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news 发表于 2015-4-12 11:01:10

勾起的影事 忆首部在我市拍摄的电影《欢腾的小凉河》


时间: 2011年12月19日 11:52   作者:□黎庆忠 文

http://www.chhzm.cn/data/upload/middlepic/2011/12/19/1dac9f3f35b24ac87adfec376569afc5.jpghttp://www.chhzm.cn/data/upload/middlepic/2011/12/19/4b65c288157ea8358dd10c23e83d3bfb.jpghttp://www.chhzm.cn/data/upload/middlepic/2011/12/19/bffcbd5167c7e7e52b9c11408f3c6e41.jpg

  编前话:执导过《上海滩》的香港名导刘仕裕曾经对贺州的媒体说过,贺州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在《酒是故乡醇》、《茶是故乡浓》等以贺州市作为外景拍摄地的电视剧在港澳台及马来西亚等地热播后,贺州在东南亚的名气不断提高。
  其实,到目前为止,打上“贺州烙印”的影视剧已达14部之多,黄姚古镇、临贺故城、客家围屋、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贺州玉石林等旅游景区都是贺州有名的影视剧基地,每年都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观光。
  曾经有人说:贺州成为广西旅游产业的后起之秀,靠的是通过影视基地文化营销,将资源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效应。
  影视剧基地不仅成就了贺州旅游,同时也提升了贺州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成就了贺州人。随着贺州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高,2008年,由张汉秋、凌火金演唱的客家民歌《鸡歌》才有可能登陆央视音乐频道。
  从本期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将发生在贺州影视剧拍摄故事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黎庆忠 文
  不经意间,拜读了祖平先生发表在《贺州日报》上的“在贺州启航的影视女星”一文。文中细数了几位在贺州启航的影视红星、新星,其中说到潘虹及她参演的电影《欢腾的小凉河》,让我倍感熟悉和亲切,也勾起了我尘封30多年的那段影事。当年参加影片拍摄工作的情景,在脑海的银幕中开始放映。
  1976年夏,(年代久远,记不清具体日期)上海电影制片厂《欢腾的小凉河》剧组来到贺县。(现八步区)剧组聚集了当时全国电影界的腕级人物。演员有:马昌钰、(江苏省话剧团)温锡莹、程之、仲星火、张雁、吴云芳。潘虹、顾玉琴、卢青当时刚从学校毕业分配到上影厂,也随剧组同行。影片导演是大名鼎鼎的刘琼,副导演是宋崇,摄影师沈西林,可谓是明星荟萃,大腕云集。只是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没人追星,更没有粉丝,加上刘琼、仲星火、程之等部分导演、演员都是刚从牛棚中解放出来,为了避嫌,工作、生活非常低调,唯恐一不小心,又被再次打倒。因此,尽管这么多明星会集八步这块弹丸之地,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动静,人们一如往常地生活工作着。
  可能有人会问,一部普通的电影,干嘛兴师动众,云集众多明星?这得说说当时的历史背景。1976年是我国多灾多难的一年,元月周恩来总理逝世;4月北京发生天安门事件;6月唐山大地震;7月朱德委员长驾鹤西去;9月毛泽东主席魂归昭山。“四人帮”以为篡党夺权的机会到了,疯狂地加紧颠覆活动。而邓小平与“四人帮”形同水火,成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最大障碍。于是,“四人帮”利用“天安门事件”,诬陷邓小平是总后台,是复辟资本主义的走资派,在全国开展了“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批邓运动,全国的舆论工具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批邓文章,而文艺方面似乎跟不上,没有配合形势的影视作品。于是,“四人帮”指令要搞批邓的文艺作品,电影《欢腾的小凉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仓促上阵的。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上海电影制片厂十年间拍摄的电影是凤毛麟角,而该厂又是人才济济的大厂,好不容易才有一次拍片的机会,演职员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加,特别是那些刚被“解放”的所谓有问题的演职员,为了表示决心更是争得不可开交,因此,《欢腾的小凉河》剧组云集了众多大腕明星也就顺理成章了。
