱提供的文振(应通的伯公)的出生年份(1309年),比兴宁县文亮系族谱提供的应通(文振的侄孙)的出生年份(1380年)大71岁(即爷爷文亮比孙子应通约大60多岁)的合理性,就足以说明:文振的出生年份(1309年)是正确的。第二,据紫金县文振系族谱,提龄在25岁生下长子有始,而有始比长孙文振大55岁,也很合常理。这又说明,提龄生于1229年是正确的。因此,按照上述二县族谱合并的世系,提龄至应通相隔5代共151年,平均代距为30.2年,也是很合理的;就是说,提龄出生于公元1229年,是兴宁、紫金二县族谱的联合证明了其正确性。   【当然,《钟姓史话》和兴宁县文亮系族谱(见网文《提龄公谱系全》)都说,提龄还生了文振、文亮、文康(即提龄在80岁生文振,并在86岁前生文亮和文康),是经不起推敲的错误记录(注:就是说,《求是》坚持“提龄生文振、文亮、文康”是错的)】。对上述世系的论述,可参见我的另一篇短文《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 。

      B、第二位是应铭。据兴宁县文亮系族谱(见网文《提龄公谱系全》):应铭生于1356年,为广东龙川县鹤市镇芝野村锺氏开基祖,是提龄的五代孙,其世系为:“提龄——有甲——升迎——文旺——应铭”。由提龄生于1229年,可以计算出提龄至应铭的平均代距为32年,也很合理。

         就是说,由A和B证明:兴宁县文亮系族谱和紫金县文振系族谱联合,已经为提龄出生于1229年,提供了充分的支持。而且由理公生于1062年,提龄公生于1229年,理至五龄共为六代,是粤东四县(兴宁、平远、五华、紫金)提龄系锺姓的谱记所证实的。   那些将理公到“五龄公”的世代数记为二代、三代、四代或五代的,能有比它更充分的证据吗?

         综上,可以知道:由兴宁县文亮系族谱提供的应通的出生年份(1380年),证明了紫金县文振系族谱提供的文振的出生年份(1309年)是正确的,进而证明粤东四县提龄系锺姓的谱记中提龄生于1229年是正确的;再由理公生于1062年(见于《锺史文选》、紫金南岭镇遐龄系锺姓族谱及福建武平锺姓谱),进而证明了紫金县文振系族谱对这段世系的记载——从理公至文振公共为九代——是正确的。

         基于上述分析,我否定了我家旧谱 “理——提龄——文振”的“三代”记述(即理公至文振公相隔了247年,平均代距竟达124年,肯定是错的),在新编的家谱(第三稿)中采信了上面的“理公至文振公共九代”世系。那么,我家的旧谱对比上述世系为什么会缺漏了六代之多?主要原因是:锺姓不但受到同其他姓氏一样的“南宋和元朝及明朝前期”近300年的修谱空白的影响,同时我气系锺姓除受此影响之外,还要在这个时期里多受了北宋末年的“元祐党事件”的劫难,以及清朝《汀州谱》的冲击 !对这方面的探讨,可参见我发表在“锺氏宗亲网”或者“楚天锺氏网”上的短文《锺胜系列文章之九——关于锺姓谱世系问题的思考》 ,此不赘述。

         整理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下述的世系:

......(106Q44)【理(1062—1136)】 ——(107Q45)【大相(1110—1179)】——(108Q46)天槛、【天柱(1144—1217)】、天栋 ——(109Q47)朝壁、【朝政(1169—1247)】、朝清 ——(110Q48)任、远、【响(1204—1290)】 ——(111Q49)【提龄(1229-1315)】、遐龄(1231—1296)、祯龄、祥龄、瑞龄 ——(112Q50)【有始(1254-? )】、有甲、有贤 ——(113Q51)【升达】、升逵、升递 ——(114Q52)文振(1309-1400)、【文亮】、文康 ——(115Q53)志福、志明、【志聪】 ——(116Q54)应乾、应通(1380—1444)、应和 —— ......

         图例说明:
      (1):世系用黄帝世系和气公世系;例如(106Q44),表示世系为“黄帝106世、锺气公44世” 。
      (2):方括号【】内的名字是世祖,是下一代的父亲;比如【朝政(1169—1247)】,表示“109世的锺朝政公生于1169年,卒于1247年。他生三子,依序为:任、远、响” 。

         二、理公和“五龄公”之间除世系外还有什么疑问吗?

         除世系外,理公至“五龄公”,还有别的什么疑问吗?有,主要有两个:一个问题是,在理公和“五龄公”之间的“四代人”(大相、天柱、朝政、响)是否真的存在?   另一个问题是,理公和“五龄公”谁是从福建迁居广东长乐铁炉坝(在今五华县华城镇境内)的开基祖?

