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村级(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纪实
“我是农民,我是一名志愿者”—贺州市村级(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纪实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梁 莹
近日,记者走访贺州市了解到,该市开展村级(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建立村级(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67个。此举大大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涌现出一批自治区级“和谐乡镇”“和谐村屯”,培育了大批优秀的村级志愿服务队伍。
技术帮扶,
先进人物引领志愿风尚
9月23日上午,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铁耕村学雷锋志愿服务站里,摆放着“技术服务队”的牌前,前来咨询水果种植技术的村民络绎不绝。
富川盛产脐橙,铁耕村村民因种植脐橙走上致富路。该村志愿者结合本村群众种植水果业的特点,组建了水果技术服务队、市场营销服务队。志愿服务队里,乡土农业技术人才经常向村民传授一些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而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则积极利用网络帮助村民了解市场供求信息。
志愿服务队的真诚打动了受助村民,不少村民自发地与志愿服务队员一起,到社区幸福院开展敬老活动,在村头巷尾开展“清洁铁耕”活动……今年以来,志愿服务队共开展“清洁乡村”活动23次,开展10多次植树造林活动,种下5000多株树苗。
在钟山县榕水村,服务站站长张开芳是一名致富能手,他不仅带头致富,也带头引导村民开展志愿服务;在昭平县界塘村,技术帮扶志愿服务队同样受到群众的欢迎。
通过建设村级(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农业技术人才、致富能手不仅发挥了自身才能,也通过带头作用引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取得“双赢”效果。
以点带面,
村级志愿服务站全覆盖
2013年,依托于清塘镇榕水村委和榕水社区,钟山县在贺州市率先建立了首个村级(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并在村委进行挂牌。
服务站成立后,榕水村的志愿者服务队已有队员120多名,大多数志愿者均从农民群众中吸纳,通过在村级、社区建立网格化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使志愿服务活动在基层农村、社区有人管、有人做。在骨干志愿者的积极引导下,该村成立了老年人协会等群众性组织,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及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结对形式,以包户、定期、接力的方式开展扶困助残、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
该县广泛推荐宣传清塘镇榕水村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站的先进做法和宝贵经验,辐射推动全县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目前,贺州市各县(区、管理区)已在每个乡镇抓好一个示范点建设,为下一步村级(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全覆盖打下基础。
发动群众,
达到1+1+1>3效果
27岁的何祥稳,是平桂管理区西湾街道石梯村的一名村民,去年结婚后从外省返乡,白天在附近工厂打工,农忙时就照顾家里的田地。
在村团干的动员下,何祥稳加入了志愿者服务队,主要负责环境清洁。“在外打工,看到到处都很干净,希望也能把村里的环境搞好。”何祥稳的想法很简单。
社区服务大厅里,70多岁的何善年近来感受颇深。
“在村里,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有一群年轻人。你提出来需要帮忙,他们都会努力去帮你做好。”今年7月份,何大叔摔伤卧床在家,志愿者们帮忙收谷子、煮饭菜,让老人十分感动。
今年5月中旬,该村全面启动建立村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和志愿者服务站活动。服务站实行分片区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实现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网格化管理模式。如在开展敬老志愿活动中,志愿服务队按就近原则,采取“1+1+1”模式(即1名志愿者+1名好邻居+1名关爱对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重点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等服务。在扶贫帮困等志愿活动中,志愿服务与邻里守望相结合,获得了1+1+1>
3的效果。
村支书何富林告诉记者,原本村里乡情就比较浓厚,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也比较自然。当把这些邻里互助变成长效化、规范化的志愿服务后,带动了更多村民加入,乡村更和谐了。
“以前不知道志愿者是做什么的,现在慢慢了解了。”何祥稳说。
“这个是没有工资给你的,你还愿意?”何富林打趣。
“没关系,我是一名农民,现在也是一名志愿者,能为大家做点事,我高兴!”何祥稳笑了。
作者:梁 莹
(来源:http://news.163.com/14/1102/16/AA2EKEK000014Q4P.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