喆庐:客家文化与革命情怀
人物简介:丘哲(1885-1959),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人。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黄岗起义、黄花岗之役和辛亥革命。建国后,历任广东省农林厅厅长、民盟中央常委兼南方总支部副主任委员、农工党中央委员、广东省主任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副市长、广东省副省长。“蛇羹鱼弹胜莼鲈,越秀山前客不孤。溜到新歌翻旧调,顿令乡思起乘除。”这首叶帅所作的诗词《在广州丘老家宴》中,“丘老”所指即为丘哲先生,叶帅与丘哲是同乡好友,亦是战友。提起丘哲,这位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并不很为大众所熟知,至于他的故居“喆庐”,深藏在山中更是鲜有人问津。近期,修缮后的喆庐重新焕发出昔日的独特魅力,丘哲及其身上的爱国精神,也引发大家心底那份诚挚的崇敬之情。●本报记者李少凤/文连志城/图驱车进入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境内,远远望去,坐落在客家围屋群中的一座小洋楼格外显眼,那就是喆庐了。记者发现,虽已是深秋,喆庐周围却绿意盎然,芭蕉、柏树、杉树、棕榈等树木环绕着这座小洋楼。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百年罗汉松,历经沧桑仍枝繁叶茂,那态势仿如战士久经沙场后的淡定与从容。院子里还有一棵百年白玉兰,每年阳春三月,满院芬芳出墙来。据说,院子里的许多树木都是从国外运回来的。喆庐建成于1925年,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记者看到,喆庐虽有西洋楼的装饰,但从远处看,喆庐灰墙土瓦,屋前池塘,屋后丛林,屋中天井,就如一座经典的围龙屋。喆庐采用客家传统的合杠屋布局,中轴对称。中轴线上,首进为西洋券式通廊门楼,二进为中式大门,采用传统的花鸟雕花大屏风。走进去才发现,整座建筑中西合璧,浑然天成,错落中有和谐大美。记者意外发现,一楼与二楼的横梁截然不同,分别是清一色的圆形与方形。“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折射出的是丘哲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及其严谨执着的作风。站在天井处,抬头望去,檐上的雨水接槽和去水管槽,形状美观,这是用德国镀锌铁皮材料包装而成,历近百年依然完好无损。踏着石阶上二楼,各式风格的门窗让人目不暇接:连接下堂门厅和上堂的轩廊式通道宽敞通风,装置蓝色的欧美风格百叶扉窗;两边偏厅采用镂雕金木屏风,上雕琢有花瓶、蝙蝠等吉祥物;天井两侧则采用客家传统民居绿色琉璃竹节露窗。而上堂的几扇大门红绿油漆相间,上方玻璃印有西方雪花暗纹,西体中用,相得益彰,富有韵味。走进上堂大厅,后壁上镶嵌着迄今为止梅县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英式壁炉。昔日的严冬夜晚,一家老小围坐壁炉前,畅叙欢谈的温馨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在二楼行走着,记者感觉脚下地板非常厚实、几无声响。经了解,才得知原来内有玄机:底下以木梁架棚板,加铺水泥面后再铺上花阶砖,行走时产生的噪音就能大大减少。喆庐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二楼建有前瞻式露台。在露台,记者留意到屋子两边还筑有宽两米的走马廊,与露台共形成“凹”字。据丘哲先生的小儿子丘浩章透露,抗日战争期间,受周恩来总理委托,丘哲在广东发展民盟组织,而喆庐就作为闽南的民盟根据点。那时,丘哲常和盟友们在此聚会议事。记者倚在栏杆前,秋风送爽,远处田园稻谷灿灿、农家炊烟袅袅,丰收的喜悦正在酝酿,好不惬意。丘浩章告诉记者,先父常年在外参加革命,而祖父早逝,先父又无法陪侍母亲,既然忠孝不能两全,就筹资建造这座房子,给年迈的母亲颐养天年,也算是尽了孝心。这也就能理解喆庐设计之匠心独运,考虑之务实周全了。丘浩章说,先父在此居住的时间不多,也做成一些有益乡亲们的事情。1933年,福建事变失败后,丘哲回到家乡。期间,为弘扬光荣传统,提高民众觉悟,丘哲及其他革命党人在松口筹建成中国最早的镇一级中山公园,还兴办中国最早的乡镇图书馆——松口通俗图书馆,丘哲任首任图书馆馆长。抚摸着喆庐坚实的外墙,记者不由得感慨:如今革命已成历史,但革命精神犹在;人物已留青史,但故居饱经风雨后仍屹立不倒,而它也必定成为激情燃烧岁月的见证,丘哲浓郁爱国情怀的见证,客家文化与革命情怀有机联结的见证。 [责任编辑:yfs001]来源:http://culture.gmw.cn/newspaper/2014-10/21/content_101559358.ht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