         1、关于“四代人” (大相、天柱、朝政、响)的问题

         所谓“四代人”,就是粤东四县(兴宁、平远、五华、紫金)提龄系锺姓的谱记中,其世系介于理公和五龄公之间的四代人——大相、天柱、朝政、响。 “四代人”因为出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无疑是受到南宋元朝及明初近300年的修谱空白期的影响,被许多地方在续修族谱时漏记了一代至四代;而且各地都认为自己的家谱记录是最正确的,才有了这一“漏代”问题让广东各地“五龄公”的后代为此争论了几十年几百年,至今无法对这段世系实现“真心真意”的统一。

      《锺史文选》认为:“五龄的生父就是理公”。其理据是:①有谱称,大相是五龄的兄长;②天槛、天柱、天栋是气七世(69Q7)逢治公之子的字号,锺史没有同名的二位天柱,东莞清溪的天柱公墓是70世桂公的纪念墓而非实葬墓;③葬于大埔古村的响公墓是气四十四世(106Q44)齐公之孙(他也叫响公)的,但他不是五龄之父。据此,该书作者断定,在福建武平千家坪没有五龄公之前的“大相、天柱、朝政、响”这四代人,认定“五龄公”才是福建迁广东铁炉坝的开基祖(一世),并强调只有执行老谱追溯,方是根本;即“五龄公”的生父就是理公(理公不是开基祖)。显然,《锺史文选》是无视了理公生于1062年和提龄公生于1229年,两人的年龄相隔167年的事实。

         我认为,《锺史文选》断定“五龄的生父就是理公”的结论是错的,这在上面的第一部分讨论世系时已经做了充分说明;《锺史文选》还断定“在理公和五龄公之间不存在‘四代人’(大相、天柱、朝政、响)”,这个结论也是错的,说明如下。

         对这“四代人”(大相、天柱、朝政、响)除世系外的疑问,主要有四点:

      (A)他们(“四代人”)的名字与气系锺谱其他世祖的名字有矛盾关联。    如,天柱公与上祖(70Q8)桂公的字号相同,朝政公的名字与上祖(84Q22)朝公的别名相同,响公与(106Q44)齐公之孙同名等。

         我认为,不能因为同名就否定他们的存在。所以会出现与上祖同名,有父母取名的偶然性,也有可能是父亲特意如此取名以缅怀先祖激励子孙;从目前的情况看,随着后代子孙繁衍越来越多,后代子孙与上祖同名将势难避免。比如现在,父母为子女取名与上祖同名的,比比皆是。我们能认为他们有问题吗?

      (B)将上祖的事迹和墓地引为己有。    如,将广东省东莞县清溪镇的天柱公纪念墓、和葬于广东省大埔县古村的齐公孙子响公之墓,说成为“四代人”中的天柱公之墓和响公之墓。

         我认为,这可能是后来的编谱者出于虚荣心,将上祖的墓地和事迹引为己有所致,这种做法当然是错误的、不诚实的。正是因为有前辈的编谱者造成的错误,我们才需要对其纠正;现在将这些错误纠正过来,不就成了吗。

         例如天柱公,有的地方的旧谱(估计是编于清代或民国时期)在描述其事迹时,将(70Q8)桂公(字天柱)在东汉助光武帝刘秀征讨王莽的事迹,或将(83Q21)贤公于南北朝时在福建宁化剿灭匪乱的事迹,也部分地搅和了进来,混成是“四代人”中的天柱公的事迹,这是十分错误的。这不仅于谱无补,反而增加了人们对这个天柱公是否存在的怀疑。后世编谱者的虚荣心往往会画蛇添足,严重伤害谱记的真实性。其实,这个天柱公和他的儿子朝政公及孙子响公一样,在南宋这个动乱的年代,他们如果不是抗金的战士,就是出生于铁炉坝及老死于铁炉坝的普通村民(至于他们曾否为官,因谱无记载,无法得知);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家”在铁炉坝。因此,他们的墓地不会在东莞清溪,也不会在大埔古村,而应该在铁炉坝附近一带,似乎会更为合理些。

