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女——围龙屋的主角
徐徐展开粤东版图,梅州是汕头的邻居,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已成为邻居们的一种习惯。而我对邻居的关注,则是它的客家女——围龙屋的主角。桥溪古韵,一个开村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从明朝万历年迄今,数百年的生生不息,记载着一幕幕客家传奇。这座在钟灵毓秀的五指峰峦下的古村落,有着自己独特的古韵风华。走过小溪上的木桥,迎面就是错落于半山腰的村落,沿石梯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房舍荒凉古旧,只见有户主在旧舍前撑起招牌,做起土特产生意,而蜂农则把养蜂的四方木柜高高低低重叠,游人怕不经意碰翻木柜,惹来蜇伏的蜜蜂四处乱飞,于是,站得远远看一眼就走开了。往前走,是修旧如旧的宝善楼,这楼垂花通雕挂落,厅落屏风古朴典雅,二层楼布局四面相同,俗称“走马楼”。宝善楼外观大气,内饰精致,视野开阔,如同其主人高瞻远瞩,广建学堂,造福桑梓,留下宝园、宝善家塾等珍贵建筑。山腰,一幢白色楼房格外显眼,巧的是,这座叫仕德堂的建筑,屋前那树桃花开得格外灿烂,惹得游人竞相拍照留念,想必该是桥溪村现存建造年代最早的客家民居建筑。走过仕德堂,我想象这三个字的含义,应该是为官有德或德艺双馨的意思。我们虽然不了解这个家族的族史,但从外观看,白色房屋整洁亮丽,桃花灿然绽放,围龙的涵义不言而喻,家族的繁盛可想而知。而村口的百年珍稀古树,历经风霜,依旧苍虬有力,挺拔繁茂,如同桥溪儿女慈爱的守望者,守望着游子平安归来,守望着这座400多年的客家古村世代繁衍不息,宁静祥和。走过梅州,走过田田如画的村庄,客家围屋总会不期而遇。一个大圆将院子、房间围成圈圈,客厅是圆心,前半圆划出个小池塘,都成了半片圆,两者合为一小圆,想象打日本鬼子,这围屋就是一个家族、一个村铜墙铁壁的象征,齐心协力,前方开枪与后方支援全围在这个同心圆上,还能不捷报频传?圆屋并不封闭,大院不盖屋瓦,走出房子,就能仰望蓝天白云,欣赏月亮星星。据了解,客家的建筑特别讲究风水,特别是前半圆和后半圆大有内涵。导游让人猜,有人说,是合两半为全圆,其实不然,准确的说法是,如果水池是全圆形,且水溢满了,那么,子孙就得不到祖先的财(才)气,让出半个圆是为子孙后代着想,让他们有发展的空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家族一代更比一代强。记得下乡时,有一农友是客家人,她以自己的端庄外貌和聪慧赢得不少小伙的倾慕,却矢志不渝回老家,与青梅竹马的爱人结婚。那时,改革开放的大门尚未完全打开,年青人的爱情婚姻观也还传统,她总觉得,家乡再穷也要回去,一是可为父母守住老屋,让老俩口叶落归根回家有个依靠;二是在外再怎么发展,也得为爱回归家乡。那时的我,听得眨巴着眼睛,很少见她谈恋爱,平常就几封信来回,有那么深的感情为爱打回老家去吗?而老辈人却直夸这女孩子孝顺,规矩,现在想来,那农友传统的理念中应该掺和着围龙屋的精神元素在里面。客家女人是不是所生活的环境就像围屋般弥漫着封闭的氛围?导游这样回答我的问题:由于客家地处山区,生活极为清苦,男人多数认真读书,然后,走出山门,到外面闯世界,女人不但得操持家务,还得背着小孩下地种田。古时的嘉应州,随处都有学校。乡下每个村落,尽管只有三、五百人,至多也不过三、五千人,便有一个以上的学校。因为客家人每个村落都有祠堂,而他们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是学校。山多田少,粮食匮乏,男子必须外出谋生,而学会谋生技能,必先知书识字,有传闻,客家祖先原系北方迁涉而来,多为门户清高人家,自幼受读书为贵理念的熏陶,因此,客家人想方设法办学堂。祠堂拥有许多公产,他们就将公产收入用来办学,于是学生居多读书免费,不少虽属穷苦人家子弟,亦有读书求学的地方,而不至于成为文盲,此即所谓教育机会均等。而大部分男壮丁到外谋生,家中只剩老幼,因此,妇女就成为家中主力。客家妇女赤着脚,走路如风飞快,要尊重长辈,尊重丈夫,哺育小孩,还要耕田劳作,于是,客家女没有缠足的习惯。上山砍柴草,采摘茶叶时,客家女常常边劳动边唱着自己喜欢的山歌。唱出自己的自信,亮出铿锵有力的歌喉。客家妇女是围龙屋的主角,围龙屋精神被她们诠释得至情至美。难怪仕德堂前的一树桃花依旧笑春风。说不定,那围屋里就有几个艳若桃花的客家姑娘,对着拍照游人抿嘴一笑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