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木雕:钟情客家元素
▲毛国忠的木雕佛像姿态万千。▲喜欢旅游的毛国忠每到一处,总喜欢淘一些木雕回来。
▲毛国忠收藏的木雕作品。
▲毛国忠技法娴熟,注重细节刻画。
▲毛国忠的木雕作品栩栩如生。
▲用硬木雕成的“软蓑衣”。
▲弟子们在创作。
▲毛国忠在创作木雕作品。编者按民间工艺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其“民间”二字,并不是指产品的生产场所或所在地,而指的是产品的内涵。我市民间工艺领域宽广,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不乏绝活。近期《惠州日报》将推出“人文惠州·民间工艺系列报道”,为读者集中展示惠州木雕、彩瓷、泥塑、剪纸、烙画等民间工艺,盘点惠州民间工艺发展脉络,叙述民间工艺美术师们对于梦想的追逐,敬请垂注,欢迎提供新闻线索。棕色的蓑衣挂在墙上,看似柔软的棕丝,层层叠叠穿插交织……在毛国忠的工作室,看见记者对这件蓑衣很感兴趣,他便怂恿记者上前摸一摸。这一摸不打紧,没想到原本该柔软的蓑衣,竟坚硬如石。“这是件木雕,你看,为体现蓑衣的柔软,我特意将两条绑带处理成曲线,这样看起来显得柔软一些。”毛国忠笑着介绍,在这件作品中,他融汇了微雕技法,每一厘米长的小段里刻有10多条细线,让木质“蓑衣”显得更加细柔。◎喜欢竹联渐渐迷上木雕“小时候就喜欢雕刻,读书时买块橡皮,学着雕个印章。”毛国忠说,真正爱上雕刻,还是高中毕业之后,看见一位朋友的父亲用竹片刻了一副对联,觉得特别喜欢,专门买好竹子求了一幅“竹联”回来,还特意向朋友的父亲请教,学习竹雕手艺。对毛国忠触动最大的,是到湖南长沙的一次旅游。“当看到马王堆展出的竹勺等竹器时,颇为惊讶,没想到2000多年前,竹雕艺术就已经如此完备。”毛国忠颇为感触地说,“这件竹勺不仅在成型上因材施技,装饰技法也综合了漆绘和透雕、浮雕多种工艺。”回到惠州,毛国忠便跑到龙门买回一批竹子,开始琢磨做起“竹联”、竹雕。在靠墙的博古架上,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即根据竹根原型,采用圆雕、阴刻等技法雕刻而成。还有烟盒、笔筒等造型新颖而实用的器物,让记者大饱眼福。由竹雕到木雕,毛国忠雕刻作品的主题,始终离不开脚下这片土地。客家乡土题材中,蓑衣、笠帽等生活用具以及美丽的田园,不时出现在他的创作中。记者留意到,在工作室进门的地方,摆放着一块阴沉木,毛国忠因材就形,正琢磨着用它创作一幅《荷塘趣事》:亭亭玉立的荷花、低头觅食的水鸟、悠游自在的锦鲤……以展示一种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一般木雕只能远看,近处看会觉得比较粗糙。”毛国忠结合自己的微雕技法,注重细节刻画。比如,一只褐色的“蝉”,趴在一根黄色的黄花梨上,似乎正高声歌唱。从头部到翅膀,颜色由深到浅的渐变,自然而生动;凸出的眼睛、翅膀上细细的纹路、足上的细刺,无不刻画精细,栩栩如生。“从事雕刻艺术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如果有更好的门路,大家就不喜欢折腾这些了。”毛国忠坦言。从一块树根到一件根雕作品,从一块毫无生趣的木材到精美绝伦的木雕作品,少则耗费20多天、多则数月,一件大型作品,像前文所说的《蓑衣》,从构思到完工,毛国忠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惠州木雕缺乏地域特征《惠城文史资料》记载,惠州木雕主要有割边铲底浮雕、立体镂空通雕。割边铲底浮雕常见于床、台、椅刻花;立体镂空通雕常见于祠堂、庙宇、古屋的檐雕以及神台,各式酸枝木家具等(谭山宜《惠州民间工艺》)。喜欢旅游的毛国忠,每到一处,总喜欢淘一些木雕作品回来。在他的工作室,毛国忠向大家展示从各地淘回来的木雕作品。福建圆雕、浙江东阳浮雕、安徽徽雕、云南东巴木雕、苏州线雕,等等,还有来自东南亚的木雕作品,各有特色。“邻近惠州的潮州,其多层镂空木雕最有名,多以纹理细腻、质地坚韧的樟木、杉木为主要材料,工匠可以刻得层层叠叠,玲珑剔透。”毛国忠介绍,从外形色彩上,潮州木雕充分运用了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木雕等三大类的表现手法。其中,绝大多数是金漆木雕,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门类。“但遗憾的是,惠州雕刻没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即便与邻近的潮州比较起来,无论是技法创新还是题材选择上,惠州雕刻都缺少代表性。”毛国忠坦言。《惠城文史资料》记载,清末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惠州木雕以古屋和礼堂的栋梁雕、檐楣雕以及古式红花雕、神台、祖先牌及菩萨神像为主。承接木雕制品加工的有桥东东江沙的10多家木店,以及水门大街秦镜波开设的“占元”家私油店。1954年,惠州木器社成立。解放后,由于庙宇多被拆除,连旧俗所兴的花床亦随人们生活习惯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淘汰。生活习惯的改变,一度让惠州木雕走入低谷。惠州木雕的印记,只能在一些古村落之中捕捉到它们的身影。直到最近几年,随着宗祠文化的发展,不少地方开始翻修祠堂,由此带热惠州的木雕市场。“现在惠州木雕市场潜力较大,如果我从现在开始不接活儿,现有的活儿5年都做不完。”毛国忠认为,惠州木雕市场前景好,但做木雕的人却很少,一方面是做木雕是个辛苦活儿,另一方面,也在于惠州木雕缺少特色,市场上更多依赖从外地输入。人物名片毛国忠,1968年出生,惠东人创办毛氏艺术雕刻有限公司,曾师从浙派微雕艺术大师黄厥明先生。结合微雕、浮雕、圆雕、镂雕等特色,创新雕刻技法,推出《风雨与共》农家民俗系列、《锦绣东江》客家风情系列、《春华秋实》花鸟果蔬系列等。作品曾荣获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作品展优秀奖、广东省2012年民间工艺精品展青年专场铜奖。○记者手记产业化之路切勿忽视传统工艺惠州木雕缺少特色,从事木雕的艺人少,是不争的事实。采访过程中,毛国忠一再提起如何重塑惠州木雕的特色。老家在惠东的毛国忠正尝试推出渔家风情系列,以渔家生活中的凉帽等日用品为基本元素,融入现代木雕技艺,打造乡土作品系列。在视觉创新方面,他尝试引入3d木雕概念,增强视觉冲击力,从而达到艺术与营销的完美结合。在毛氏工作室,毛国忠虽然引进了不少电动工具,但他依然坚持纯手工打造。他一直念兹在兹的,是如何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实现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产业化显然可以促进民间工艺的发展,但创新与古老技艺的传承是否存在矛盾?如果丢掉了手工制作的工艺,机械化量产会不会最终扼杀手工艺人的生存空间?“面对潜力巨大的木雕市场,我们不能一味只追求规模化产量,忽视传统工艺。”毛国忠如是说。厚厚眼镜片背后,能读出一种坚持与执着。
来源:http://culture.gmw.cn/newspaper/2014-08/21/content_100118215_2.ht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