      (C)前面平远、紫金二地族谱提供的“四代人”的生卒年份( 例如,大相生于1110年)准确可靠吗?   我确实不敢做肯定的回答。一方面是该二地族谱与武平谱在生卒年份上不衔接,另一方面他们的出生年份也经不起推敲。理由是:(1)平均代距偏大。由锺姓始祖63世气公生于公元前225年,到106世理公生于1062年,计算出期间的平均代距为30年,这是颇具参考价值的相隔43代的平均数据;提龄公生于1229年,他与理公之间相隔了五代167年,平均代距为33.4年,两相比较明显偏大。与参考数据对比,理至五龄似应为七代(即平均代距为28年)更为合理,就是说167年足以容得下五代人,当然就容得下这“四代人”了,这是证明他们“四代人”存在的主要理据。(2)大相的出生年份偏后。据五华铁炉坝族谱(见网文《锺姓入粤肇基地,广东五华华城铁炉村志》),理公在1098年避难,他是先到程乡(今梅县)隐居若干年后,才转移并定居于五华铁炉坝的;1111年北宋朝廷赦免锺家一门无罪,才可能为他的“定居”创造条件,否则只能继续隐居下去。理公在避难时,是带上独子大相和侄子满堂一起离开福建去广东梅县的(见网文《求是》),从梅县到铁炉坝时,他也是带上了子与侄两个并在此定居的,说明大相不太可能生于1110年,而应该生于1110年之前甚或在1098年之前,且更大的可能是生于武平象洞。所以,我对大相的看法是如此,对“四代人”的其他三人的出生年份的正确性也同样持保留的态度。就是说,我相信这“四代人”是存在的,但不肯定他们的出生年份是正确的。【当然,由上述二点分析,我还可以扯得更远一些:如果(注意,这里是如果)有谱称理至提龄共为七代,即在理与大相之间加插一代,我也不会怀疑它的合理性,关键是要有谱为据,但至今没有看到这样的谱据,所以,这个“如果”只能算是一种“假设性猜想”,是不能当真的。】

      (D)“四代人”既然存在,他们出生于何方? 墓葬在何处?    因为谱无记载,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正如《锺史文选》作者所说,在福建武平千家坪没有这“四代人”。但是,我们说这四代人只有大相可能出生于福建,而天柱、朝政、响则出生于广东五华的铁炉坝,他们四人的墓葬都应该是在铁炉坝,只是时代久远(南宋)距今八九百年将近千年,已经无从考查了。所以,这又是个研究难度很高的问题;就我目前所拥有的有限资料来看,请原谅,我还真的无法回答“四代人”他们墓葬的具体位置;同时,我估计很难见得到会有谱记载他们的这些内容。

         然而,虽然有上述四个问题(而且我还得承认,我在上面对这四个问题的解释,未必能够服众),但并没能妨碍我们对这“四代人”曾经存在于世的探讨;道理很简单,是理公(生于1062年)和提龄公(生于1229年)的出生年份的正确性,和其中相隔了167年的事实,证实了有这“四代人”存在于他俩之间。而且,还有数地族谱记载了这“四代人”的存在,我们就没有理由否定他们的存在,而对这种因为连年战乱和朝廷禁谱所造成的世系缺漏视而不见,硬要坚持“理生五龄”又无法自圆其说。我的家谱记载是“理生五龄”的,但我否定了家谱,认可了“理至五龄有六代”。

         2、理公和“五龄公”谁是从福建迁居广东铁炉坝的开基祖?

      《锺史文选》作者根据他所掌握的某地族谱,认定“理生五龄” ,而且说“五龄公”才是福建迁广东铁炉坝的一世开基祖。我认为这个认定也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呢?错在哪里呢?          <一>是理公生于1062年,1127年北宋亡(这时理公已经65岁),若是理生五龄,则他的儿子“五龄”也必定是在他65岁之前生于北宋,即都应该生在1127年之前;而我们的谱记则是“五龄”生于南宋的(例如老大提龄生于1229年)。“五龄”是生于北宋还是南宋?   正是《锺史文选》和粤东四县谱记的差别,这中间相隔了一百多年!我在前面用七点证据证明了提龄公生于1229年,说明“五龄”不可能生于北宋。      <二>是如果“五龄”是福建迁广东铁炉坝的一世开基祖,按照理生五龄的说法,就说明“五龄”之父理公没有外逃避难,还留在武平,他不是开基祖,五龄才能成为开基祖。然而,这就与前述“象洞十四祖”因避难外徙的说法相矛盾,因为事实是,理公乃“十四祖”中外迁的开基祖之一,他除了迁居广东长乐铁炉坝外,再没有外迁别处的记录。

         因“元佑党事件”,105世“四友”兄弟(友文、友武、友勇、友盛)在北宋末年面临诛族的劫难,他们的子辈(合共十四个弟兄)受到株连,除裕公未迁、毅公外迁后又回居象洞外,其他十二个兄弟全都被迫离开福建武平象洞四散外徙避难,其中就有理公。随后是北方金人与南宋的长期战乱,和接着的元朝灭宋战争,他们(及他们的后代)再也无法回居象洞祖地了,都成为新地的开基祖,所以后谱称他们为“象洞十四祖”。显然,理公外迁后,没有举家再回迁,他是新地的开基祖。那么,他的新地在哪里呢?我在上面已经回答过了:在广东长乐(今五华县)铁炉坝。

