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news 发表于 2014-8-24 17:04:49

官府、海盗与巨族:寻访“广人煮盐”遗迹


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14-08/23/B9/res01_attpic_brief.jpg


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14-08/23/B9/res03_attpic_brief.jpg
惠州崇林世居。

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14-08/23/B9/res05_attpic_brief.jpg
  旧日煮盐炉——香港深湾村遗址。

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14-08/23/B9/res07_attpic_brief.jpg
  潮州广济桥曾是重要食盐配运中心。

  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自不待言。在古代社会,盐业生产无论对于国家税收、地方经济还是个体致富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产业。因此围绕着这一古老而利润丰厚的产业,各方势力的纠葛从未间断过。广东是中国南部濒海的一个省份,背负五岭,东、西、南三面临海,海岸线长,产盐的条件十分有利,产盐的历史悠久,关于盐的故事也就格外多。  文、图:卜松竹
  崇林世居:盐业催生的豪门  盐的生产和贩运,在广东催生出若干豪门大族。  丰顺县建桥镇建桥围,是一座和盐商有着密切联系的“城堡”。这里既留存有元末古巷,更多的房屋是明代飞檐式的四合院建筑,也有清代防火山墙式建筑混杂其中,它是目前梅州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保存有元、明、清三朝古建筑的古城。兴建它的建桥张姓宗族,是该县西部地区的大族望姓。生于明清之交的张如白、张瑞吾父子,便是在康熙初年依靠贩盐而起家的。致富后,父子投资田产和店铺,兴办教育,令建桥围文风兴盛,清代共出了举人4位,贡生13位,入仕为宦者几十人。  崇林世居,是惠州最大、广东第二大的客家围屋,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大山下村。崇林世居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共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池塘,面积约9亩,半月形;第二部分为禾场,面积1536平方米;第三部分为首围;第四部分为以祠堂为中心的保斗部分;第五部分为有望楼的后围。正面开3个大门,门框均是花岗岩石。四周围墙高9米,下半部分为灰沙墙,上部为砖砌墙,厚80厘米,围墙内上部设有“走马道”连接四个角楼以作防御、联络之用。角楼与“走马道”均设有射击孔。内围屋呈方形,由3层回型建筑群和一座3进式祠堂组合而成,最外围中间部分有一座高15米重檐歇山式的3层望楼,站在楼顶可眺望整座围层。除了祠堂、门楼、角楼外。围屋内有住房262间,9厅18井,规模令人叹为观止。其始创者叶文昭,即为清雍正年间的大盐商。  梅州的松口镇,也是因盐而兴的乡镇,与粤盐北运息息相关。这里是闽粤间重要的贸易中转站,流经的松口松源河是梅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可以进入福建省武平、永定、上杭和长汀等地,梅江的另一条支流石窟河可以通往江西于都、兴国、会昌、宁都和福建武平等地。这里的李姓、谢姓、梁姓的祖上,有曾出过大盐商。
  香港曾是重要煮盐中心  广东地区在西汉时便设立盐官管理生产,征收盐税。唐昭宗时曾任广州司马的刘恂在《岭表录异》中“广人煮海”的文字,是目前所见关于南海制盐最早的文字记录。宋代广东境内开始设立官办盐场,北宋时广州所辖范围内有13处盐场,遍及今珠三角、粤东、粤西和海南等地。此外还有不少并未设“场”的产盐点,私盐的生产也不少。元代广东的盐场主要因袭宋代的分布和运销格局。到明代制盐技术提高,产量提高,盐场分布也扩大。有专家统计此时广东盐产量约为9.5万吨,已经相当于民国产量的近半了。清代一些盐场随着环境变迁被废弃,但新的盐场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海南的盐业生产增长最快。  在香港大屿山、香港岛、南丫岛等地的海岛沙堤上,有百余处南朝至唐代的煮盐遗址。从1935年以来,他们陆陆续续被发现,成为见证古代广东地区盐业生产的重要实物。这些煮盐炉中,香港国际机场修建前的赤鱲角岛深湾村遗址保存最好,共清理出分三排东西向排列的13座炉灶。  香港一带在西汉时属博罗县,随着较早开始开发海盐,其在岭南地区中的地位日重,朝廷也很早划出宝安县,加强这一带的盐政和土地管理。但在晚唐以后,随着海平面下降和政府政策的变化等原因,香港盐灶的生产衰落,盐业走向式微。  清代广东制盐业是我国从传统的封建榷盐制走向近代自由贸易的转折时期, 对后世的盐业生产有深远的影响。清初保持了明盐场的布局, 除了有些盐场被合并外, 新辟的盐场甚少。当时广东未设盐院, 是由盐市提举司监督盐务的,每年征收的盐课在14.1万两以上。  但是官盐仅仅是广东古代盐业的一部分,私盐的生产和销售似乎从来就没有消停过。造成私盐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所定的价格和黑市价格差异太大。仅以清代为例,清初藩府统治广东, 尚氏父子为获取暴利, 长期走运私盐, 官方带头走私, 开启了不良的风气。清中期缉私虽严,但难以平息。广东的盐场散布于海岸, 幅员辽阔,海路四通八达, 并不像其他省的盐场集中,故不便统一控制,为走私提供了方便。广东僻处岭南, 封建王朝难以控制。私盐生产可获暴利, 在封建统治者残酷的经济压迫之下, 不少人为生存而铤而走险, 农民起义队伍曾一度占据场栅, 产盐悄卖,许多场主也对政府阳奉阴违,甚至勾结海盗进行私贩, 这类情况在惠州一带尤为严重。
  粤盐行销七省 靠四大系统  清代粤盐行销的范围达两广、江、楚、闽、黔滇七省。广东盐产集中在沿海的盐场, 主要靠沿岸海运和珠江河道的水运网作自南向北的输送。政府为了统一控制食盐的行销, 防止私盐, 把广州和潮桥(潮州广济桥)作为总的食盐配运中心, 各地盐产先发至这两个中心, 再溯西江、北江、东江、韩江转输到各埠。  广东食盐的运输总体而言以水运为主,主要分为珠江水系、韩江水系、高雷地区和海南岛四个系统。其中,珠江水系以广州为盐运中心, 沿海盐场的盐产沿海岸运输,入珠江口, 至广州东汇关, 然后分别从西、北、东江转运。  沿着这些运盐线路一路走去,可以找到很多和广东古代盐业生产有关的遗迹。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广东、江西交界处的梅关古道。早在明末,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在南雄看到包括大批海盐在内的“许多货物经此输往他省,因此船只往来不绝”。此外,还有潮州的城市标志之一广济桥,当时在广州东汇关配运称为“省配”,在潮州广济桥配运称为“桥配”,在产盐的场地直接配运称为“场配”。
来源: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4-08/23/content_2728530.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官府、海盗与巨族:寻访“广人煮盐”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