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mund_chf 发表于 2014-9-8 13:22:05

新加坡福德祠绿野亭简史(最久的庙宇之一)

本帖最后由 edmund_chf 于 2015-4-20 07:25 编辑

在新加坡,宗乡会馆有百年历史的并不少,但拥有190年那么悠久历史的,则曲指可数,福德祠绿野亭就是这么少数中的一个。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组织,根据碑文记载,它创立于道光四年(1824)是当年讲粤语和客语的两属方言群为共同管理庙宇与坟场所组成的最高机构。庙宇即是位于直落亚逸街76号的“海唇福德祠”,坟场在1840年之前是位于安祥山,麦士威路,柏城街一带,称为“青山亭”。1840年之后位于合乐路与中巴鲁路之间的坟场,称“绿野亭”。“福德祠”,“青山亭”和“绿野亭”先后被政府征用,只留“绿野亭”迁至蔡厝港坟场保留至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南下攻占新加坡,当时华社为了躲避日军的残暴检证,将所有的文字记录,都一把火烧尽,因此二战前的文字记录,几乎是绝无仅有,而福德祠绿野亭竟然还保有远至光绪十二年(1887)间的记录,这对历史学者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为了更好地保留这些珍贵的资产,同时也让世人有机会使用这些资料,在2004年庆祝180周年纪念时,与华裔馆合作出版(福德祠绿野亭丛书)筹募一笔(华社资料研究与出版基金),而使出版计划能惠及其他团体,为新加坡的历史研究,尽一份力量。
福德祠绿野亭走过了这190年,今后所能做的,碍於人力财力,毕竟有限,因此这项计划能够实现,我们可以说是仰天不负先贤所托,俯对子孙后代,也留下一部珍贵的资产。
文:福德祠绿野亭公会(2004年度会长) 李振玉PBS. (资料来自福德祠绿野亭庆祝180周年纪念会讯)