         理公是在广州刺史(相当于今之市长)的任上于1098年离任避难的,据广东锺姓宗亲网的文章《锺姓入粤肇基地,广东五华华城铁炉村志》,他当时带上独子大相和侄子满堂(齐公之长子)一起避难广东梅县并定居于五华铁炉坝。只有在1111年朝庭赦免锺氏一门无罪之后,理公才在1136年回到老家武平象洞并在当年终老于象洞,但他的子孙仍然留在铁炉坝。

         显然,106世的理公才是从福建迁居广东铁炉坝的开基祖。

         理公留在铁炉坝的子孙,因为金宋战乱和元朝灭宋的战争,不可能再回到武平老家。可以肯定,他的早期子孙 即“四代人” (大相、天柱、朝政、响),除大相出生于武平象洞外,其他都应该是出生在铁炉坝并且“四代人”都终老在铁炉坝。

         公元1127年北宋被北方女真金国所灭,历史翻页到了南宋;南宋继续抗战金人,岳飞是抗金的代表人物;1279年蒙古人灭了宋、金二国建立元朝。“四代人”中,除大相是出生于北宋外,其他都应该是出生于南宋,即“四代人”都是成长于也终老于南宋时期。从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历时近200年的战乱,即“四代人”一生都是在战乱的年代中度过的。

         宋朝限制民间修谱,元朝严禁民间修谱并强制毁谱,是到了十六世纪中页明朝嘉靖皇帝解禁民间修谱,修民谱才成为正当行为,使民谱如野火春风般催生出来。五龄的后代各支系在经历了近300年的修谱空白期之后续修族谱时,出现一二代或者数代的世系缺漏,就不足为奇了。“四代人”的问题代表的就是这种情况(被他们的一些后代在二三百年后续修族谱时漏记了,而且漏记了一代至四代的,都有)。后世能够有人记得起他们并简单地记载了他们,就已经很不错了,没有他们“出生于何方、 墓葬在何处”的详细记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据广东锺姓宗亲网的另一篇文章《求是》——该文代表了兴宁锺氏族谱编委会的观点——介绍(在不违背文章原意的前提下,我对其文中与本题目相关的内容作如下的归纳): “ 是谁最先由闽汀经程乡入古长乐县铁炉坝的呢?这是一个被历代修谱者忽略了的重大问题;提龄系的许多旧谱,都说是五龄公之父率子携眷肇基长乐铁炉坝,这个说法今天看来值得推敲。理由是:(一)梅县齐公系宗亲据谱溯源,在五华县周江镇冰坎村找到了齐公长子满堂的后裔,由此质疑了‘入粤始祖是五龄’,因为满堂公是与二伯父理公一起离闽入粤的;(二)理公、齐公兄弟俩因为避难,齐公次子明公随父避难迁居武平招信,顾及理公只生一子大相,是齐公叫长子满堂陪随二伯父理公及堂兄大相一同避迁五华铁炉坝的,入粤始祖应是理公;(三)传至五龄公时,锺姓已是人丁兴旺,地域狭小之铁炉坝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除幼弟瑞龄仍留居铁炉坝外,提龄、遐龄、祯龄、祥龄均陆续离开铁炉坝迁徙他乡(如兴宁、紫金、龙川、河源等地),‘五龄’又成了新居地的开基祖。”

         我赞同《求是》的上述解释,并认同理公才是从福建迁居广东铁炉坝的开基祖,而不是“五龄公”或他们的父亲响公。

         2012年出版的《锺史文选》是目前解析锺姓谱史最为准确的一本书,其最大的贡献是坚持“汉传老谱”,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附近找到了颍川锺姓的发祥地锺离山(今长葛县石象乡封升岗),并纠正了其他已经公开发行的几本锺姓谱书中的错误。我感谢《锺史文选》及其作者锺敬和先生,我的家谱第三稿就是依据《锺史文选》而修改完成的;但我不赞同他“理生五龄”和“五龄公才是福建迁广东铁炉坝的一世开基祖”的结论。去年,有同姓宗亲问我怎样理解“四代人”在各地锺姓谱里出现的世系出入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这“四代人”,促成我今天写下本文。本文和我的另一篇文章《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见于“锺氏宗亲网”或者“楚天锺氏网” 上),应该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姐妹篇,或者说,本文是对《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的补充。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与其说是探讨,还不如更准确些说是对粤东四县(兴宁、平远、五华、紫金)锺姓谱记的整理和归纳,因此,我不敢说我在文章中说的都是对的(但我对粤东四县锺姓族谱抱着一视同仁的态度,不带任何偏见,按照我的理解和需要而对它们有选择地加以采用,而不是全部采用,力求符合历史谱史,却是真的;我甚至对本人家藏的族谱中的错误也按照自己的理解作了否定和纠正),算是抛砖引玉吧,欢迎大家指正。

         广东省龙川县锺胜( 作于2015-2-26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