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地区唯一一座围龙屋(潮语区)
本帖最后由 客家一家亲 于 2015-4-23 21:47 编辑元埔围龙屋 上
http://121.11.161.162:8083/videos/vod/0/10/zxKIHat7FSnoC/vod_pplayer.swfhttp://www.jyrtv.tv/post/8952.php
元埔围龙屋 下
http://121.11.161.162:8083/videos/vod/56/50/ibkkhHcMsMyHP/vod_pplayer.swf
http://www.jyrtv.tv/post/8986.php
揭东区(蓝城区)白塔镇有个元埔村,它现与油麻山、坡顶湖等三个自然村,合成一个行政村,称为“元联”,元埔创村时,这里有个墟集,名叫“银埠墟”,墟集虽不甚大,生意却很兴隆。
因为地理位置优越,与龙尾西北丘陵地区接壤,常有山区的土特产来墟市出售,古时,这里有条小河,上通墟埠,下达榕江,水运通畅,沿河居民也常坐船上墟买卖,墟埠附近,有个丰化寺,也属揭阳名刹,住着百多僧众,生活用品也多从墟市购买,远近来进香拜佛者都来墟市歇足。故生意旺盛,凡来此经营的小商贩都获利不小。这里像个银山,做生意的像来取银,故这个墟市名为“银埠墟”。元埔邱氏,来此创村,开始名为“银埠村”,后因“银”与“元”谐音,义又相同,且墟集已停,村落又建于一片平埔之上,便改村名为“元埔”。
元埔村的创村时间,据《元埔邱氏族谱》所载:“始祖见阳公同弟妇关妈及三弟兴吾公,约于明朝天启丁卯年(1627)从饶平县岩上镇大坪村迁来元埔创立新寨”。《揭阳地名志》则写是创于元朝大德年间(1297-1307)。元埔邱氏于银埠墟的一片较高的草埔上搭建居住,垦荒种植,由于子孙勤劳耕种,又于银埠上做些小生意,生活安定,收入日增,家道渐渐兴旺起来,至第三代,人丁更是兴旺,经济也富裕起来,乃于清朝康熙初年,建起了元埔的围龙屋。
围龙屋,俗称“土楼”,是客家人居住建筑的特色,是中华民居五大特色之一,那元埔村为什么要建此与众不同的住宅呢?原来,元埔邱氏,居饶平县岩上镇时,是属于客家人,进入潮语区之后,便渐渐潮语化了,他们之所以要营建围龙屋,是有其原因的。一来是为纪念先祖,不忘本源。他们迁入白塔后,见子孙逐渐潮汕化,怕将来忘记本源,特建此客属独有的围龙屋,使子孙后代,居围屋而不忘本源。二来是土楼坚固,可保安全。明清交替之际,政局不定,天下动乱,兵匪混杂,人民遭殃,而围龙屋墙高又厚,有如城堡,若有变故,关起门来,在那以刀枪为武器的时代,便算固若金汤了。三是元埔富裕起来之后,诚恐受到周边强村的欺凌,有此堡垒,攻守方便,外人不敢轻视。四是促进全族团结,同居于围屋,有个集体观念,像个大家庭,子孙永远会亲如一家,团结一致的。五是可以防御地震灾害。凡此种种,才会促使元埔建造这与众不同的住屋。
元埔围龙屋,外墙形成一个圆形柱体,把全寨民居围在一起,远望像个潮汕妇女炊粿时用的蒸笼,近看则有如一座古代城堡,屹立在周边不同形式的居民住宅之中,犹如鹤立鸡群,威严壮观。全寨只有一个大门出入,门高2.5米,阔1.5米,门顶上悬挂着一个圆形的雄狮头饰,张牙睁眼,形象威武。据说,元埔村所在是属于猪地,而大门所向的几个村落,则是“五虎落平阳”之地,虎性喜爱吃猪,对村庄不利,堪舆家教以狮头饰于大门上,狮能拒虎,确保村中安全无事。围屋外墙高5、6米,基宽2.5米,是用砂土微湿后夯成的,十分坚固耐用。围屋里有空地,有厅房,分上下两层,每层有房屋30左右间,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留有许多空地、阳埕、通道、回廊,建筑讲究,通风透光。大门内左侧有一口井,井口阔2.7米,深4-5米,井水清澈,水质甘甜,四时不竭,可供全围屋居民饮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围屋中住有30多户,200多人。改革开放以后,村民中有了新的发展,才有不少人在围屋外边建造楼房居住。而今,围屋只剩下10左右户人家,据住过围屋的人反映,围屋里有点隔离尘俗喧嚣,环境比较清静,少受污染,饮水卫生,生活安稳,心态平衡,因此大多健康长寿,历史上有过不少百岁的老寿星。
