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与开封客家话 中原古韵的活化石
【中原经济网讯】(记者 张长剑 通讯员 姚良)客家话,即客家方言,一般指客家语,简称客语。客家话的形成,与客家人历史上的几次大迁徙是分不开的。客家先民原本主要是中原一带的北方士族。当时他们讲的是中原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河洛雅音,是当时北方地区通行的交际语,即北方官话,在迁徙过程中又吸收当地的方言,从而产生了新的次方言,这就是今日客家话的源头。客家先民南迁过程中,又不断吸收了古越语、瑶语、畲语和赣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方言。 宋朝时期,客家先民迁徙闽、粤、赣交界地区,因这里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融合,他们便在这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然后形成了汉族一支新的民系——客家人。同时,作为这个民系共同的交际工具——客家话也在这里诞生了。一般认为,客家话在南宋便初步定型 ,而被定名为客家话是20世纪的事情。客家话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一门语言(非方言)。尽管如此,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是在中国,它被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家话称我、你、他为“捱(ai)你(en)、佢(ju)”,其中尤以“捱”最为特殊,一些人便称客家话为“捱话”。因为客家方言历史久远,通行地域广泛,在各地也就有不同的叫法。据著名客家文化研究专家谭元亨编著的《客家文化史》记载,有些地区称客家话为“麻介话”,也有些地区叫“新民话”、“客籍话”、“怀远话”、“河源声”等。顾名思义,“新民话”、“客籍话”是指新来的居民所说的话,“怀远话”、“河源声”是以新来的居民原住地来命名所说的话。
与其他方言相比,客家方言是比较独特的,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以地域来命名,不局限于某一省一地,而是分布于全国许多省区甚至海外。客家方言在中国通行的地区主要有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海南、台湾、香港,其中以广东省东部、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最为集中。地处五岭之南的广东是大规模移民和民族融合的地区,也是客家人聚居最多的省份。广东境内号称“三语鼎力”,客家话是其三大方言之一,几乎分布于全省各地,主要集中在粤东、粤北地区。由于梅县被誉为“世界客都”,梅县话被奉为客家方言的正统,所以人们平时常说的客家话,一般就是指梅县话。福建也是客家的重镇之一,说客家话的人约有400万,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在江西,客家方言是其第二大方言,使用人口约有800万,主要集中于南部地区。广西境内的客家话是该地区汉语的第三大方言,分布也相当广泛。此外,有关资料显示,在湖北、河南、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浙江、新疆和西 藏等地也有一小部分客家人聚居。侨居海外的客家华人华侨,则遍布于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是客家人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客家之所以区别于非客家,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语言。客家方言不仅是客家之所以成为客家的标志和客家文化的主要要素,而且也是客家民系自我认同的内聚纽带。一个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个客家人认同为自己的属群,其最直接、最简单的就是因为双方都讲一样的客家话。在客家人眼里,语言就是自己的命脉,就是自己的根,因而客家有句古训:“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来源:http://www.zyjjw.cn/kf/news/2014-10-13/194604.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