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孩子在深圳长大,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方言,这让来自外省的我们夫妻俩有种心痛的感觉。”近日有深圳网友发帖,感叹方言越来越远,引起众多网友共鸣。南都记者就此调查报道后,引起深圳民俗专家廖虹雷的关注:“不仅是深圳移民,就是深圳本地人的方言也遭遇危机!” 廖虹雷是深圳土生土长的民俗专家。他说,深圳本土曾有丰富的方言,建市前主要有客家和广府两种,也有少量的潮汕方言。《宝安县志》记载,宝安县客家人占56%。另有统计称广府人占42%,潮闽人占2%左右。这三大方言之内,还有次方言,比如“围头话”、“基围话”和“蛇话”、“粘米话”等。“有语言,就有文化。”廖虹雷认为,方言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意义重大。
但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深圳的方言特别是客家方言,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原来相对封闭的客家村落,被开发成大型社区,普通话成为主流语言,年轻一代也认为讲客家话“老土”,尤其一些学生不肯暴露自己和家人是客家人。“香港曾有学者预测,一百年后客家话将在香港消失;深圳本土民俗研究人士也担心,不用一百年,深圳这个现代都市也会没有客家话,而颇具特色的‘ 大鹏客家话’,也将会以深圳速度流失。”
廖虹雷说,新中国成立后推广普通话,意义重大,但其实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各种语言应该共生共荣,才能保证文化的多元和丰富。廖虹雷最近出版的《深圳民间熟语》,就展现了他多年来收集的深圳土著俚语、歇后语、口头语等,共30多万字。
廖虹雷认为,方言的传承和保护,还没有得到深圳官方和民间的重视,他建议成立有关方言研究、保护的机构,对有代表性的深圳方言进行采集、录音保留,并在中小学校园开展方言兴趣小组,通过方言歌谣、喜剧、演唱、游戏、故事、歇后语比赛等,让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在下一代得到延续。
香港曾有学者预测,一百年后客家话将在香港消失;深圳本土民俗研究人士也担心,不用一百年,深圳这个现代都市也会没有客家话,而颇具特色的‘大鹏客家话’,也将会以深圳速度流失。——— 深圳民俗专家廖虹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