  贺县是第一次拍电影,这可是件新鲜事。当时的贺县革命委员会(简称“县革委”是当时的党政最高权力机关)高度重视,安排剧组在县革委第二招待所(内招)食宿。(现八步区文化馆处)周围的群众偶而也会跑到招待所门前一睹明星为快,但当时人们只是好奇,远没有现今的粉丝追星狂热,倒也相安无事。剧组驻扎下来立马开始工作,选景置景,海选群众演员。我当时在贺县文艺队工作,记得一天下午,单位领导说我们晚上到招待所参加与剧组的联欢活动。当时心里是乐开了花,与电影明星联欢,那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众人自然免不了梳妆打扮一番。当晚七点多钟,我们屁颠屁颠地跑到招待所的小礼堂里静候电影明星的到来。然而令人大失所望,等了半天,来了几位剧组的工作人员,大概是导演助理、剧务主任吧,让我们报上姓名,根据各人的特长表演一段诸如唱歌、跳舞、表演唱、小品之类的节目,然后就打道回府了。明星没看着,联欢更是子虚乌有,弄得大家心里很是不爽。后来听说,像这样的联欢海选群众演员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凡是与文艺沾点边的单位都有类似待遇,因此,大家相视一笑,释然了。过了几天,一纸通知下到单位,我和几位同事被剧组相中,成了群众演员,大家甭提有多高兴了。
  剧组开机后,凡是需要群众演员的,都会派车接我们到拍摄现场。那是我第一次“触电”,因此印象特别深刻。在拍摄现场对什么都感到新奇好奇,这摸摸那看看,不懂就问,服、化、导、摄各个部门逐个弄清。一段时间后,什么摄影、灯光、升降、走位、出镜入镜、开机停机,一连串电影拍摄的专用术语也能与剧组的人搭上话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是上影厂的工作人员呢。不过话说回来,当时学的东西日后可有用了。1997年香港TVB到贺州拍摄《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两部电视连续剧时,我作为地方联络员,与香港同行沟通起来显得业务娴熟,配合默契,令他们感到惊讶。这或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欢腾的小凉河》大部分的戏都是在沙田镇道东村拍摄的,其中有几场戏印象特别深。一场是生产队喜送公粮的戏,地点就在道东桥上,人特别多,桥上,河岸两边排满了挑着一担担满满的稻谷的群众演员。现场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十分热闹。我们作为连戏的群众演员,与剧中的演员排在一起,因此,镜头较集中在我们这一段,其他的只是几个大全景。戏拍得热热闹闹,但在看电影时,许多参与这场戏的群众演员都找不到自己的身影,就算是见着了也只是极为短暂的一闪而过,旁人更是不知谁是谁了。所以说,在电影电视剧当中群众演员是无名英雄。我们几位由于沾了剧中演员的光,在影片中尚能看到一两个镜头,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
  另一场戏也是大戏,地点在道东村的一棵大榕树下。剧情大概说的是小凉河生产队队长周昌林(马昌钰饰)发现公社领导要生产队大搞多种经营副业生产而影响到粮食生产时,立即召集全体社员开大会,在会上慷慨陈词,反对发家致富。那天,由于拍的是全生产队社员大会,男女老少齐上阵,群众演员特别多。导演召集所有的群众演员说戏、排戏、走位,指定每人站的位置和奔跑的方向。一阵忙碌之后,戏正式开拍,只见马昌钰跑到大榕树下,敲响大铁钟。“噹噹,噹噹”的钟声响起,只见人们从村寨的四面八方迅速跑向大榕树下集结在队长的周围,队长站在树下的石凳上神情激昂,大声宣讲。记得剧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们就是要迈社会主义的步,堵资本主义的路”就是出自这场戏。尽管戏前排练过多次,但由于场面大,人多众杂,加上扶老携幼,戏特别难拍,不是演员台词不理想,就是群众演员站位不准确。这场戏整整折腾了一下午,导演刘琼才点头通过,而众多群众演员已是精疲力竭,累得够呛。群众演员尚且如此,主要演员就可想而知了,拍电影真不容易。
  说完大戏说小戏。有一场戏只有两位演员,是马昌钰和仲星火。马昌钰饰演的生产队长与仲星火饰演的生产队副队长就如何抓革命促生产的问题产生矛盾,俩人在一棵大树底下争辩不休。仲星火不愧是老演员,表演功底扎实,台词背得滚瓜烂熟,辅以一些形体动作,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又恰到好处。而马昌钰也不含糊,话剧演员的台词功力让他与仲星火配起戏来得心应手,相得益彰。俩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十分精彩。我们在一旁观看的都暗暗叫好,如果是在舞台上,那一定是掌声如潮。这场戏只一遍导演就OK了,老演员就是不一样。
  由于剧组是背着政治任务来的,所以进度抓得特别紧,前后只拍了一个多月,影片就杀青了。电影公映前,剧组特地派人携带着一副拷贝到贺县举行专场放映,以表谢意,我们这些群众演员理所当然成了第一批观众。当大家看到银幕上那些平日里十分熟悉的场景和身影时,都情不自禁地欢叫起来,显得异常兴奋,而对于影片的背景、内容、情节等倒没有过多的关注。电影公映仅一个月左右,因“四人帮”的倒台和当时的政治背景即被紧急叫停,这部影片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谈出了人们的视野。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段影事经历也渐渐成了往事,如果不是祖平先生的文章勾起,也许这段影事就没有放映的机会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勾起的影事 忆首部在我市拍摄的电影《欢腾的小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