edmund_chf 发表于 2014-9-8 13:33:38

本帖最后由 edmund_chf 于 2016-12-21 16:39 编辑

福德祠绿野亭公会简史
公会组织与名称的由来
福德祠绿野亭是广客两属人士共同管理庙宇及处理坟葬事务而形成的一个组织。该组织在道光四年(1824)集资修建即已具雏形,全权处理福德祠及属人所需办理的事。根据记录,清道光庚子年(1840)理事会的组织,以广客两属会馆的代表组成,当时的会馆有:番禺,香山(后改中山),宁阳,冈州,三水,惠州,东安,肇庆,南顺,共九间会馆派出十位代表担任理事会各职。客属有应和,丰永大(大埔,丰顺,永定)分别派出代表共十位担任理事会各职。广客两属人士组成一个二十人的理事会。到民国十六年即丁卯三月初二(1927年4月)组织更为完善,定名为新加坡海唇福德祠绿野亭,并向政府注册,提呈章程并呈上广客两属产业所托人四名(广属两名,客属两名)其时,丰顺,永定,大埔已成立丰永大公司(今丰永大公会)。1927年的组织形式一直延续至今。1926年之后成立的会馆不得成为会员。当时理事会在合乐路建会所,定名为“绿野亭公所”换言之,绿野亭公所是一个办事处的名称,而竟然成了相当流通的名称,事实上正式注册名称是“新加坡海唇福德祠绿野亭”,社团注册局注明的英文名称则是(Hok Tek Chi Temple)1973年8月4日社团注册局正式批准,经董事部修订的章程并定名为(福德祠绿野亭公会)英文则为(Hok Tek Chi Loke Yah TengAssocition)沿用至今。
关于“新加坡海唇福德祠绿野亭“的英文名称,在早年的许多文件上(包括律师函件和高等法庭的文件)有“Tye Pak Kong Temple,1933年”,1952至1958年则有“Lok Yah Burial Ground”,“Sea Beach Fook Teck Temple”“Hok Tek Chi(Temple) And Assocition”及“Loke Yeh TengAssocition”等。由于早年因土地拥有权或承租问题引起诸多讼诉,文件上显示了上述英文名称。殖民地政府官员对这些名称似乎未有异议。此文在论述公会的组织和历史时,顺便提出英文名称的多种法,对查考公会历史具有一定的意义。福德祠绿野亭公会的组织是由广客两属共十一间会馆派出代表组成董事会和产业信托人。以目前章程依据,广客两属十一间会馆组成的董事会每届任期两年,理事会各职位以轮值分配,因此没有选举的过程。九间广属会馆是:番禺,惠州,肇庆,中山,南顺,宁阳,冈州,东安,三水。客属会馆则有:应和会馆和丰永大公会。
福德祠大伯公庙
欲了解福德祠绿野亭公会组织,回头追溯190年前的历史渊源,根据资料和文章记述,福德祠先有祠后有亭,所谓祠即“福德祠”亭是“青山亭”及后期的“绿野亭”。关于“福德祠”的历史,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重修福德祠碑记的记载,即说明“福德祠”早在1840年前已建立,据陶公铸写的《福德祠绿野亭沿革史》文中所述:在创设青山亭之前,于清仁宗嘉庆年间,属人同祀有大伯公神座于海唇,即今源顺街海唇福德祠神庙也,据前人所述,当日神座为一长者之坟地,初不过陋小而仅具规模,后以声灵赫濯,远近蒙庥,遂至祈祝者日众,及道光甲申(1824),乃集众而修建之,并为属人谋福利之事,由是香火日盛,历三十年。
根据现存碑文,福德祠经咸丰四年(1854),同治元年(1862),同治八年(1869)数度重修扩建,又因祠前临海,遂于同治九年(1870)在祠前建筑墙坪地,以作为演戏酬神之用。规模日渐完善,香火更旺盛,然而纷争也因而起,两帮司祝之间争闹不休,致讼公庭,最后经当时英政府之总巡捕与护卫司两位大人(可能是相当今日之警察总监与总检察长之官员)提讯立案,谕令两造绅商代表,于1887年1月12日,即光绪十二年十二月九日。签立合约,订下章程规定福德祠司祝由广客两属轮值,约请管理,所有收入盈余或不敷,由两属各占一半,秉公处理,不得再生事端。从此以后,福德祠与绿野亭之管理模式就被定下来。往后所订立的章程皆规定由广客两属各半,轮值管理,一直沿用至今不变。至1988年被市区重建局征用,目前“福德祠”为远东机构所有,并改为“福德祠博物馆”,“福德祠至今仍保留在原址直落亚逸街76号(俗称源顺街)。已经成为古迹被保留,而再也没有香火鼎盛的情景了。
青山亭和绿野亭
