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孙中山发明的国服“中山装”
客家人孙中山发明的国服“中山装”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丘立才 河源市紫金县忠埧镇孙屋排是孙中山上代孙友松入粤最初的祖居地。孙中山的上祖孙连昌,不是从入粤祖籍地河源紫金县忠埧镇直接迁至香山县翠亨村的。根据《孙氏族谱》和罗香林的《国父家世源流考》所载,孙连昌先是迁居增城,继迁中山县涌口村。再过三代才迁至香山县翠亨村。翠亨村孙氏族人多认为从东莞长安镇上沙村为孙中山祖籍地。孙连昌先是迁居增城,继迁东莞长安镇上沙村,再迁中山县涌口村,再迁翠亨村的。 大力弘扬和传承客家服饰文化,推动客家服饰品牌产业化经营,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办,河源市客家古邑文化研究会、暨南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所、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会、央视华人·广东频道、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纯英服饰有限公司承办的“2014年客家服饰文化,在孙中山的祖居地河源市召开,很有现实意义,而研究客家人孙中山发明的国服“中山装”,就更有特殊意义。 一、“中山装”的由来。清朝中国男子都是按照满族的式样梳理头发,穿衣戴帽,一直延续到20世纪之初。虽然中国已进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传统服装仍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服装仍旧沿用着传统的长袍、马褂、瓜皮帽等式样。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觉着当时的服装不足以显示辛亥革命的成果,而当时孙中山觉着也应当有一个代表中国人民的辛亥革命成果的服饰,于是孙中山便结合西服和一些特殊含义创造出了“中山装”。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英国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而成“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关于“中山装”的来由,还有其它一些说法,如有的说,是1912年在广州问世的;有的说是由日本学生服、铁路制服改制的;有的说,是黄隆生首制的。他是一位越南的华侨,开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孙中山到越南筹组兴中会,一次到黄隆生的店购物,黄得知这个顾客就是孙中山时,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1923年黄隆生则随孙中山在大元帅府任事。孙中山设计服装时,曾请他帮同规划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它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而称“中山装”。1929年制定中华民国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孙中山之法式。 二、“中山装”的款式。“中山装”的最初款式:上衣为立领、前门襟、9粒明扣,4个压爿口袋,背面有后过肩、暗褶式背缝和半腰带。1922年“中山装”改为立翻领、7粒扣,下口袋为老虎袋。后又改成现在的款式:上衣为立翻领,有风纪扣;衣身三开片,前门襟,5粒明扣;4个贴袋,各有袋盖及1粒明扣,上为平贴袋,下为老虎袋,左右对称;左上袋盖靠右线迹处留有约3cm的插笔口。高档中山装,在袖口部位有3粒饰扣。与中山装配套的裤,一般采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裤。“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又保留中国服饰传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中山装”为中国服装的一种,是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装,后被称为中国国服。 三、“中山装”的评价。当孙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的(当时这些东西多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此装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具有严肃、庄重的服饰神情。 四、“中山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作为中国新的民族服装。孙中山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之一: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礼、义、廉、耻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春秋时期的管仲曾经说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的礼,指规规矩矩的态度。《说文》释“礼”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礼,在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四维”的义,指正正当当的行为。《说文》释“义”为:“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羊我为“义”。“我”和“羊”的关系,一般来说,有三条原则:一是按血缘关系、亲属关系;二是按地缘关系、友谊关系;三是按业缘关系、市场价值规律关系。这三条原则,处理“羊”和“我”的关系,实际上也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间的关系。通过服饰的形式来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四维”的廉,指清清白白的辨别。《说文》释“廉”为:“仄也。从广兼声。”实际上“廉”,原是分辨“产兼”而成“广兼”,要辨别好以“禾”来进行“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把握好两者的分寸,这是“廉”的标准。“四维”的耻,指切切实实的觉悟。《说文》释“耻”为:“辱也。从心耳声。”耳朵听到耻辱之事,心中思考觉悟后,行为要有所制止。 “中山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孙中山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之二: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孙中山把西方的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和中国古代传统的考试、监察两制结合起来,以五权宪法,产生五院制中央政府。通过“中山装”来彰显出孙中山的治国理念。 “中山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孙中山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之三: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愿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旧新之分。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推翻封建专制,权属于人民。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家给人足。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中山装”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五、“中山装”的影响。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20世纪中国三位伟人都喜欢。毛泽东、邓小平也非常中意,经常在公开场合和接见外宾之际穿上“中山装”,西方人有时也将“中山装”称为“毛装”。以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庄重的场合下,也穿“中山装”以示重要礼仪。“中山装”,曾一度被世界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服”。可见,“中山装”的影响深远。特别是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时胡锦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身穿“中山装”面向世人、面向世界!胡主席一身“中山装”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法新社注意到,胡锦涛穿了深色高领中山装,与60年前毛泽东就是穿着类似的款式宣布新中国成立。从整个庆典安排来看,胡主席身着“中山装”的寓意并不难猜:一是传承历史,“中山装”是中国历代领导人传统而又开放的思想的一个象征;二是兼容开放,胡主席的“中山装”与观礼台上领导人的清一色的西装,形成了鲜明对比,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传统不丢,把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胡锦涛主席身着的“中山装”,让红色文化世代传承。其文化的密码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来,比如人权思想、革命精神或民族复兴精神,它其实是唤醒集体文化记忆的最切实而有效的方式。“中山装”,使国民一度找回了失落了一个世纪的民主与共和的自信力;“中山装”,更让国人再次感受到了自由、平等、博爱、血与火浸染成的蓝色、红色文化的亲和力;“中山装”,使国众体会到中华民族礼、义、廉、耻传统文化精神的震撼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