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深赖际熙“客家”概念的理解
加深赖际熙“客家”概念的理解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丘立才 汉民族的客家民系自元朝形成以来,在五岭的南北山沟里顽强地生存着、挣扎着、繁衍着。随着人口的增长,再迁徙到国内其他地方,乃至迁到海外各国,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做“客”的步伐,也没有失去建设“家”园的雄心。客家人黙黙地耕耘着,坚忍不拔地前行着,在中华民族的东南大地上不声不响地生活着,甚至让世人感觉不到有这个民系的存在。直到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1853年定都南京,改称为“天京”,1864年失败。从此广州客家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震动了清廷的统治,汉民族的客家民系也让世界为之震惊的一个族群。 但是作为“客家”民系的“自称”和“他称”的确立,在什么时候?它标志着客家民系的成熟。有说,是在宋末元初;有说,是在元末明初;有说,是在明末清初。据清朝嘉庆年间徐旭曾的《丰湖杂记》记载,该当在清朝嘉庆年之前。书中云:“博罗、东莞某乡,近因小故,激成土客斗案,经两县会营弹压,由绅耆调解,始息。院内诸生询余何谓土与客?答以客者对土而言,寄居该地之谓也。吾祖宗以来,世居数百年,何以仍称为客?余口述,博罗韩生以笔记之。(嘉庆乙亥五月念日)”即1815年5月20 日。“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自宋徽 、钦北狩,高宗南渡,故家世胄先后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从之。寄居苏、浙各地,迨元兵大举南下,宋帝辗转播迁,南来岭表,不但故家世胄,即百姓亦多举族相随。有由赣而闽、沿海至粤者;有由湘、赣逾岭至粤者。沿途据险与元兵战,或徒手与元兵搏,全家覆灭、全族覆灭者,殆如恒河沙数。天不祚宋,崖门蹈海,国运遂终。其随帝南来,历万死而一生之遗民,固犹到处皆是也。虽痛国亡家破,然不甘田横岛五百人之自杀,犹存生聚教训,复仇雪耻之心。 一因风俗语言之不同,而烟瘴潮湿,又多生疾病,雅不欲与土人混处,欲择距内省稍近之地而居之;一因同属患难余生,不应东离西散,应同居一地,声气既无隔阂,休戚始可相关,其忠义之心,可谓不因地而殊,不因时而异矣。当时元兵残暴,所过成墟。粤之土人,亦争向海滨各县逃避,其粤、闽、赣、湘边境,毗连千数里之地,常不数十里无人烟者,于是遂相率迁居该地焉。西起大庾,东至闽汀,纵横蜿蜒,山之南、山之北皆属之。即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各属,及潮州之大埔、丰顺,广州之龙门各属是也。”“所居既定,各就其地,各治其事,披荆斩棘,筑室垦田,种之植之,耕之获之,兴利除害,休养生息,曾几何时,随成一种风气矣。粤之土人,称该地之人为客;该地之人,也自称为客人。” 徐旭曾从博罗、东莞某乡的土客相斗的现实案件,从其祖宗自宋末元初南迁到广东生存数百年的历史事实,引出“土”与“客”之分,引出“客家”概念。 有关“客家”称谓的确立,清末翰林赖际熙有反复论及。他撰写于民国九年的《赤溪县志》卷8《开县事纪》,是一篇论“咸同间土客械斗”的著作。其中论及“客家”称谓云:“边界虽复,而各县被迁内徙之民能回乡居者已不得一二。沿海地多宽旷,粤吏遂奏请移民垦辟以实之。于是惠、潮、嘉及闽赣人民,挈家赴垦于广州府属之新宁,肇庆府属之鹤山、高明、开平、恩平、阳春、阳江等县,多与土著杂居,以其来自异乡,声音一致,俱与土音不同,故概以客民视之,遂谓为‘客家’云。”他1925年编纂的《崇正同人系谱》卷一“源流”:“综观吾系著地之大势,如粤省方面,愈近南则愈少,愈近北则愈多。南、韶、连、循、梅、大埔各地,皆在北鄙。而与中原南陆赣、湘等省壤接毗连,遂为吾系萃处其中。此非由中原南徙而来之确据乎?今日环绕五岭之麓,如赣、汀、南、韶、连各州之吾系民族,乃当日中原南来,初经一次为客之民族也,而未再转徙且已成为今日最先之土著矣。然实则客中之主也。今日梅、循二州与珠江、江西上游及福建、潮、琼同系各族,乃皆当日度岭逾南、再经二次为客之民族也,而不复转徙,则亦成为土著矣,然实乃客中之客也。