根据文载所记述,是先有祠后有亭,大概于清嘉庆年间,有说在1824年即建有大伯公祠,因为要处理属人逝世时坟葬事,即觅地作为坟葬之所,也即是:“青山亭”,位于现今麦士威尔路与柏城街一带,当时此地丘陵起伏,树木扶疏,故称“青山亭”。记得当年建屋局兴建国家发展部大厦时,还在那里挖掘到两副前清时的棺木,尸首尚清楚可见,至道光十八年青山亭已碑墓相连,棺上加棺,墓地已至拥挤,至此年已是建大伯公祠庙二十余年,因不敷应用,当时的理事们决定另觅新址安葬属人。青山亭封山止葬几十年之后,为当时的英国殖民地政府征用,后来于民国十年(1921)拨出柏城街一地段补偿,广客两属各分一段。因此广惠肇三属建一排店屋,即“天一景”及“新亚”拨归养正学校及广惠肇留医院。客属应和和丰永大公司所得一段,则兴建客属总会大楼,并成立南洋客属总会。
前所述青山亭于道光十八年戊戌年间已不敷应用,属人公推番禺胡南山,大埔陈嘉云,南邑何亚炎为大总理,嘉应叶裕昌,刘露清,李友清,番禺黄亚周等为副总理,另觅新地作为坟山,于是在中巴鲁与合乐路之间得到一段二十三英亩余之地,于1840年1月34日获殖民地政府批准(地契编号1525)只准作义山埋葬之用,取名“绿野亭”,后建有一间大伯公庙,香火鼎盛。1957年被征用,拨给蔡厝港五英亩坟地作为迁葬之用,迁葬工作于1958年完成。当年政府征用“绿野亭”坟地曾赔偿三十万元,除发给广客两属会馆共二十四万元,仍存六万元,此款即后来兴建直落亚逸街福德大厦的部分经费。
绿野亭在中巴鲁包括河水山的坟场于1958年迁葬至蔡厝港坟场,由于五英亩地实不敷用,当年墓穴全以石碑排列,所有石碑都刻有号码,至今仍可根据碑号查出各属先人的名字。有县籍姓氏者四千三百四十一穴,无县籍姓氏七千一百七十七穴,合共一万一千五百一十八穴。
蔡厝港坟场仍建有一亭上书“绿野亭坟场”内供奉大伯公,大伯婆,祠亭有联:“绿野青山灵钟七属,公坟私冢祀享千秋”此亭对侧建有一座大总坟,2002年岁末重修总坟和祠亭,并清除坟场所有杂草,每年春秋两祭,公会董事们一大清早则乘车前来祭拜,隆重其事。虽然,平时鲜少人上坟场清扫,但却是香火不绝,即是说,平日里常有人在祠亭里祭拜。
根据前辈们的文字记述,在青山亭迁葬后,广客两属同人意识到共谋总坟地需有大坟场,遂决定各自设立坟场,即有广属的广惠肇碧山亭,客属则有应和会馆的双龙山,丰永大公会的三邑祠,广客两属所设立的坟场都颇具规模,管理完善。至今,福德祠绿野亭公会每年春秋两祭必往双龙山,三邑祠,蔡厝港坟场和广惠肇碧山亭祭祀,隆重其事,成为传统祭祀活动。
兴建福德大厦
1950年岁末董事会已在会议上决定兴建福德大厦,福德祠绿野亭公会在直落亚逸街(俗称源顺街)保有一地段,乃祠前戏台之地,原先该地段租予他人,1952年便已绘好建筑图以兴建屋宇,租户因租借空地事引起讼诉,由工公会律师向第一租户作出提控获胜,另一租户却又因搬迁费起争执,经律师提控和产业信托人钟桥才先生从中调解始圆满解决。而至1955年才正式兴建大厦,原先迁葬“绿野亭”之赔偿尚余六万元,不敷建筑经费,由四位产业信托人向银行贷款十二万元,由钟桥才先生个人担保。1957年十月十三日开幕,“福德大厦”即在原先的福德祠古庙斜对面,巍峨壮观。
合乐路福德祠公所约于六十年代被征用,的赔偿金一万六千七百元,福德祠绿野亭公会建了福德大厦后,五层出租,六楼僻为会所,六楼应是天台那层,楼上除了议事室(会议厅)用来办公及开会之用外,并设有大伯公和城隍爷神座,可惜好景不常,1988年又被征用不久后而拆除,福德大厦从此在直落亚街消失。
公会另购新址安顿
1988年福德祠与福德大厦被征用之役,董事们将赔偿所得款项另觅新址,1992年标得丹戎巴葛一带克力路3号一座三层店屋,加以翻新,除出租外也暂作公会会所。1994年再购置芽笼11巷17号店屋,作为会所之用,也即是现今会址。

新加坡芽笼十一巷十七号,邮区388709电话:+65-67446120   传真:+65-68469665
17, Lorong11, Geylang, Singapore 388709   Tel:+65-67446120   Fax:+65-68469665
文:李振玉,陈观胜(资料采自:福德祠绿野亭庆祝180周年特刊)

欲知更多资料,请点击:
新加坡华人庙宇(五):历史最久的庙宇——福德祠http://dcbbs.zol.com.cn/71/1061_709567.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加坡福德祠绿野亭简史(最久的庙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