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11-6-12 11:49 编辑
老师可以影响人生 侯鸿勋
只要传授实践性意义的信息,像鼓励渡过人生的难关之类的,未必会成为实际运用的知识。虽然有技巧地传授了,但寿命很短,很快就会被新的信息代替。
从传授的人那里吸取什么,自然而然地会受到影响,类似那样热情地传授作用对学问不是不必要的。
因此,在教育中如果想要培育名副其实的人才。掌握和实践都必须铭记在心。熏陶育人,以德来感化人是很重要的。正因为如此,能遇到好老师是很重要的。
命运的第一人,后来决定了我的人生
对于教育的看法,有独到见解的人很多,关于这些见解大多倾向高效性和实践性的追求。就像完成促成栽培那样,人才是需要培育的。这样的教育,预先用合适的知识包装起来而已。也许效率的确不错。但是,根据其中教的和学的之间的交流没有什么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强烈的想法来源于自身的经验。
我在梅州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正值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内战之际。在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发生的时候,我专心于学习。
我最喜欢梅州师范学校的语文课。教师是梁安仁老师,他的知识渊博,上课的时候经常引用古典资料,将很难的内容言简意赅地指点出来,而且教学非常生动。
特别是解说诗词的时候他声音洪亮,神采奕奕,精力充沛。让我们听着听着仿佛被引入美丽的诗歌世界。半个世界过去至今,老师上课的情景我还能清晰地回想起来。有趣的教学只是有时讲讲笑话让学生开心,可能不会马上发挥效果,但肯定有什么会留在心里的,不久后就具备有发芽的传达能力。
我从老师的诗词教学中学到不少诗词知识,“必须用认真和谦虚谨慎的态度面对大学问。”
改变人生的恩师的一句话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年夏天,我即将高中毕业了,但面临着大学考试的烦恼。虽然我认为能小学毕业就足够了,但因为我努力学习,成绩也不错的原因,中学高中都免交学费。但是,家里贫困得和年幼的贫困情况没什么区别,上大学的事始终没有想过。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头脑很混乱。是应该去种田呢,还是应该出去打工呢。无论怎么考虑也想不出答案,脑海只浮现“毕业=失业”这几个字。
没想到在新中国成立的时期大家都会迎来人生新的一个阶段。然而在建国热闹的气氛中,我却因家贫无法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
提交大学考试申请表的最后一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清晰地记着。
那一天中午,我去拜访了梁安仁老师。梁老师对还没办完大学考试申请表的我说:“你为什么还没交高考申请表呢?你的成绩很好。该不会觉得会落榜吧。”
我回答道:“家里没有多余的钱给我上大学,大学也不是一定要上的。”
梁老师是这样回复的:“情况是时时刻刻都会改变的。现在重要的事是上大学,没钱的话可以先保留学籍。条件好了之后再去上学也行。所以首先要报名参加考试。”
梁老师很有远见,看到仍然磨磨蹭蹭的我,问道:“还有什么问题吗?”我坦率地说:“我没有报考的费用。”后 ,老师马上给了我一张一万元的南方券(解放后,确立了华南地区的本位货币,是为了统一暂时流通的货币,货币改革后相当于人民币一元。)并从别的老师那里代我借来自行车,因此我骑着自行车急忙赶到交申请表的办公室办好报考手续。
我的报考自愿是孙中山创立的广州中山大学,专业依次是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的顺序填写的。
最后,我被中山大学的哲学系录取了。
原本,像我这样的贫困生是无法上大学的。从此进入到理想的大学,开始新的人生,开始看到超越自己想象的生活。
教育的价值在于,就因为不知道人生的旅程会有什么发芽,才会尽力去争取。
对出人头地的说法,很容易想到是声名啊,利益的获取等。我与恩师的相识,在学问中出人头地,无论是在声名还是利益方面都感到有珍贵的魅力。
说明:本文系侯鸿勋教授在日本著作中(日文)谈到我和他师生关系交往中的篇章部分。
九一叟梁安仁
二O一O年十二月廿四日(圣诞节)
|
|