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low 发表于 2014-12-21 10:37:56

新加坡客总汉剧19871018-叹沦落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4-12-31 11:19 编辑

新加坡客总汉剧19871018-叹沦落1、春串         2、叹沦落(张昭英独唱)      3、柳叶金‘正指’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DUzMjU4MDky/v.swf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DUzMjU4MDky/v.swf





namlow 发表于 2014-12-21 20:19:19



广东汉乐 《叹沦落》(笛子演奏:范永奋)
作者 范永奋   查看 70177   发表时间 2014/4/24 16:42

http://www.tudou.com/v/5uuaEeXrRwM/&resourceId=3041602_04_02_99/v.swf



namlow 发表于 2014-12-30 12:42:10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4-12-30 12:45 编辑




http://peraktaipu.org/150HANYUE/sgmyHANYUE_QU.html

从广东汉剧团来星演出 谈到星马的汉剧
作者:卓濟民先生
赤道絮語 - 第五辑:汉剧溯源
http://www.514200.cn/bbs/attachments/month_0512/CHKPH_cIr58uFLOzv3.jpg

註:
    一九八三年七月中国广东汉剧团应新加坡国家剧场的邀请前来作访问演出七天,场场座无虚席,给星马爱好汉剧人士无异打了一支强心针。广东汉剧团乃广东四
大剧种之一早已驰誉国内外,那次出国的队伍乃广东汉剧团的精英,团中名角众多,如青衣梁素珍,小生曾谋,老生范开圣,红净林士律,丑角吴衍先,花旦李 
花,杨秀薇等皆随团前来,在该团未莅星演出之前,香港华侨日报剧影艺术专栏主编黎觉奔教授获悉,要求我写一篇有关星马汉剧的文稿在该报专栏发表,由于当时
时间怆促,仅将曾在星马发表的拙作略加整理后投案,简略报导而已。
                        本文作者•一九八八年