元埔围屋,是潮汕地区仅有的一个,400多年来又保存完好,真是难能可贵。
揭阳境内有两座客家围龙屋,一座在揭东县白塔镇元联村元埔,另一座在普宁市船埔镇梅田村灰寨,后者有300多年的历史,而前者建造的时间稍早一些,估计有四五百年的光阴了。
元埔围龙屋,当地人称它为“土楼”。这座别具一格的土楼分为内外两圈,内圈有一坚固的门楼,由粗大的石门框砌成,石门框上下凿有小碗口大小的孔洞,可闩上木栅。门楣上方雕塑一个龇牙咧嘴的狮子头,这是南方建筑的一个特色——镇宅狮。古人认为狮子凶猛威严,能食虎豹,是百兽之王,故塑其像以驱邪辟祟。到了元明时期,人们认为狮子在百兽中占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石狮成了权势的象征,于是就用石狮来镇宅了。
元埔围龙屋内圈有房间31间,包括祠堂、大厅和住房,除厅堂呈长方形外,其他房子都是前窄后宽的倒梯形状。外圈则有39套房间,布局与内圈相似。内外圈之间是一条四五米宽的小巷。
元埔围龙屋建造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但在围龙屋内的邱氏公祠有一块镶嵌在墙上的石碑刻有“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的字样,表明在250多年前围龙屋就已经存在了。石碑是元埔村邱姓始祖邱兴吾的第4代传人重修祠堂时立下的。
清朝初年,有一位叫邱兴吾的客家人从饶平县元歌都(今饶平县三饶镇)来到元埔村定居,在此做点小本生意,逐渐积累了资本。到了第4代,邱氏发展成有一定积蓄的经商人家,就买下了土楼。邱氏后人对土楼进行了一番修建,建了邱氏公祠,奉邱兴吾为创村始祖。
元埔围龙屋,是客家人聚居文化的一个缩影,它的建造自然也跟客家人的迁徙不无关系。
元埔的得名,来自于元埠圩。据《揭阳县白塔区志》记载,元埠圩创建于元朝初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南宋年间,在今元埔境内的啼鸡岭山建有长寿寺(丰化寺的前身),寺院周围绿竹成阴,蕉林茂密。长寿寺建有圣旨亭,每逢初一、十五,州、县信众纷纷到此行香跪拜。来自福建莆田、海阳县三饶(今饶平县)和揭阳霖田都(今揭西)的经营者看准了其时的“香火经济”,迁此落户开铺经商,于是形成圩埠。因其时有不少经营者在短时间内发了财,人们遂称这个圩集为“银埠”,又因“银”、“元”音近义同,圩集遂转名为“元埠”,再后来,又因“埠”、“埔”义通,再转名为“元埔”。元明时期,海阳县东北部的三饶地区,是客家人聚居地,那里的围龙屋比比皆是,“土楼”也是客家人对围龙屋的称呼,至今饶平县仍有土楼600多座!因此,可以推断,是迁入元埔的客家人建造了这座围龙屋。
长寿寺毁于明初。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太祖下旨毁寺,长寿寺劫数难逃,被毁后,财产归双峰寺僧统管。长寿寺的变故自然使得原来那些依赖“香火经济”生存的经营者失去了依靠的支柱,于是,一些人选择离开,另走他乡,围龙屋原来的主人,也许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而正是这样,邱氏才成了围龙屋的主人。
时间: 2009年11月30日 来源:揭阳新闻网 作者: 阿龙袁东明江明东 白塔,是曾经的客家话区。
物是人非,语言更迭了,认同也随之湮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