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首府”的生态路径:变绿变美变富(组图)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2/2A/2AA350F27638A8AB899736D211CE0B30.jpg
长汀四都镇同仁村神坛背山上,廖炎士正在打理他的林下兰花 张斌 摄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0/01/01B43C6C72994C6A90D85DFA1264827A.jpg
长汀三洲镇昔日火焰山,如今已变成白鹭飞翔,荷花满池的湿地公园 张斌 摄
中新网长汀8月18日电题:“客家首府”的生态路径:变绿变美变富
作者 陈悦 张金川 钟旖
河田镇露湖村,“客家首府”福建长汀县境内的一个小村落。顾名思义,村名“露湖”是湖底干涸的意思,与附近的朱溪、赤岭等地名一样,记录着长汀当年水土流失严重的景象。
“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树木很少看到”,就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一位研究人员眼中的长汀。不过,记者在这炎炎盛夏来到露湖,看到的却是一片片板栗林的青葱翠绿。
“火焰山”变“花果山”,从“水土流失冠军”到“水土治理典范”,长汀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生态路径,露湖村的变迁便是其中一个鲜活的例子。
上世纪80年代初起,先后主政福建的项南、习近平等大力推动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在露湖村,习近平任福建省长时捐种的一棵樟树,现已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变“绿”的露湖村,如今还变美。
漫步露湖新村,一座座客家建筑风格的别墅连排接栋,绿树、翠竹、青草地掩映,还有溪流蜿蜒依傍,小桥、亭子、戏台点缀其间,景色怡人。
露湖村主任沈马生告诉记者,在生态文明示范村的建设中,露湖鼓励民众将老旧村居拆旧建新,由政府补助进行统一的外观立面装修。“以老百姓自愿为原则,有的老百姓起初不愿参加,后来看到改造的效果,都积极主动参与。”
昔日,长汀是中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之一,许多地方被称为“火焰山”。在长汀三洲镇长大的戴莹也记得,小时候那里荒山连片,地表温度有六七十度。
可如今,规划300多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在三洲初具规模,成为长汀一大美景。湿地公园巧妙地将其中植物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区域,如今夏区的荷花正绽放水面,水边绿树成荫。眺望远处,更可见三洲镇30年来绿化而成的万亩杨梅林满山青翠。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共长汀县委书记魏东说,长汀在生态治理中坚持“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在魏东看来,正在变绿变美的长汀,要发挥生态优势,让老百姓“不砍树也能致富”,才能更好保持生态治理的成果。
湿地公园旁已经开起了一家“农家乐”。在店里忙前忙后的钟姓女主人说,湿地公园引来越来越多的游客,自己的“农家乐”生态土菜特别受欢迎。
“今天又卖了两只鸡和好多土猪肉”,钟姓女主人笑着说,店里常常客满,买的菜“有时都不够”。
在露湖新村,钟海林投资开发了100多亩的花圃。他告诉记者,有100多名村民在他的花圃“打工”,他们平时种田,来花圃帮忙还可以“领工资”。
同样种花种出名气的是四都镇同仁村的廖炎士,他研发出在绿化后的山间林地套种兰花的新方法。
在四都神坛背山的林间,廖炎士种下了一百多亩兰花,“这样不占农田,又保护树木”。廖炎士说,林下种出来的兰花和大棚兰花相比,还有易种易活的优势,“销路很好”。他还利用自己的客户资源,组织100多户农户组成合作社,带动村民种花致富。
如今,同仁村中,不少村民的房前屋后林间都可见兰花的美丽倩影。四都镇党委书记邱能升告诉记者,神坛背山兰花盛开时,不少城里人都专门赶来,徜徉在美丽的兰花观景步道上。
“现在,乡村美、生态美,农民不出门也能致富。”小心翼翼伺候着自己的兰花,廖炎士一脸骄傲。
来源:http://news.163.com/14/0818/17/A3UT76IH000146BE.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