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试行药品“基准价”释放重要信号
福建省三明市从今年9月1日起对第一批住院进口药进行限价结算,即按照同类型国产药品限价,进口品种超出限价部分的基本医保统筹资金不予支付。这一规定实际上就是“基准价”雏形。所谓“基准价”,就是通常所说的“医保支付价格”,即通过对药品实施定额医保支付,超额患者自付的管理方式,让药企主动开展价格竞争,形成更为合理的药品价格。换言之,医院销售低于基准价的药品,差额收益归医院;而高于基准价的药品,则医院没有利润,由患者自付。 三明市率先启动药品支付价格改革,对药品实施定额医保支付,预示着医保改革正在提速,旨在发挥医保的杠杆作用,实现医保、医药和医疗之“三医联动”。笔者认为,改革的意义主要表现在:首先,它利于遏制药物滥用,引导医患合理用药;其次,它利于遏制药价虚高,并进一步挤出药价水分;再者,可节省医保开支,把钱花在刀刃上。三明启动的药品支付价格改革,实际已经释放出国家层面深化医改的多个重要信号:
价格竞争加剧。实行药品基准价,引导医患首选价廉物美的药品,比如优质的国产药、仿制药和低价药。公立医院也更愿意进这类药,而且药价越低越好,因为医院可赚取医保支付价与销售价之间的差价,最终使得公立医院的药品结构发生变化。鉴于公立医院仍是药品销售的主渠道,药企为了能让自己的产品进入医院,不得不一再压低价格,从而引发价格战,最终势必遏制药价虚高。
质量竞争升级。提升质量是药品领域永恒的主题,所以质量竞争是最健康的竞争。实行药品基准价,势必引发企业之间的质量竞争。无论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是高价药还是低价药,西药还是中药,高薪阶层会首选质量最好的药品,工薪阶层则会首选最具性价比或最划算的药品,而非简单地追求药品的低价格。全面实行药品基准价后,医患会注重药品的性价比,医保采购也会迎合市场的需求,为“买什么”和“买多少”找到最优解,从而提高医保采购的精准度,以降低参保者的自费比例,而且这也是增加医保吸引力的有效方法。
质量竞争,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性价比的竞争。这样的竞争环境使得生产者会尽可能降低进口药或原研药的价格,或者尽可能提高国产药或仿制药的质量。现在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评价药品的性价比,药物经济学评价费时费力费钱,难以实施。笔者建议,在现阶段可以将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化繁为简,达到预期目的,比如无需准确算出每种药品的成本效益比,只需确定同类药品之间的价值差异,然后按价值大小排序,便可依照市场需求做出合理的购买选择。大数据等新技术未来在药品质量评价方面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让医患用药回归理性。实行药品基准价,无疑会影响医患用药习惯,尤其利于遏制药物滥用和不合理用药。医患作为药品使用者,会自觉摒弃以往用药“舍贱求贵”或“崇洋媚外”的心理,主动首选最适合患者个体的或对患者自己最划算的、具性价比的药品。
为了降低参保者用药自费比例,各方想方设法合理挤出药价水分会成为惯例和制度。比如,为挤出进口药的价格水分,有效的方法包括:借鉴香港经验,减免药品进口关税;依据药物经济学分析,实行按价值定价与参考定价相结合;进行国家层面议价;降低药品流通成本,包括零售渠道多元化;带量采购;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医院药品拆零或小包装销售;反价格垄断和商业贿赂,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
加快医药分开,构建药品销售多轨制。实行药品基准价,势必影响公立医院的药品结构,医院用药会以物美价廉或报销比例高的药品为主,包括优质的国产药、仿制药和低价药等,这既利于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医院也可赚取药品销售差价。而那些报销比例低、自费比例高的高价药(进口药、专利药等)则由已经市场化的社区药店、网店或营利性医院销售。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有效遏制药价虚高,以降低患者使用高价药的自费比例。这样,药品支付价格改革会与药品零售制度改革同步。换言之,药品支付价格改革越到位,药品零售制度建设也越简单,直至最终完全实现医药分开。
来源:http://www.yxj.org.cn/news/yiliaochanjing/chanjingpinglun/2014110410202041324.ht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