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news 发表于 2014-10-13 19:04:28

惠州生活:从帮助摔伤老人止血看社会常态

  城中媒体报道,10月9日早上6时许,三环路惠州市实验中学门口路段发生车祸,一辆货车将一位骑自行车的老人撞倒在地,老人受伤流血,上学途中的高三学生黎沛松看到后,迅速拨打120,并跑到路中间用校服为老人止血。等伤者被救护车接走后,他才回家换衣服返校上课。受伤老人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要了黎沛松的电话,表示伤好后要感谢他。黎沛松则淡定地对记者说:“这种事情不一定非要拿出来说,伤者没事就好。记住助人为乐这种行为,比记住一个人更重要。”
  一座城市不需要多么繁华美丽,只有冷漠的灯红酒绿不过是一座空城。能触动我们柔软的内心,让彼此感受到暖意的那一部分,唯有热心于救助险境中老人的平凡中学生。黎沛松同学救助受伤老人的事迹连日来得以传播,与社会构建正能量的现实需要不无关系。此时此刻,给好人一些欣赏的目光,当我们遇见需要出手救人的情境,自然会联想榜样的力量,然后像他们一样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座城市就会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值得去奉献爱和责任。
  此前各地持续热议的救人被讹风险、扶老人困境等等,都曾经那么深刻地触痛了我们的道德伤口,引发了我们对道德环境与社会风气的无尽忧虑。关于中学生黎沛松救人的每一次公共传播,无疑极大地缓解了我们身处其中的道德焦虑,因此显得更加难能可贵。这是一起看似平常的救助老人事件在民间成为谈资的社会心理基础。
  而在官方的叙事语境中,温情惠州频繁涌现“平民英雄”,与近年来政府和舆论对重建良善社会,塑造好人之城的呼吁密不可分。这一功劳自揽的表述极具迷惑性,颠倒了事实与话语的关系。事实上,好人好事如同坏人坏事一样,一直存在于这座城市之中,未被宣传并不代表“没有”。他们之被大肆宣传,亦不过是在话语系统中被“发现”了而已。
  但是,平凡人性中的道德亮色能被广泛复制,根本原因还在于普通市民之中仍旧存在传统的互助、责任和信赖的道德基础。道德可分两种,一种供在神坛,高不可及,意在让人膜拜;另一种扎根民间,只要你愿意接近和践行,触手可及。能够全力支撑起善行惠州“道德底盘”的,必然是后者。它展现了更为深广的道德视野,通过一个个好人的个体努力,集纳为更多人的道德践行,最终为社会风气的改善释放向上的力量。
  用黎沛松同学自己的话来说,“记住助人为乐这种行为,比记住一个人更重要”。此时此刻,他被标记为这座城市中的好人典型,其实,他更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和许许多多曾被广为宣传的惠州好人一样,他们的道德力量和勇气不仅来自于个体的自觉,更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激励,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分化、观念的多元、发展的阵痛,使得道德的挺立与生长面临复杂的社会生态。构建良好的道德生态,主张义与利的统一,抛弃虚伪的“高大全”英雄模板,把好人还给好人,把神还给神。我们只要记住好人在追求和接近“义”的瞬间所表现出的人格光辉就足够了,不必神化其他。普通的英雄最真实,我们都有可能成为他们。
  此时此刻,我们记取这座城市中的每一桩好人好事,给予他们欣赏的目光,是为了某时某刻可以忘却他们。当我们身处的城市,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人性品质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成为常态,那么黎沛松同学就真的是再平凡不过的一名中学生。每一个舆论话语中的好人,都自动退隐到人海中间,过他们的小日子,就跟我们中的每一个人一样,无须谁人刻意记取。 □末丛
来源:http://gd.sina.com.cn/hz/social/2014-10-13/08438919.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惠州生活:从帮助摔伤老人止血看社会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