今日增城、东莞、花县、番禺、新安、龙门、从化、清远以及一概插处之客族,乃又近代生齿日繁、人稠地逼、因图发展,更经三次、四次为客之民族也。而转徙不已,又若成为频动之客族矣,是则客中之客而愈客也。而究何者纯为土?何者不为客耶?明乎此,而吾系之本末昭然矣。”赖际熙从咸丰同治年间发生的、持续14年之久死伤四十余万人的震惊中外的“广东西路土客大械斗”,以及从中原南迁广东后一迁再迁、一徙再徙的客家民系,来深入辨证地论述“客家”。 在徐旭曾、赖际熙探讨“客家”概念的基础上,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更是对“客家”的概念进行严谨的考证与论述,特别是对唐朝黄巢在福建宁化石壁“葛藤坑传奇”引入,使到“客家”民系的形成,更带有故事性、生动性、神奇性。“葛藤坑传奇”:“在昔,黄巢造反,隔山摇剑,动辄杀人;时有贤妇,挈男孩二人,出外逃难,路遇黄巢。巢怪其负年长者于背,而反携幼者以并行,因叩其故,妇人不知所遇即黄巢也,对曰:闻黄巢造反,到处杀人,旦夕且至,长者先兄遗孤,父母双亡,惧为贼人所获,至断血食,故负于背;幼者固吾生子,不敢置侄而负之,故携行也。巢嘉其德,因慰之曰:毋恐!巢等邪乱,惧葛藤,速归家,取葛藤悬门首,巢兵至,不厮杀矣。妇人归,急于所居山坑径口,盛挂葛藤,巢兵过,皆以巢曾命勿杀悬葛藤者,悉不敢入,一坑男女,因得不死。后人遂称其地曰葛藤坑,今日各地客家,其先,皆葛藤坑居民。” 罗香林的老师朱祖希在给他的《客家研究导论》写序时指出:“广东之客家,不与其土著之民相龃龉,乃与其邻近先来之客相龃龉,先来之客,忘其己之为客,而自居于主,竟有字客人曰[犬-客],曰犵,且有曰客家非粤种,亦非汉种者,于是客家之优秀者,乃相率著书,以自明其为汉族,然不过就言语或种族为疏证,未有将其历史地理语言文教为综合之研究者。”序言中把先期南迁的广府人、潮汕人与客家人的“龃龉”指了出来,似有重申赖际熙关于“客与土”、“客与主”的关系。 为了加深赖际熙关于“客家”概念的理解,有必要对“客家”二字的形、音、义进一步把握。先来理解“客”字。(一)“客 ”字其形。“客”字為“宀”、“各”字組成。“宀”为“交覆深屋也”,东西南北四柱相交,有堂有室是为深屋。“宀”是“宇宙”两字的头,为“宇盖头”,“客”的“宀”,就是要将“天宇”客成“屋宇”。“宀”是自已的房子,還是別人的房子。自已的房子接待客人当然要收拾整齐干净,进入别人的房子当然要得到人家的许可。“各”字由“攵”(卜又)、“口”組成。“客”字中心為“攵”,稱為反文。文有正文、反文。正文為基本文理,即人以爻號發展而來的文字把握事物變化規律的原理;反文為應用技術,“攵”寫成上“卜”下“又”,“卜”即卜占,“又”即動手。為客必須先“卜”,卜時間,卜空間,卜他人,卜自己,然後才能動口、動手,做任何事情才能成功,為客也才合乎礼仪,广受欢迎。(二)“客 ”字其音。“客 ”字读音为仄入声Κè。与之读音相同的有恪、刻、克、可、嗑、溘、㯼。“客”与“恪”同有“各”。“各”为“异辞也,从口攵,攵者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相异为“宀”、“忄”,做客时心态更谨敬。“客”与“刻”,喻给主客双方“刻划”下深刻印象。“客”与“克”,指有“作客”和“接客”的“能力”。“客”与“可”,“可汗”指男子,在外作客多为男子。“客”与“嗑、溘、㯼”共有“盍”,“去”掉饭“皿”的盖子,有作客之意。(三)“客 ”字其义。《说文》释“客”为:“寄也,从宀,各声。”“寄”有寄托、寄居之意。“寄”与“客”相同有“宀”、“口”,不同的是“奇”与“各”。各为异,异亦奇。《论语》曰:“寝不尸,居不客。”其意是指,生不可似死,主不可似客。寄客,引伸为来客、来宾、宾客、客人。从字典中查阅到“客”之义:一是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的意思,如:客人、宾客、会客、不速之客、客气、客卿。二是指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的人,如:旅客、客居、客籍、客死。三是指服务行业的服务对象,如:顾客、乘客、客流量。四是指指奔走各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如:说客、政客、侠客。五是指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客体。再来理解“家”字。