    汉剧是大型的歌剧,现在武汉流行的与福建广东流行的汉剧,由于经过一百多年的各自发展变化,闽粤方面自成一体的南方汉剧,在武汉一带流行的趋向京剧的
腔调,与京剧比较接近。
    汉剧何时传入星马,乃无从考据,但从星马的汉剧团体组织看来便能推想其眉
目。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来自中国的华人中,潮、梅大埔人士占了一部份,他们都喜欢汉剧。六十年前潮汕四大名班:如老三多,荣天彩、新天彩等,都曾先后南来演出。星马二地民间团体练习汉剧者,亦曾先后成立多间。新加坡方面第一间专门研究汉剧的团体“ 娱儒乐社”,一九一二年创立,以潮汕人士为基干,参加者多是商界子弟,组织健全,今已有七十多年悠久历史,数十年来训练不少人才,过去每
年都有公演外,四十年前曾灌录数十张汉剧外江、乐曲唱片,该唱片曾风行潮汕南洋一带。一九二九年客家人创设南洋客属总会国乐部(新加坡独立后已改为儒乐部)与潮汕人士创设的“六一儒乐社”相应成立。第四家“陶融儒乐社”创立于一九三一年,最后一家也是潮侨创设的“星华儒乐杜”,成立于一九三五年。上迷五家
汉剧团体,都是业余性质,以“余 娱”历史最久。其次“客属”与“六一”。最后一家“星华”亦已五十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四十年前客属总会汉剧团亦曾灌录唱片卅多张,成绩都很好。汕头公益社小生李光华五
十年前南来曾参加“陶融儒乐社”,每逢演出,吸引许多观众。(按李光华乃潮梅名角赖生之传人。)从此以后,赖生之小生腔便传入新加坡。李光华虽已作古多年,他的高超技艺,仍留下深刻印象。第二次大战后数年间,新加坡汉剧活动可说是达到最旺盛时期,五家汉剧儒乐社,人才济济,经常为社会慈善教育而演出,观众非常踊跃。因为那时公共娱乐事业如电影,电视等,尚未发达,一般人对娱乐不能满足的情况下,舞台剧便受各界人士的特别欢迎。
    马来亚的汉剧运动,在太平洋战争前各地都有汉剧清唱音乐或中军班的组织,正式业余汉剧团体是麻坡业余儒乐社,一九四一年成立不久,遭逢日本军阀南侵。
停办三年多,一九四五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才恢复,聘郑翊升为导师积极训练,曾造就不少汉剧人才。一九四七至四九年,每年都有为教育慈善盛大演出,直至一九
六六年后才由于缺乏导师而停止。
    恰保霹雳客属国乐社一九四五年由李添盛、卓济民[本文作者]、梁少仙等发起组织,初期附设在嘉应会馆,聘丘均增为导师。(丘君蕉岭人原是潮汕外江班荣天彩之须生)在丘君之苦心训练下虽然人材不多,汉剧在北马一带曾放一异彩,一九四九年霹雳客属公会成立后,霹雳客属国乐社并入客属公会改为客属公会国乐部[那時ahakka/namlow 五歲,由父帶領前往觀禮],一九五0年摈榔屿客属公会开幕时,曾前往演出助兴,获得好评,自此以后霹雳客属公会汉剧团每年都为社会公益筹
款而演出,甚至丘均增导师逝世数年后才停止,诚属难能可贵。
    吉隆坡潮侨京果商公会儒乐部,一九五四年曾为新加坡南洋大学筹款公演汉剧,成绩亦不错,只可惜以后未见再有演出,马六甲客属公会,麻坡茶阳会馆,峇株
融融俱乐部,在三十年前亦曾积极练习汉曲,三地艺员亦曾联合演出汉剧,因各地之艺员不多,据闻今已停锣息鼓了。
    星马二地除了业余汉剧团体,五十年前,星马职业汉曲中军班非常兴盛,新加坡以及马来亚的吉隆坡、恰保、芙蓉等地,以丧事或华人农历新年常见吹唱汉
曲,战后才逐渐消失。
    星、马二地的汉剧运动最旺盛的黄金时期是由一九四六年开始至一九六0年以前的事。二十年前便开始衰退了。衰退的原因,首以导师缺乏。过去原来的导师是
来自中国潮梅一带,死者已死,老者衰老,在此地移民条例严厉限制下,中国的人才不能再进来,各汉剧团体皆感到缺师之苦,因而艺员后继乏人。第二是公共娱乐事业发达的影响,如电影,电视等,枪夺了古装舞台剧的观众。第三是当地出生的华人后裔,深受西洋文化的影响,不知汉剧是何物,因此学习的艺人越来越少,技艺也日见倒退,观众也随着减少了,近数年情况更令人失望。马来西亚方面的汉剧,几年前已停演。新加坡五家汉劇团体只存客属总会儒乐部一家每年仍有演唱外,其他四家皆已停演。或已改演潮剧了。
                            一九八三年七月廿三日
                            原载香港华侨日报
                              剧影艺术副刊

作者简介:卓济民
出生于中国,原籍广东大埔县。从事眼镜业务,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年青时
便爱好文艺,四十年代便在新马各华文报章的文艺副刊投稿,以笔名
茵茵,盘盘发表小说,散文,杂感等。从商仍孜孜不倦执笔写作,五十年代后
期以三齐, 文君等笔名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
本书收集了作者早期的部分文艺作品及多年来所写的各类题材的文章
选录成书,内容涵盖面甚广,有经济漫谈, 汉剧溯源,游记,随笔杂感等,具有
成熟的人生经验,丰富的知识,文笔流畅,是本书的特色。
赤道絮语
第一辑:排骨茶档
第二辑:昔年鸿爪
第三辑:旅游点滴
第四辑:寻根情结
第五辑:汉剧溯源
第六辑:经济漫谈
长屋出版社新加坡直落亚逸街一五五号一九八九年五月

namlow 发表于 2014-12-30 18:45:46

里面有三曲:

嗦咪 于 2014-12-25 12:27 编辑
    新加坡客属总会汉乐汉曲唱段(1987年录音)
1、春串         2、叹沦落(张昭英独唱)      3、柳叶金‘正指’

namlow 发表于 2015-1-24 12:19:57

1、春串         2、叹沦落(张昭英独唱)      3、柳叶金‘正指’

在目录的第

17 页,
75 和 76 页,
25,26, 和 27 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加坡客总汉剧19871018-叹沦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