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low 发表于 2015-4-19 06:56:30

近百年问,大埔涌现出不少汉乐和古筝名家


近百年问,大埔涌现出不少汉乐和古筝名家

.... 近百年问,大埔音乐人才辈出,涌现出不少汉乐和古筝名家:

    罗展才公(1848—1919)大埔县枫朗乡坎厦村人,其父宗爱公生六子,展才公排行第六,祖上几代为官,其故居称为“大夫第”。罗展才公被誉为古筝祖师,他在汉剧团担任乐师,告老回乡之后教授两位高足弟子:一是罗菊如,精于乐理;一是何育斋,长于技术,兼通理论。这从何松先生(何育斋嫡孙)撰写的《我所知道的广东客家(弹筝八法)》一文中可以印证:“何育斋早年习筝,据说在家乡师承前辈古筝家罗展才先生。”至于罗展才公师承何人,筝乐面貌如何?留待后人继续探索求证吧!

    枫朗罗明镜公(1851—1913)是汉剧四大外江班的头弦手。据其后人回忆,罗明镜公担任头弦手伴奏汉剧,在一次重要演出中突然断弦,他不慌不忙以剩下的一根弦演奏至结束,而演出效果丝毫未受影响。因此,名噪一时,被誉为单弦王。枫朗罗仙俦公(1875—1923)县志称其善弹筝、弦,兼擅诗书画。他是罗九香先生的同宗兄长、启蒙老师。

    大埔县境涌现出的大批汉乐家、古筝家、剧乐家,以及一大批职业或半职业的中军班艺人,长期在汉乐“和弦索”中领略汉乐神韵,而且精通多种乐器,但他们首先是出色的汉乐家,继而才是各种乐器的专家或筝家。他们的一生与汉乐结缘,大量趣事轶闻不胫而走,传为美谈。

    古筝得天独厚,音色优美动人,表现力极强,尤其长于表现古朴典雅、深沉含蓄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因而以古筝为主奏的乐曲和形式备受推崇。客家筝在长期的汉乐“和弦索”中与汉乐乐种共存共进,脱颖而出,一枝独秀。当汉乐出现何育斋、罗九香等筝家之后,客家筝乐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播于世,成为引人瞩目的筝派劲旅。是“汉乐”这方沃土孕育出客家筝乐和筝家,而客家筝乐、筝家又以其特殊的神韵和魅力将汉乐推向新的境界和高度。事实上有不少音乐人或爱好者就是先认识客家的筝乐之后才逐渐了解和喜受客家汉乐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汉乐和客家筝可以说是进入了何育斋时代。何育斋先生倾注毕生的心血,对汉乐进行系统的整理,选编了作为客家筝谱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何育斋公不但在大埔县家乡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汉乐和客家筝乐,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进而又走出山村来到省城广州组织“潮梅音乐社”,旨在集中客家汉乐名手,总结提高并与其它乐种互相交流,以图汉乐更大的发展。30年代初,何公还把客家筝乐带到上海,结交音乐名流,组建“逸响社”,传播授徒,为客家筝乐北传首作贡献。何育斋先生为客家汉乐、客家筝乐的继承和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将永留史册。

    1943年,何育斋先生辞世后,其弟子罗九香先生继承并发展了何公开创的客家筝乐,数十年如一日,奉献一生,无怨无悔。他在家乡十分动荡和困难的境况下,宁可丢财物也不丢弃何先生古筝遗稿,把精心完好保存下来的何先生珍贵文物以及何育斋先生生前使用过的印证客家筝发展轨迹的古筝带去北京,交给何育斋公的嫡孙何松先生。因此才有可能于2002年出版何松先生多年努力整理出来的《何育斋筝谱遗稿》。这是客家筝史上的一件大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近百年问,大埔涌现出不少汉乐和古筝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