(一)“家”字其形。“家”字由“宀”、“豕”組成。篆书的“宀”字就好象是母亲的乳房,孩子吮呼母亲的乳汁遂能长大。《说文》释“字”字为:“字者,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母亲在那里,乳汁就在那里,饭就在那里,“家”就在那里。“宀”不但指“交覆深屋也”,而且对男女的社会生活起着决定的作用:“女”入“宀”为“安”;“男”有“宀”为“定”。《说文》释“豕”为:“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读与豨同。按今世字,误以豖为豕,以彖为彘,何以明之?为啄琢从豕,蠡从彖,皆取其声,以是明之。凡豕之属皆从豕。”(二)“家”字其音。“家”字读音为阴平声jiā。与之读音相同的有加、嘉、笳、茄、痂、枷、珈、跏、迦、咖、袈、豭、葭、佳。“家”与“加、嘉、笳、茄、痂、枷、珈、跏、迦、咖、袈”,共通处为“加”字,《说文》释“加”为:“语相增加也。从力口。”“家”可是增加“语口”的地方,即是增加“人口”、“劳力”的地方。“豭”以繁殖生育力強的动物,“葭”以繁殖生育力強的植物,指“家”的功用,喻家庭枝繁叶茂、瓜瓞连绵。“佳”则喻“家”中夫妻比翼双双齐飞最佳状态。(三)“家”字其义。《说文》释“家”为:“居也,从宀豭省声。”家为居住之地,不但要有房子,而且还要驯养牲畜,繁衍人口,发展生产,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这是每个人所要追求的最基本生活,处于迁徙客寄过程的客家人尤甚。“豕”指繁殖力強的公豬“豭”,“豕”入“宀”为“家”,“家”义原本为“嫁”。女人出嫁即为家,男人立室亦为家。由个人的繁殖,到家族的繁衍,到家国的繁荣,到普世的繁华。客家人基本价值观:“穷人莫断猪,富人莫断书”,也符合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观。从字典中查阅到“家”之义:一是指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如:家庭、家眷、家长、家园、家谱、家塾、家乡、家风、家训、家规。二是指家庭所在的地方,如:回家、老家、安家。三是指动词“居住”:“可以家焉”。四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家祖、家父、家翁、家母、家慈、家兄、家弟。五是指家里饲养的,不是野生的:家畜、家禽。六是指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有某种身份的人家:酒家、农家。七是指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行家、作家、科学家。八是指学术流派:道家、儒家、法家、墨家、佛家、纵横家、诸子百家。九是指量词,用于计算家庭或企业:一家人家、一家店铺。 从“客家”二字的形、音、义来看,“客家”一词的概念呼之欲出。何谓“客家”? 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客家”一词:“指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现在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这一概念侧重于从“客家”这一汉民系形成的时间、空间来论述。 客家人的定义:凡具有客家血统、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这三项要素的人,都是客家人。而其中的客家文化素质就包括客家的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特别是客家人讲客家话更为明显的标志。这个概念是从客家血统、文化素质和认同意识这三项要素来界定,也有不足之处,难于准确界定“客家人”。应该说,“客家人”的概念是呈开放性的。而作为赖际熙先生开创的“客家学”,在学术界中就要严格区分客家先民、客家人、客家后裔、新客家人的概念。 赖际熙先生于“客家”概念的人生意义:任何一个人的未来,无论是“客”于天国,还是“家”于地府,都只不过是在地球上划过一条际痕,在天宇中划过一套熙光而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